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氏原是汉族,辽东望族,在当地有钱有权,当时的女真野人们都以姓“佟”为荣。努尔哈赤落魄之时,就是在佟家做的上门女婿,就连努尔哈赤起兵反明的十三副盔甲,也是来自于佟家的友情赞助。
等到康熙登基之后,佟氏家族更是贵不可言。作为国舅的佟国维虽无战功,亦无政绩,但凭借康熙帝对母族天然的好感,不仅娶了他的两个女儿为后为妃,并不断的提拔重用佟国维本人,最终佟国维官至领侍卫内大臣、一等公。可谓是集国舅、国仗、重臣为一身,朝中官员亦多是其下属或子侄,在当时有“佟半朝”之称,由此可见康熙对佟家的信任。
作为根正苗红的“通天纹”子弟,隆科多入官场后,走的是正宗的侍卫路线。虽然在官场中隆科多能力不行,毛病多多,并因为办事不力被康熙革职查办。但在康熙四十九年,复位后的太子胤礽勾结了朝廷重臣,准备威逼康熙退位,结果事情败露。康熙怒不可遏,决定全面收权,铲除太子党人。在这场斗争之中,投靠于太子胤礽的九门提督托合齐因此落马,不久后死于狱中,最后被挫骨扬灰。
康熙五十年,身背处分的带刀侍卫隆科多被火箭提拔,直接被任命为新的京师九门提督及步军统领,让京城各方势力跌破了眼镜。康熙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昭告天下:“能力不重要,资历也不重要,只有忠诚,才是朕想要的!”还有谁会比自己的表哥兼小舅子更为忠诚呢?康熙相信,自己对寸功未有的隆科多进行破格提拔,一定会让隆科多和他身后的佟氏家族感恩戴德。同时以托合齐作为前车之鉴,也能有效地震慑佟氏家族不参和到皇子的结党争位活动中去。
但康熙高估了自己的掌控,虽然康熙身体强健且精力充沛,但毕竟是年近花甲的老人,在任何一点小病都能夺走壮汉性命的时代,作为清朝八大姓之首的佟氏家族,又如何敢将家族的兴衰,全部押在一个老人身上?一旦老皇帝去世,家族兴旺该如何保持?
在隆科多担任九门提督之前,佟氏家族在家主佟国维的带领之下,一直是将筹码压在八阿哥胤禩身上。这位爷自幼聪慧,从六岁起就被康熙请来汉族名师大儒悉心教导,所以精于世故,养成了亲切随和的待人之风。所以佟国维认定了胤禩成为储君的几率最高,不惜在畅春园投票事件中,仗着自己的国丈身份,以死相逼,强迫康熙立老八胤禩为太子。
不过作为二世祖的隆科多,却看不惯三好学生胤禩的虚伪风格,所谓物以类聚,在康熙夺嫡的九个儿子中,反而是智商最低的大阿哥和隆科多脾性相合,二人经常在一起去勾栏瓦舍、斗鸡走狗,玩的是不分彼此,恨不得烧黄纸拜把子。可惜大阿哥在废太子事件中表现太过愚蠢,自爆水晶后被康熙圈养了起来。所以隆科多上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应该是绝对忠于康熙的。
九门提督,虽然兵权虽然比不上丰台大营,地位比不上领侍卫内大臣,官阶也不过二品(直到嘉庆时才被升为从一品),但是整个京城和周围地区的消防、治安、监察和巡逻都是由它直接负责,相当于京城贵渭包括皇帝在内的身家性命都掌握在它手中,重要性可想而知。
随着隆科多在九门提督位置上表现得愈发出色,康熙对其愈加信任,不仅对其加官进爵,还专门委派隆科多秘密监视京师内的宗室王公和部院重臣的动向。此时,几乎所有参加夺嫡的皇子们都清楚,如果能争取到这个人的支持,那么,在夺嫡的可能性上绝对会事半功倍。但没人敢去拉拢隆科多,因为这些皇子们也清楚,康熙能选择隆科多担任九门提督,凭的就是隆科多对皇帝绝对的忠诚。
太子胤礽和前任提督托合齐的下场还在眼前,一旦拉拢失败被康熙知晓,那几乎就是等同于自寻死路,所以皇子们只能像KTV等待客人点单的小姐妹一样,期望隆科多大人有天心血来潮,能够看上自己的才华和美貌。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号,六十九岁的康熙在畅春园突然暴毙。
众所周知,康熙想来身体非常之好,就是暴病身亡的前半个月,康熙还跑到木兰猎场骑马射死了一头狼。康熙通过这次狩猎向天下宣告,自己还没有老,他才69岁。康熙是个念旧的君主,所以朝中70岁以上的重臣多如牛毛,因此也衬托得老皇帝格外年轻。既然来日方长,那么储君问题便不急于一时,康熙对于皇子的态度,依旧是“观其言而察其行”,以担任职务考察能力为主。
