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代河朔为何移民?其带来了怎样的社会文化变迁?

唐代河朔为何移民?其带来了怎样的社会文化变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508 更新时间:2024/1/16 18:16:51

逃离了家乡的百姓受到新的居住地文化的影响,本身的习性与新的文化产生碰撞,不知不觉间就实现了两地文化的交融,直到现在,还有一个庞大的迁徙群体,我们称其为客家人。

客家人由北方迁移到南方,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即客家文化,最早的客家人迁徙可追溯到东汉时期,由此可知,移民文化自古以来都是存在的。

一、唐朝河朔移民

我国是由多个民族共同构成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各个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秦扫六合结束了东周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制度,让刚统一的、尚不稳定的中国,开始逐渐走向文化、思想的融合,正是这样的国家形势基础,才使得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具有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特点。

在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迁入汉族区域生活并不罕见,迁移来的少数民族与当地的汉族人群二者相互影响,逐渐形成胡化区域,而河朔移民则是指少数民族的百姓迁入河朔地区。

唐朝建国以后,随着周边民族国家关系发生变化,周边国家的百姓开始向幽州、营州地区或主动或被动迁徙,唐朝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与周边国家民族关系融洽。

加上唐朝与周边地区贸易往来较为频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各地区文化的交融,而且唐朝大一统的国家形式更具有包容性,以上种种条件吸引了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百姓前来定居生活。

唐朝对待周边民族地区采取恩威并施的政策,对不安分的周边国家进行讨伐,对于主动臣服的国家地区予以恩惠,贞观二十一年年之后,将主动归降、战败投降的百姓,张吉安置在营州地区。

从史书中可以看出,从武德至开元年间幽州境内共置十九个羁縻州,这十九州移民约一万五千户,虽然经历了多次移民迁移,但在河朔地区居民仍以汉人为主体,移民来的少数民族人数只占了很小一部分。

所以,外来迁徙人员受到了当地人们的同化,其生活习惯以及文化习俗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当地人的生活习俗也受到了外来人员的影响。

二、河朔移民社会文化的变迁

迁徙至河朔的百姓中,无论是北方民族,还是东北民族,大多是以从事游牧、狩猎等生活方式为主,脱离了之前的生活方式,来到了以农业为主的河朔地区,从事农业生产。

1、政治管制与汉人趋同

幽州的羁縻州是内迁少数民族的居住地,当地的官员在管理该地时,所采取的管制措施同汉人居住区相差不大,在羁縻州区域,设置行政区划,以便于管理,此外,还设置了市市令,这样就能和汉人一样进行商品交换活动。

内迁居民多以游牧民族为主,居住形式与汉人的大杂居不同,居无定所,以散居为主,随着内迁居民与汉人杂居一起,而且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游牧习俗逐渐被放弃,生活习惯也开始向汉人靠拢,传统的农业经济以稳定为主,有固定的生产地点以及居住地点,所以,在胡人区域也逐渐形成了村落。

2、佛教文化

在唐朝,佛教文化在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内迁居民居住在汉人区域也受到了佛教的熏陶,甚至在移民当中,大家对佛教的狂热不亚于本土居民。

上至移民首领下至普通妇孺百姓,均广泛地参与到佛事活动中去,频繁地举办佛事活动、造石经,普通百姓难以承受财政压力,移民百姓不得不与汉人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移民的汉化。

由此可知,在河朔地区,少数民族的移民并没有生活在固有的部落组织中,而是选择了汉人的生活方式。就这样,二者文化不断交流融合,逐渐实现了移民的汉化。

三、唐朝河朔移民的原因

对于统治者来说,统治辖区的百姓增多是政治清明的表现,统治者欢迎各个国家的百姓迁移居住,百姓是国家政权的基础,“民加多”是国力强大的根源。

梁惠王曾经就“民不加多”,这一问题与孟子展开讨论,这从侧面也可以看出百姓对国家的重要性,唐朝统治者也看到了这一益处,设置专门的区域来安置少数民族的移民。

唐朝前期,征战较为频繁,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已经臣服在唐朝雄厚的国力下。

为了安抚归降的各族人民,以及做出大国表率,将那些主动或被动迁徙的移民安置在河朔地区,进行统一管理,将移民安置在一个固定的区域,这样不仅能够削弱民族矛盾,而且能够安抚民心,展现大国担当

