魏延究竟是否谋反,在历史上一直有争议,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魏延只是不满杨仪带领大军北归,既没有投降曹魏,也没有攻击蜀汉,根本就不能认定谋反。
魏延谋反罪名的确定,是蜀汉大臣们一致的表态,那么既然魏延没有谋反,为什么大臣们都要偏向杨仪呢?
这个问题就要从魏延的性格说起,魏延这个人性格非常的孤傲,特别是五虎上将去世后,魏延更是谁都不放在眼里。
魏延也并不是无理取闹,他确实很有能力,一直是蜀汉武将中的中坚力量。在蜀汉刚刚建国的时候,只有诸葛亮、马超、张飞被封为县侯,县侯是蜀汉官员的最高荣誉,蜀汉建国后,只有八个人在活着的时候获得,其中第四个获得这个荣誉的就是魏延。
刘备称汉中王的时候,蜀汉有两个重要的军事区,一个是荆州,一个是汉中,其中荆州是关羽驻扎,汉中是魏延驻扎,
到了刘备去世后,马超和张飞也已经过世,魏延害怕的人只有诸葛亮,其他的将领和文臣魏延都是不屑一顾。慢慢的魏延就养成了目中无人的坏喜欢,《三国志》记载,魏延为人甚恶,除了诸葛亮其他人都不给好脸看,大家因为魏延地位高,都不敢得罪他,只有杨仪一个人敢于和他对着干。杨仪属于一个穷酸秀才,很有骨气却没有本事,他虽然不如魏延有胆子,却就是不服输。
两个人的争斗常常面红耳赤,每一次都是杨仪吃亏,魏延几次拿武器想要杀死杨仪,杨仪吓得泪流满面,却始终不服魏延。两个人争斗的时候,其他大臣虽然嘴上不说,内心都知道是魏延的问题,联想到自己被魏延欺负的情节,这些大臣们应该还会比较的佩服杨仪,竟然敢于正面刚魏延这个狠角色。魏延这个人虽然能够打仗,却在军队里面没有朋友,朝廷里面更是没有知己,只有诸葛亮平常袒护着他。
到了诸葛亮临死的时候,他知道魏延肯定要带兵继续和曹魏作战,又担心魏延以后造反,因此把军权交给了杨仪。杨仪得到了军权之后,就去找魏延下达撤兵的命令,魏延肯定不服杨仪做统帅,当场就想要开战,其他的大臣也被魏延羞辱了一番。
这些人一合计,直接带着军队走了,把魏延扔在了后面。魏延非常的愤恨,带领军队快速前进,烧毁了回蜀汉的栈道,这时候才有了两个人相互告发的事情。
朝廷认定魏延造反,首先就是因为魏延不会做人,得罪的人太多,这些人听到了魏延造反的消息,都高兴还来不及,一起支持杨仪整死魏延。除了魏延的做人水平低之外,在杨仪和魏延都告对方谋反的情况下,朝廷肯定要放弃实力弱的一方。
从双方的实力对比看,魏延只有自己孤家寡人一个,其他人都和杨仪在一起。因此杨仪的告状信肯定是联名的,姜维、费祎、王平、马岱这些人都站在了杨仪这边。况且杨仪带领的是主力部队,朝廷为了不逼反杨仪,不可能判定杨仪造反,只能放弃实力更弱的魏延。
魏延的冤案一直到了蜀汉灭亡也没有被平反,倒是杨仪自己后来没有忍住,因为造反被免官回家,后来又因为常常发牢骚被逼得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