隆科多突然开始支持胤禛 让众皇子猝不及防
从木兰围场回来之后,康熙便受了风寒,于是前往畅春园休养。对于这次的小病,康熙并未放在心上。甚至在病中,康熙还在实行斋戒,准备去主持不久后的祭天仪式。不过在老皇帝病重期间,却发生了耐人寻味之事。按照满清制度,皇帝病重期间,如果没有皇帝召见以及步兵统领允许,即使是皇子,也是无法接近皇帝的。
结果康熙在畅春园养病期间,只有四皇子胤禛能三番五次进入畅春园端茶倒水,慰问病情。而其他皇子求见老皇帝,则皆被隆科多所阻止。到第十三日,康熙的身体状况却突然恶化时,胤禛居然五次进入寝宫,两人的异常行为也引起了皇子们对康熙病情的怀疑,九阿哥胤禟甚至不顾犯忌的危险,直接给十四阿哥胤禵去信,告知老皇帝病危消息,但因为路途遥远,信件未曾送达,康熙即已经驾崩。
十三日凌晨子时,康熙病情加重,这才想起帝国不曾指定接班人,身边又无重臣,只有内侍数人,此时康熙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于是命隆科多派人通知其他七位在京的皇子以及朝廷重臣前来探视,结果人还没到,康熙就已经死去,死时只有隆科多在身边服侍(皇考升遐之日,大臣承旨者,唯隆科多一人)。
匆忙赶来七位皇子,见到的只是老皇帝的遗体,当然,还有自己的四哥以及康熙最信任的步兵统领隆科多。当着众位皇子大臣,隆科多宣布了康熙遗诏:“传位于四阿哥胤禛。”众人一片哗然。
事实上雍正上位以来,关于他得位是否正当的争议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不仅民间流言蜚语满天飞,就连日本朝鲜,也对此表示怀疑。 “九龙夺嫡”,里面最低调的就是四阿哥胤禛,自号为“天下第一富贵闲人”,他不争功,不交党也不结怨,存在感实在不高,人们都相信,康熙属意的人选是远在西北带兵的十四皇子。而且康熙死后,雍正的所作所为,完全不像正常继位的样子。 康熙死后,雍正下令秘不发丧,而是火速将老皇帝尸体,以出行理由为遮掩,连夜运回了乾清宫。回宫后的第一件事,是收缴康熙还未下发的朱批谕旨,并对执行人表示:“若抄写留存,隐匿焚毁,日后发现断不宽宥。” 而隆科多则关闭了京城九门,封锁整个紫禁城长达六天,禁止任何人初入京城,防止康熙驾崩的消息传到丰台大营,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当时,在京的朝鲜使臣就认为这事极不正常,并怀疑老皇帝的死因。
当隆科多宣布康熙遗诏时,九皇子胤禟就直接站出来,大声质疑隆科多遗诏的真实性。因为康熙转达口谕之时,只有隆科多一人在场,不管在哪个朝代,都是无法让人信服的。按照满清惯例,皇帝遗诏,至少要满汉大臣各一人在场,遗诏也必须为满汉大学士两人共同起草。更让在场的隆科多尴尬的是,由于事发突然,隆科多只有口谕,而没有书面诏书。
也就是说,作为唯一一个康熙死前接见过的高级大臣,只要隆科多愿意,他随口说康熙要传位给八阿哥或十四阿哥,大家照样只能无奈接受,程序虽然不对,不过这一切在隆科多手下三万禁军的震慑之下,都只是微不足道的小瑕疵而已。
康熙死后三天,雍正以储君身份再次召集了亲王重臣,这次会议上,雍正胸有成竹地拿出了康熙的遗诏:“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结果还是有人不识趣,御史汤保就痛斥鸿胪寺官员,为什么只公布满文遗诏、不公布汉文遗诏,让鸿胪寺官员们尴尬不已。
三天之后,汉文遗诏终于出炉,但雍正此时显然是人才有限,作为传位遗诏这样的信物,居然错误连篇。连开头都开不明白,说什么:“为我国家,授天绥佑,圣祖神宗,世祖皇帝统一疆域.....鸿胪寺官员越读越不顺口,越读也脸红,后来编史的官员实在看不下去,在收入实录时又将遗诏重新修改。
不过大家虽然怀疑遗诏造假,但隆科多的三万禁军可不是摆设,十四阿哥虽然有兵,但毕竟远在西北,远水不解近火,而隆科多在新皇大义下的随手一击,却能让自己粉身碎骨。所以亲王们纵然有万般不满,也都只能捏着鼻子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