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说“贞观之治”是后世难以企及的盛世?制度决定了国家高度

为什么说“贞观之治”是后世难以企及的盛世?制度决定了国家高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015 更新时间:2024/2/6 12:30:50

若是单看感觉还挺好,但放一块对比,就会发现:原来古人造势的功力更厉害,可以直接忽略大事件专为皇帝歌功颂德。虽然,清朝有一个康乾盛世,但若是翻翻当时账本,有个事实却绕不过去。康熙时期国库并不充盈,乾隆末期的钱都进了和珅的家,没有钱的国家怎么能造福于民众呢?

所以,也有人怀疑过贞观年间的真相,说:有外国友人来大唐时,他所见之处还不如前朝。战后初建,若是人口恢复的不快,城镇的活力是没有办法迅速复原的。因为,国家能稳步往上走的前提是,有能适应时代的体制,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人口数量。

若是了解初唐的政治体制,没准有人会大呼,这不是和现代某些国家很像吗?的确如此。先人们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一直在探索用何种制度。而初唐执行的就是“三省分权制度”,这就决定了当时朝堂权力相对平衡,皇权和相权不会此消彼长,使得大家能在一种相对民主的氛围中讨论工作。

在当时,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一个政令的形成,先由诸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形成决议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诏书发布之前,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副署”。诏书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颁布,只有门下省“副署”后的诏书才成为国家正式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这种政治运作方式很有点类似现代民主国家的“三权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纪兴起的分权学说,李世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运用于中国的政治体制,进一步说明了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

所以,那些谏官们可以毫不留情地批评李世民,而皇帝就得虚心听着,因为,制度保障了这个流程。以后,各朝代也有谏官制度,但是,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专门找错似的。那是因为,与之匹配的制度变了,执法和立法及行政上的权力没有分立,背后的原因就是:皇帝想专断。

其实,这种对比的结果显而易见,人人都能畅所欲言的政体会让这个国家更具有包容性,发展的空间更加多元化。所以,唐朝后来经济、贸易、文化以及科技等都是领先发展。甚至还有人说,那时的女性地位没准都比现在高。

虽然,那时女子就业一样很难,但相较于其它王朝,她们生活的氛围要宽松很多。

然而,皇帝说了算的结果,就会带来政策上的偏颇。其实,后来的安史之乱,就是朝政混乱的结局,而乾隆时代就出了一个超级有名的大贪官。因为,初唐的这种体制设立有效地避免了贪腐,所以,司马光在写这一段历史时,他发出了感慨:“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

虽然,司马光所在的时代,表面看着不错,但老百姓还是苦。不然,王安石不会那么执着于变法。当时,官吏队伍很是庞大,宋朝几任皇帝改革过官吏制度,但都没能刹住贪腐之风,反倒变本加厉。其实,原因很简单,从地主到宗室大家都抱成了一团,欺负的就是百姓。

因此,有了英明的领导人,再加上,构架一个合理的政治体制,这个国家怎么都会走上快车道。那贞观时期的经济发展如何呢?对此,司马光也有总结,说:在贞观四年,那时的米价不过三四钱。但是,却有人对这个价钱进行了反驳,并拿出反证说这个价格不实,过于便宜。

其实,一般在比较时代时,购买力应是最好的参数。就拿现在说,100元在10年前买的东西相对要多一些,不排除在某些物品上有例外。司马光如是说,应是指在当时三四钱真的“值钱”。若是单纯理解米价只有那么点钱,这事对于国家发展也没什么好处。

再对比看下清朝的盛世年间,那时已经引进玉米、土豆这些丰产产品,人口相应也增长很快,但老百姓还是吃不饱。

这是什么原因呢?

除了土地兼并,找不到更好的解释理由了。这些就会带来大量流民,引发社会秩序动荡,使其很难和其乐融融的清平盛世相联系。不过,在皇权的社会中,要一贯执行这种“三权分立”的制度,有点难。因为,其要求皇帝有较高的自律性,明白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家的江山。

但是,能有这种认识的实在太少,看后来朱元璋,他知道贪腐误国,所以,他对待官员很是小气,不仅霸着权不撒手,甚至,连宰相都不要了,宁愿自己拼命工作。

然而,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中,只会培养勾心斗角的朝政风气。因为,从皇帝开始就是带头夺权,而大臣也不会相让,所以,明代的大臣宁愿被打板子都要争口气。

但到了清朝,却是直接将官员踩于脚下。因为,那时有个特殊情况,满汉官员是站队的,大家都巴着皇帝希望能为自己说话,所以,皇帝便利用这点将大臣调教的和奴才一般。

试想一下,若是有初唐这个制度,大家相处的局面还会这样吗?

所以说,一个合适的制度才能维系一个国家的正常发展,这也是为何后来很多学者都高度褒奖贞观之治的原因。

因为,它不仅为盛唐时代开了“海纳百川”的胸襟和高度,还给后人提供了一个参照。此外,权力不是不可以驾驭,而是在于如何规范它。

其实,每个朝代都有各自的政治制度,服务于当朝的统治。可是,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能被后世认可,是否能被后世朝代所运用,得到更长足的发展。

而唐朝,就是这样一个朝代。

参考资料:

【《旧唐书·太宗本纪》、《资治通鉴·唐纪》、《清史稿·卷十·高宗本纪一》】

更多文章

  • 唐朝最可惜的降将:挫败苏定方,威震吐蕃,却被酷吏害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大唐苏定方真实历史,苏定方个人资料,苏定方墓

