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曹操而言,战场胜利似乎成了食之无味的鸡肋。统一天下已经很难实现,曹操想要的已经和过去不一样了。
就在这个时候,谋士董昭向曹操呈上一份建议书。曹操看完之后很满意,准备落实董昭的提议。
称魏公。进九锡。
曹操没有意识到,从这一刻起,他终究是败给当初他的对手——董卓、袁术们。
他堕落了。奋斗了那么多年,曹操还是和这些短视的军阀一样。
沦为了权力的追逐者。
曹操悄悄地和谋士荀彧商量此事。荀彧却表示了反对。他认为,曹操起兵是为了大义,为了国家,为了匡扶汉室,让和平重归大地。这时候去进位公爵,还要受九锡,那是万万不得的。
荀彧以为,他所认识的曹操,是和董卓、袁绍、袁术不一样的。曹操起兵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欲,但如果曹操接受了九锡,岂不是成了另一个董卓,第二个袁术?
荀彧还是原来的荀彧,他继续奉劝曹操不要走出这一步,不要走上和董卓、袁术等人如出一辙的道路。
只可惜,曹操已经不是原来的曹操。表面上他是来找荀彧商量,实际上这件事压根不容商量。
自从跟随曹操以来,荀彧一直在关键的时刻,给予曹操最大的支持。但是今天,荀彧再也没办法继续支持曹操。这个一直对汉朝仍然抱有忠心的王佐之才,终于选择与曹操分道扬镳。
就在这一年,荀彧去世。《魏氏春秋》记载,他是服毒自尽的。
至此为止,过去那个为了国家,不顾自己生命安危而起兵讨伐董卓的曹操,那个为了理想,哪怕屈居袁绍之下也要拼命奋斗的曹操,已经死了。跟随他志同道合的伙伴荀彧一起死去。
荀彧并不是第一个在曹操手下死得不明不白的名士,当然也不是最后一个。在他之前有孔融、边让,在他之后还有杨修、崔琰。他们开罪曹操的过程,全都很莫名其妙。例如崔琰,就因为一封信里一句没头没脑的话——“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曹操看到这句话,就把崔琰砍了。
在这些命案的背后,可以看出来曹操内心的怯懦。
一个人在极度害怕的时候,会因为紧张而陷入过度防御的状态。他会把一切看见的人都视为敌人,然后进行无差别攻击,就像一个疯子一样,乱杀乱砍。
曹操最害怕的,就是像孔融、杨修这种出身豪门,声名远播的名士。
在这个乱世中,一股新的政治势力正在抬头,它们就是前文提到的世族。
曹操征伐四方,扩大地盘,必须争取这些政治势力的支持;同样道理,这些政治势力选择了曹操,而不是袁绍、更不是汉天子,自然是因为他们认为曹操能保证他们的利益最大化。
这些人希望曹操能当上皇帝,只有这样,他们从中获得的利益才能名正言顺。曹操很清楚,如果顺应他们的要求,最终的结局就是自己在历史上成为董卓第二。
但是,如果他不这样做,国家长期存在一个什么事都不能管的皇帝,和一个什么事都管的丞相,也必将会混乱、分裂。
出于同样的原因,还有另一部分人,对曹操的实力增长非常仇视,恨不能除之而后快。他们会持续反抗曹操,只要曹操和皇帝这种对立还存在,他们就会想法设法,将曹操作为国家的敌人消灭。
曹操陷进一个跳不出来的死循环当中。他不断地铲除危害国家的癌细胞,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成长为这个国家内最大的恶性肿瘤。
此时,他要面临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要么消灭自己,要么消灭皇帝。
早年的曹操,更愿意当一个汉朝的功臣,死的时候,在自己的墓碑上刻着,“汉征西将军曹候之墓”,这已经是曹操的最大愿望了。
征战二十载,曹操击败了袁术,消灭了吕布,讨伐了袁绍,征服了刘表。在战场上所向无敌的曹操,却对那些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名士毫无办法。他们虽然也是血肉之躯,曹操要杀他们也很容易,但这些人怎么杀都杀不完,杀了一个还有千万个,最可怕的是其他人全都不惧死亡,依然围绕在他们的信仰和旗帜周围。
