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嫁女的政治意义
曹操将女儿嫁给汉献帝的政治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在曹操废掉汉献帝的原配皇后伏氏的同时杀掉了伏氏与汉献帝所生的所有嫡子!不久之后,曹操的女儿曹节被正式册立为了汉献帝的继后。换言之,一旦曹节生出儿子来,他就是理所当然汉王朝皇帝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如果汉献帝“不听话”了,曹操随时可以用自己的外孙换下汉献帝!只可惜,似乎曹节并没有给汉献帝生出儿子来……
其次,在曹操之前真正靠篡位上台的皇帝只有王莽。王莽在篡汉是制定了一整套“禅位”流程,其中有一条就是接受“禅位”者必须是皇帝家的亲戚。换言之,“禅位”必须在“自家人”中进行,外人是没有资格的。曹操,一个宦官的嗣孙,怎么着和皇帝也扯不上“自家人”的关系,不是吗?唯有将女儿嫁给皇帝这一条途径!曹操日后想要通过“合法”途径取得汉献帝的皇位,就必须将女儿嫁给汉献帝。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曹操想要做到这些,一个曹节足矣,为何还要将另外两个女儿也嫁给汉献帝呢?或许有人要说了,曹节不是没有和汉献帝生下儿子来嘛,多重保险呗。这根本就不是问题!曹操的庶长子曹昂早年间为何那么受曹操器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被曹操的原配丁夫人收为了养子。在中国古代的男权社会里,女性是没有“过继”之说的。但是,丁夫人对曹昂的这种所谓收养,实际上就是一种“过继”。在成为丁夫人的养子之后,曹昂摇身一变、由庶长子变成了“嫡长子”!这就是曹操早年那么器重曹昂的原因所在,因为他是“嫡长子”!如果曹操当初管好了自己裤裆里的玩意儿,曹昂就不会死在宛城、丁夫人也不会离家出走,那么日后还有没有曹丕的什么事儿就非常难说了……
外孙对于曹操而言只是一枚政治棋子而已,即便曹节没有生出儿子,在汉献帝庶出的儿子中收养一个就是了。在中国古代宗法层面,这个收养的儿子就是曹操的“外孙”,这就足够了!曹操根本没有必要把另外两个女儿也嫁给汉献帝。退一万步讲,就算要嫁曹家的女儿,曹洪、曹仁等等,他们的女儿难道就不姓曹吗?曹操为何非要用自己的女儿去给汉献帝做小妾?
曹操嫁女的心态
曹操在将汉献帝迎往许都之后便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无冕帝王”生涯,他的三个女儿彼时虽然不是公主,却已经等同于“公主”一般的存在了。自古公主的归宿基本都是政治联姻,但嫁给自己的下属,曹操觉得女儿“屈就”了;嫁给彼时汉王朝旧的世家子弟如太尉杨彪的儿子杨修之流又白白浪费了女儿应有的政治作用!纵观彼时的汉王朝,论家世背景、名义地位,有谁能够超越汉献帝?虽然是傀儡,但汉献帝可是如假包换的皇帝!恐怕也只有汉献帝能够称得上与曹氏三姐妹“门当户对”了。至于权力不权力的,曹操已经是“无冕帝王”了,姑爷家有没有权势对他而言意义不大。与此同时,嫁给汉献帝,曹操三个女儿的政治作用也被发挥到了极致,一举两得、曹操何乐而不为?
忠臣情节
虽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儿子曹丕后来还篡夺了汉王朝的天下!曹操已然算不得什么忠臣了。但是,在曹操心中,多少还是有些忠臣情节的。生于汉王朝真正大一统时期曹操自幼接受的就是“忠君”教育,年轻时的曹操也曾经想要做一个汉王朝的忠臣。只可惜,造化弄人,到头来想做忠臣的人却成了汉王朝的掘墓人!但那段忠臣情节还是深埋在了曹操的心底。多年之后,曹操一句“若无孤,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将这种深藏内心的忠臣情节暴露无遗。
从后来曹丕轻而易举便取代了汉献帝、并没有遭到内部什么实质性的反对来看,晚年的曹操想要取汉献帝而代之并不存在所谓“不得已”。但是,曹操并没有!为什么?同样是因为这个所谓忠臣情节,曹操不愿意背负一个篡位逆贼的骂名,他想要成就自己心底的那个“忠臣之梦”。
当然,这不过就是自欺欺人罢了……既然以汉王朝的忠臣自居,曹操将三个女儿都嫁给汉献帝也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他找的姑爷不是汉献帝这个人,而是自己心中曾经想要效忠的那个汉王朝、那个“老刘家”!说白了,曹操不是把女儿嫁给了汉献帝,而是嫁给了深埋自己心底的那段忠臣情节。逆贼的活儿自己已经干了,想回头去当忠臣已然是不可能了,曹操也只能在三个女儿身上寻求一些自我安慰了。
综上所述,曹操把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政治因素必须是第一位的!毕竟帝王家的女儿从来就不仅仅是女儿,她们还是父亲的“政治筹码”。曹操的三个女儿彼时虽然不是公主,但她们的命运与历朝历代的公主无异,都是政治联姻的工具。但是,曹操将三个女儿都嫁给汉献帝显然也并不全是因为政治因素,否则一个曹节足矣,完全妹妹必要再饶上两个女儿。
这就涉及到曹操的心态了,在他看来只有自己汉王朝的旧主“老刘家”才真正与自己的女儿“门当户对”、才配得上做曹操的亲家、姑爷!当然,深埋在曹操心底的那段年轻时的忠臣情节或许也是一个原因。虽然已经成了事实上的逆贼,但曹操显然不想背负这个逆贼的恶名。他一直以忠臣自居、一直想要成就自己深藏心底的那个“忠臣之梦”,将三个女儿全都嫁给汉献帝也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说白了,曹操是想在三个女儿身上寻找在自己身上失去的那个“忠臣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