    一、百济将军此人名叫黑齿常之,来自朝鲜半岛,是百济西部人。根据史书记载,黑齿常之“长七尺余,骁勇有谋略”,在百济国担任达率兼郡将,相当于唐朝的刺史。660年,唐朝大将苏定方率领大军征讨百济,黑齿常之率领所部归降。当时,苏定方已经擒住了百济左王以及太子隆,可是唐朝军队却大肆劫掠,“丁壮者多被戮”,引发

  • 唐代一个藩镇就能打得契丹俯首帖耳,为何到宋代能压制中原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末藩镇与契丹,唐末藩镇有实权为何不消灭契丹,唐朝的藩镇割据有多严重

    从大的族源来说,契丹出自东胡后裔鲜卑别支。在东晋时期被鲜卑慕容部击溃,余部分成三支:一支是鲜卑宇文部建立了北周;剩余的两支就是在大辽帝后两支同源的两个种族:契丹和奚族。但是契丹发展得比较慢,知道唐朝初年还是作为部落联盟的形式从突厥归附大唐。唐朝甚至松漠都督府进行管理,任命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大贺窟哥为都

  • 河西走廊多重要?汉武帝耗尽国力拿下她,隋炀帝御驾御驾亲征此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河西走廊在隋朝发生了什么,汉武帝收复河西走廊,汉武帝对河西走廊的政策

    中原王朝第一次完全占有河西走廊,是在公元前121年。这一年,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经过河西之战,以伤亡3000人的代价,歼灭匈奴30000人。这场惨败让匈奴人发出悲鸣:“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在此之前,汉朝、准确说应该是中原王朝,又是怎么一副景象?西汉刚

  • 古代官员上朝迟到后果如何?唐代罚俸禄挨板子,只有宋朝处罚最轻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古代官员上朝迟到了,古代大臣上朝的制度,唐代官员上朝有多严

    上班迟到,我们会被罚工资;而学生上学迟到,后果则''惨不忍睹''。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件问题?在古代,官员们都要每天早起去上早朝,他们甚至每天凌晨六点便要到皇宫门口等待,那么会不会有的官员在上早朝的时候迟到了呢?皇权威严,一旦有官员迟到,皇帝又是怎样处罚他们的呢?尽管在古代,朝廷官员的地位要比普通百

  • 郭子仪:唐朝的超级英雄,活跃在战争一线的大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郭子仪对唐朝的贡献,唐朝著名政治家郭子仪,说说唐朝郭子仪

    这个人就是郭子仪,他出生在一个刺史官员家庭,武则天掌权的时候中了武状元成了节度使,后面又当上了朔方节度使。整个人生历经七朝,在四个朝代都为朝廷效过力。到了玄宗用错人发生安史之乱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不可能打赢,于是就都不愿意出力。这个时候郭子仪出现并且站在了最前面。那时候真的非常紧急,敌人已经逼近长安了

  • 唐朝“中兴第一人”:谥号和岳飞一样为“武穆”,结局却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谥号,唐朝皇帝的谥号列表,岳飞的谥号为什么叫武穆

    李光弼: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将。安史之乱平定后,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安禄山谋反时,注意扶植个人势力。他手下高邈最有谋略,知道李光弼有将才,劝安禄山延请李光弼入幕,任命李光弼为左司马,安禄山没有采纳高邈的建议,但不久便后悔了。后来,时间久了,安禄山安慰自己,虽然没有得到李光弼,史思明也足以抵挡李

  • 王蓁为何坏事做尽却笑到最后?全因李隆基的这句话,让她有恃无恐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王蓁之死,李隆基王蓁历史关系,李隆基的皇后王蓁是怎么被抛弃的

    面对太平公主的来势汹汹,李隆基虽然对何离身份了然于胸,却也不敢轻举妄动,毕竟关于皇室正统,如果将他杀害,就会授人以柄。大敌当前,李隆基为了自己的皇位,只能对王蓁谋害后宫子嗣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暗示她要稳固好后宫,以防止自己腹背受敌!眼看自己倾心之人如此冷血无情,郑纯熙只能自带毒酒,想要和王蓁同

  • 司马懿子孙建立的西晋王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说出来你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279年,司马炎灭东吴,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近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统一全国。但西晋建国到灭亡仅存续了37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大一统王朝之一。西晋从统一到迅速崩溃,有非常多的原因,很多人都提到了“八王之乱”,“何不食肉糜”的傻子皇帝等。曹丕不但创造了礼仪最为完备的皇帝禅让的制度,还对于自秦国商鞅

  • 唐王朝为何没有毁于“安史之乱”,而是毁于黄巢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安史之乱与黄巢之乱对唐朝的影响,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框架图

    “安史之乱”对于唐王朝的历史,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历史影响。因为,这场叛乱虽然被唐王朝平定,但“盛唐气象”却也随着叛乱的结束,而彻底远去。可即便如此,唐王朝却并没有因为这场叛乱,而彻底的崩塌。在这之后,唐王朝又延续了140多年的时间,直到“黄巢起义”发生后,唐王朝才彻底的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那么,唐王朝为

  • 李世民的心腹,关键时刻背叛李世民,错过了成为凌烟阁功臣的机会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李世民凌烟阁24臣排名,李世民凌烟阁功绩,李世民与凌烟阁24功臣简介

    刘文静的好朋友李世民,悄悄地到大牢探望他。刘文静与李世民一番密谈,商定了一个惊天阴谋。李世民决定起兵造反,刘文静让李世民去争取裴寂的支持。裴寂是晋阳宫监,晋阳宫有粮食九百万斛、铠甲40万副。粮食和武器,是谋反成功的关键因素。裴寂手里的两样东西,足以改天换地。李世民家族要想造反成功,必须争取裴寂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