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转投新主的事情一直让许多人惋惜,特别是他投靠曹操而没有跟随马超投奔刘备,这让许多爱戴刘备的人感叹不已,那么为什么后来扬名天下的庞德当时没有和马超一起投奔刘备呢?世人疑惑不解,其实原因应该有以下几个:
第一种原因:庞德得病了,错过了和马超一起来投奔刘备的机会。
庞德得病这个说法流传比较广,主要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在小说里面谈到庞德病得很严重,不得不留在汉中养病,因此没办法和马超一起行动。
根据《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马超大战葭萌关描述:
一方面,小说中关于这事的描写有些夸张,自始至终,刘备和马超之间就没有交过手,更谈不上在葭萌关和张飞大战的事情,因此说庞德由于得病不能跟随,不得不留在汉中的情节不可靠,只能算是罗贯中的一家之言。
另外一方面,根据《资治通鉴》时间来推算,从马超离开汉中张鲁到归顺刘备,一直到张鲁投降,这个时间可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几个月的时间,而是整整一年多的时间。
在这漫长的一年多的时间里面,庞德还随着张鲁从汉中跑到巴中。这么长的时间,庞德可是有足够的机会偷偷离开张鲁去找马超,然而庞德却没有这么做。庞德生病错过了跟随马超,即使有这种可能,但是后来没有去找马超确实属于庞德的主观意志而非客观原因。
罗贯中之所以把庞德没有继续追随马超的根本原因归结于得病,其根本目的就是给庞德一个很好的,合理的理由脱离马超,而这个客观理由也为马超失去一员战将找到合适的解释。
当然究其其根源还是崇刘抑曹的思想在作祟,马超后来投奔刘备,成了刘备正营的代表人物,然而有关刘备方面的人物形象又必须是正面的,因此从侧面上隐去了庞德没能追随马超的根本原因。
第二种原因:在道义上,庞德对马超已经非常失望,不愿意再追随。
如果说在潼关之战中,马超的表现还可圈可点,那么到了后期凉州之战就完全丧失了章法,甚至已经丧失了基本的人性,特别是擅自诛杀凉州刺史韦康,这就完全违背了基本的道义。
韦康作为凉州刺史,在当地为官很多年,深受凉州当地人的爱戴。在冀城被围几个月后,刺史韦康为了保护百姓免受战乱,勇于承担,慨然投降,可是马超却指使他人为了泄愤擅自诛杀了韦康。
根据《三国志·杨阜传》中引用裴注《列女传》记载:
马超这一残暴行为直接导致凉州士民极端失望,引起了许多人的愤慨,以至占领凉州差不多两年的时间里,依然无法收服民心。马超对于凉州的治理如同坐在一个火药桶上,最后终于爆发。
韦康昔日部下联手将他赶出了凉州,彻底从关中败退,最后再也没有回到过故乡。
凉州失败的根源就在于马超后期残暴无道,乱杀无辜,已经失去了基本的道义,从而丧失人心。
这个时候的庞德一直追随在马超身边,马超的一举一动,所作所为必然映入庞德的眼睑,对与错也非常清楚。
庞德并非是一个愚忠之人,拥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始终遵循着做人的基本道义,虽然无法左右着上官马超的行为,但是可以控制着自己未来的做法,这也是为何曹操封他为立义将军的缘故吧。
第三种原因:受张鲁的五斗米道的影响,改变了先前的看法。
五斗米道强调着儒家传统的忠孝仁义理智信等伦理道德,并且一直将这些理论作为必须遵守的要求,非常强调忠孝为先的道理。
对于庞德来说,从213年9月和马超一起进入汉中,投奔张鲁伊始,到马超离开张鲁投奔刘备,这之间的时间大约有一年左右,有足够的机会和张鲁等人打交道。张鲁以及其麾下的部众均是五斗米道的教徒,在和他们相处的过程中,耳濡目染的受到他们思想和做法的影响,这个影响必然会改变庞德想法,从而进一步影响他的选择。
受到影响的不仅只有庞德,还有曾经在关中并肩作战的程银、侯选等人,这些人在潼关之战中曾经和马超一起并肩作战,共同抵抗曹操。
他们在失败后逃到汉中投靠张鲁,即使后来马超在凉州曾经短暂站稳了脚跟,他们也没有跑去追随,而是老老实实的呆在汉中,直到曹操来临之后,才和张鲁等人一起投降。
程银和侯选两人反常的态度也反应了庞德的想法,既然作为死硬分子的程银和侯选能够转变态度,那么后来的庞德为何就不可能呢?
五斗米道在汉中深入到各个阶层,无论是贫苦百姓还是上层社会都深受其影响,并且奉为神明而遵从。他们信奉的道义来源于那个充满战乱和死亡的时代,真实的反应了人们对于安定和团结的追求和渴望,在周围都是这种渲染环境的情况下,作为经历坎坷的庞德,他不能不受其影响,正是这样才放弃和马超继续逃亡,不去投奔看不到希望的刘备。
马超和庞德不同,马超的全族包括家人均被曹操诛杀,仇恨早就充满了头脑,复仇的信念早就布满了每个毛细血管,所有的意识和思想处于复仇之中,即使在他生命弥留之际,依然不忘曹操对于他的伤害,因此马超仍然会选择继续寻找机会对抗曹操;而对于庞德来说,他没有这样的心理和道德负担,无需为了复仇而活着。
当他看到汉中百姓安居乐业,一片安宁祥和的时候,其内心必然发生变化,特别是随着曹操来到汉中,天下归于一统的时候,其内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五斗米道中所表现的忠义涵义更是让他幡然醒悟,彻底倒向了正统的曹魏,这就必然促成了他不再追随马超,而是留在汉中,寻求机会寻找明主,实现自己的理想。
由此可见,庞德最终在关键的时刻放弃了马超,转而留在汉中,并非一时头脑发热,也不是见利忘义的结果,反而是真实内心最后做出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