这种无形胜有形的敌人,是曹操无法击败的。面对这种敌人,曹操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举起屠刀,胡乱发泄自己的怒火。
回想起早年的艰苦岁月,曹操把自己的生命全部贡献给理想。当时,曹操在列强包围的缝隙之中,苦苦地前行着。虽然兵力还不是很多,地盘也不算很大,但是这时候的曹操却是强大的。他身处低位,却处处为国家担忧,他力量弱小,却敢于挑战强者。这样的曹操,才是最强大的曹操。
曹操能击败敌人,却不能击败自己。他终究没有办法扭转历史的潮流,只能随着这股潮流,让自己站到权力的巅峰。
曹操妥协了,奋斗了几十年,他并没有改变历史。推动社会巨轮转动的力量,不是他能撼动的,作为时代这台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曹操能做的,仅仅是让自己成为最大、最重要的那一个齿轮。
在最艰难的时刻,曹操都没有放弃理想。如今功成名就,曹操却不得不放弃。
这就是历史。
曾经立志要当汉朝征西将军的曹操,已经死了。死在他自己的丰功伟绩、赫赫威名之下。是死在魏公曹操的野心与贪欲之中。
曹操的爵位一天比一天高。先是受封魏公,不久进一步成为魏王。九锡、天子级别的衣食住行架势,通通都不在话下。
地位越来越高的曹操,日子却越来越不好过。
当年狼狈逃窜的刘备,在拿下西蜀后悍然出兵汉中。定军山一战,夏侯渊掉了脑袋。曹操怒火冲天,亲自率领大军前往汉中,誓要替夏侯渊报仇。可是面对据守崇山险要的刘备,一点便宜也占不了。曹操早已经失去了当年那股韧劲,只能悻悻退兵。
南边又传来了坏消息:关羽从江陵出兵,正在向襄阳、宛洛进逼。这红脸居然利用山洪暴发,水淹七军,生擒大将于禁,把曹仁困在城内。
边境战乱不休,家里也坏事不断。前一年洛阳太医吉本联合耿纪、韦晃等人造反,幸而即时平定。如今邺城的魏讽也发动叛乱,企图响应关羽的北伐。
上天帮了曹操最后一次。关羽得罪了江东孙权,曹操的两个最大敌人发生了内讧。孙权帮曹操解决掉最棘手的关羽,更把刘备也吸引过去。
当关羽的首级送到曹操面前时,曹操终于安心了。
就在这种时候,江东的孙权不知道安了什么心,居然写信劝曹操称帝。
曹操看着孙权的信,居然忍俊不禁,“这小子,是想坑死我啊!”
“如果我真的有这种命的话,就让我当周文王好了。”
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魏王曹操逝世。直到最后,曹操还是没有称帝。他不称帝,不是因为他不想,而是他不敢。
曹操平定四方,统一北方过程中,经历过非常多失败。每一次失败,都让曹操深深地明白,没有实力,是完成不了任何理想的。为了获得强大的力量,击败敌人,他一直在苦苦地努力着、挣扎着,最终,他成功了,他扫清了危害国家的害虫,打下半片相对安定的天下。
支撑曹操走完这条艰难统一路的,是曹操自身的坚韧,那种永不言败的坚韧。
但是,曹操在赤壁战败后,把当初最宝贵的那份坚韧给抛弃了。从此以后,他自甘堕落。他再也拿不出当年在荥阳的那份勇气,在兖州的那份倔强,在官渡的那份坚强。
曹操的晚年,要维护的仅仅是自己的权位。他称帝或不称帝,无关正义,无关国家民众,仅仅是在平衡自己内部的势力利害。曹操终究沦为了自己权势的奴隶。
曹操的一生,是从抗争走向妥协的一生。他有伟大的一面,也有卑微的一面。
其实,曹操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曾经有理想,在现实的打击下,最终放弃,沦为权财竞逐者。
曹操,一个可敬,又可悲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