四、河朔移民产生的影响

上文已经说过,河朔地区移民在当地居民中所占分量较小,但是陈寅恪却说,在河朔“民族受其影响,风俗为之转变,遂与往日之河朔迥然不同,而成为一混杂之胡化区域矣。”

河朔地区的本土居民受到了移民百姓的影响,生活风俗发生了转变,成为胡化区域。

“河朔胡化”最初是由陈寅恪提出的,他认为,唐朝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局面和河朔地区的胡化是分不开的,自陈寅恪提出这一论点之后,便引起了学者的广泛讨论。

1、河朔地区田宅易主

开元天宝时期,土地兼并的现象日益严重,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当地的大士族拥有大量的土地与劳动人口,但是当崇尚武力的移民来到了这里,即使士族拥有一定的武力,但仍然不敌。

所以,山东地区的百姓被迫抛弃土地、祖宅迁徙到河南北部,“于是河北之地,至开元晚世,约二十年间,诸胡族入居者日益众多,喧宾夺主,数百载山东士族聚居之旧乡,遂一变而为戎区。”

2、崇尚武力

在一定程度上,河朔移民也成为了唐朝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初期就有突厥人在幽州当兵,李建成李世民争夺皇位时,就招募了三百名突厥人收纳于宫中。

唐朝前期,幽州移民是范阳节度使的重要兵源之一,安史之乱时期,胡族士兵又是叛军的主要兵力,不仅如此,据史书记载,藩帅大多由迁移来的少数民族担任,而且河北藩镇的军官、将士大多也是内迁百姓的后裔。

以成德镇为例,能准确判定将士出身为内迁百姓的比例为四分之一,由此可见,内迁百姓在唐朝藩镇军队中所占比例之大,这也是陈寅恪认为河朔移民是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甚至是安史之乱形成的原因之一。

上文曾经说过,迁徙到幽州的少数民族有1500余户,但实际户数只多不少,虽然内迁居民人数并没有达到超出当地总人数,但仍不可小觑。

五、总结

综上可知,唐朝时期的河朔移民充实了军队力量,扩充了百姓基数,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河朔地区胡人、汉人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大融合,而且唐朝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管制措施,让内迁的少数民族能够更好地适应汉人生活,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生活条件。

但我们总要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不能否认河朔移民给唐朝带来的人口福利,但是其代价也是相当巨大的,少数民族崇尚武力的风俗扩充了唐朝的军队,充盈了军队的武力值,却也是造成唐朝藩镇割据局面、安史之乱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王义康,唐代河朔移民及其社会文化变迁,民族研究,2007年第5期

[2]岳东,唐宋河朔田宅易主史迹,泰山学院报,2019年第2期

[3]崔明德,河朔地区胡化与汉化的两种趋向,甘肃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更多文章

  • 从亡国公主到李世民宠妃,杨淑妃一生到底有多传奇?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世民为什么娶杨淑妃,李世民喜欢过杨淑妃,李世民的杨淑妃叫什么名字

    剧中的杨淑妃是一个大反派,处处算计,以弱制强,甚至还谋划了一场谋反!那历史上的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1-《武媚娘传奇》中的杨淑妃杨淑妃作为亡国公主,嫁给了李家的小儿子李元吉。因为李世民的原因,李元吉去世了,而李世民也按照当时的风俗迎娶了杨淑妃。并且在自己登基以后,册立她为四妃之一的淑妃。杨淑妃在后宫

  • 李世民第一宠妃韦贵妃才没有影视剧中演得那么坏!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世民的杨妃是李元吉的贵妃吗,李世民对韦贵妃的评价,李世民宠爱韦贵妃吗

    1-关于出身剧中没有讲韦贵妃真名叫什么,但是史料记载了她的名字叫韦珪。不管是剧中还是历史上,韦贵妃都是出身于“李武韦杨”四大家族中的韦氏一族。2-关于位份电视剧《武媚娘传奇》中,韦贵妃先是被家里送进宫册封为韦昭容,其次才是韦贵妃。历史上的韦珪和自己的堂妹都是二婚嫁给李世民,韦珪带着闺女嫁过来,还被册

  • 唐朝真的以胖为美吗,看到杨贵妃真实体重后,女孩们都笑不出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朝杨贵妃脸上有肉吗,唐朝杨贵妃多高多胖,唐朝杨贵妃为什么以胖为美

    在生活中形容美女时,会用到“燕瘦环肥”这个成语,这里的燕,是指历史四大美女之一的赵飞燕,瘦的很漂亮;而环肥就是指杨玉环,就是杨贵妃。传说中杨贵妃很胖,但胖的很好看,位列四大美女之一。那杨贵妃真实的体重是多少?以今天的标准来看还美么?知道杨贵妃真实体重的女孩都笑不出来了。 唐代真的以胖为美么 现在我们

  • 李世民发明1种职业, 成古代女人噩梦, 如今的女人争先恐后去做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世民发明的一种职业,李世民的用人之术,历史上李世民的用人之道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历朝历代都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和故事,翻开每一页近代中国历史,每一页都是屈辱、战败、割地、赔款。但是这不能抹灭中国古时候的辉煌,比如说唐朝,当时要说世界第一的国家,绝对是非大唐莫属。因为唐朝的强大一度渲染到欧洲等较远的国家,也让各国商人争先恐后的来中国进

  • 武则天为何能活到81岁高龄?她有个生理优势,现代女性很难拥有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身体肯定吃不消,肯定就熬坏了身体,因此寿命也不会很长。那么武则天作为一个女人还能活得这样长久,还是让人有些诧异的。在古代医疗水平和生活质量都很落后,能活到像他这个年龄的还是很难见的。武则天怕付出的精力和心血都比普通人多得多,所以休息时间也非常少。那他是怎么活到81岁的呢?首先还是因为他的家世背景很好

  • 战国四公子中谁最厉害?当属春申君无疑,因为他儿子做了楚国的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国四大公子春申君,春申君和楚国王室的关系,战国楚国春申君

    战国时期有四大公子。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皆在当时名噪一声,他们牢牢把持着本国的朝政,以致臣民只知有君,不知有王。所以就君臣之礼而言,这些旧贵族的公子哥也并不能被称之为君子,当然信陵君或许是个例外,这里暂不表。[var1]就政治体系而言,这些养数千门客的贵

  • 毛遂:那个敢用剑威胁楚王的人,结局却让人唏嘘……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毛遂是如何一步步让楚王定盟约的,毛遂威胁楚王,毛遂和楚王什么关系

    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流传着很多从历史事件中演变出来的成语,毛遂自荐就是其中一个啦,而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毛遂也就成了我们家喻户晓的人物啦。虽然我们对毛遂自荐的故事很熟知,可是你知道毛遂最后的结局吗?说起来可是很让人为之欷吁呢![var1]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围困邯郸,赵王派遣平原君如楚国求救

  • 齐国的稷下学宫,在齐国统治时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稷下学宫为什么叫稷下,齐国稷下学宫灭亡原因,齐国真的有稷下学宫吗

    [var1]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稷下学宫是古代官学的开始,在某种程度上它的产生又促进了私学的发展。春秋战国时代,西周官学已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官府垄断文教的局面被打破,由此私学兴起,并影响和推动了当时诸侯各国公室养士用士制度的发展。齐国富有收揽贤士的光荣传统,田齐夺取政权后,随着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扩大

  • 为什么蜀国和吴国不以联合外族或外来势力的方式来抗魏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var1]塞北民族中,最初能威胁华北的是乌桓,但乌桓在曹操的征讨下,已经全然瓦解,再也无法威胁华北。此后只有鲜卑足以强大到威胁中原帝国的北方边防,但自曹魏初年至西晋末年之前,统一塞北的鲜卑领袖轲比能被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刺死后,鲜卑便走向分裂,而各部鲜卑俱未能形成有力的联盟,以威胁华北。[var1]

  • 为什么刘备得到蜀地后,不把荆州还给吴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备为什么要归还荆州,吴国为什么有荆州,刘备吴国关系

    一、主要还是出自诸葛亮的隆中对!先站稳荆州,再取益州,等待中原有变,委一上将由荆州取洛阳,刘备由汉中取长安,两京一定,中原传檄可定![var1]三、刘备与孙权皆枭雄也,表面上和平共存,相互联盟共抗北方,实际是暗潮汹涌,讹虞我诈!刘备采拖延政策,一方面与孙权虚与委蛇,一方面忙着处理新占领的益州与北方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