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了家乡的百姓受到新的居住地文化的影响,本身的习性与新的文化产生碰撞,不知不觉间就实现了两地文化的交融,直到现在,还有一个庞大的迁徙群体,我们称其为客家人。
客家人由北方迁移到南方,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即客家文化,最早的客家人迁徙可追溯到东汉时期,由此可知,移民文化自古以来都是存在的。
一、唐朝河朔移民
我国是由多个民族共同构成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各个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秦王扫六合结束了东周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制度,让刚统一的、尚不稳定的中国,开始逐渐走向文化、思想的融合,正是这样的国家形势基础,才使得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具有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特点。
在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迁入汉族区域生活并不罕见,迁移来的少数民族与当地的汉族人群二者相互影响,逐渐形成胡化区域,而河朔移民则是指少数民族的百姓迁入河朔地区。
唐朝建国以后,随着周边民族国家关系发生变化,周边国家的百姓开始向幽州、营州地区或主动或被动迁徙,唐朝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与周边国家民族关系融洽。
加上唐朝与周边地区贸易往来较为频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各地区文化的交融,而且唐朝大一统的国家形式更具有包容性,以上种种条件吸引了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百姓前来定居生活。
唐朝对待周边民族地区采取恩威并施的政策,对不安分的周边国家进行讨伐,对于主动臣服的国家地区予以恩惠,贞观二十一年年之后,将主动归降、战败投降的百姓,张吉安置在营州地区。
从史书中可以看出,从武德至开元年间幽州境内共置十九个羁縻州,这十九州移民约一万五千户,虽然经历了多次移民迁移,但在河朔地区居民仍以汉人为主体,移民来的少数民族人数只占了很小一部分。
所以,外来迁徙人员受到了当地人们的同化,其生活习惯以及文化习俗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当地人的生活习俗也受到了外来人员的影响。
二、河朔移民社会文化的变迁
迁徙至河朔的百姓中,无论是北方民族,还是东北民族,大多是以从事游牧、狩猎等生活方式为主,脱离了之前的生活方式,来到了以农业为主的河朔地区,从事农业生产。
1、政治管制与汉人趋同
幽州的羁縻州是内迁少数民族的居住地,当地的官员在管理该地时,所采取的管制措施同汉人居住区相差不大,在羁縻州区域,设置行政区划,以便于管理,此外,还设置了市市令,这样就能和汉人一样进行商品交换活动。
内迁居民多以游牧民族为主,居住形式与汉人的大杂居不同,居无定所,以散居为主,随着内迁居民与汉人杂居一起,而且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游牧习俗逐渐被放弃,生活习惯也开始向汉人靠拢,传统的农业经济以稳定为主,有固定的生产地点以及居住地点,所以,在胡人区域也逐渐形成了村落。
2、佛教文化
在唐朝,佛教文化在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内迁居民居住在汉人区域也受到了佛教的熏陶,甚至在移民当中,大家对佛教的狂热不亚于本土居民。
上至移民首领下至普通妇孺百姓,均广泛地参与到佛事活动中去,频繁地举办佛事活动、造石经,普通百姓难以承受财政压力,移民百姓不得不与汉人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移民的汉化。
由此可知,在河朔地区,少数民族的移民并没有生活在固有的部落组织中,而是选择了汉人的生活方式。就这样,二者文化不断交流融合,逐渐实现了移民的汉化。
三、唐朝河朔移民的原因
对于统治者来说,统治辖区的百姓增多是政治清明的表现,统治者欢迎各个国家的百姓迁移居住,百姓是国家政权的基础,“民加多”是国力强大的根源。
梁惠王曾经就“民不加多”,这一问题与孟子展开讨论,这从侧面也可以看出百姓对国家的重要性,唐朝统治者也看到了这一益处,设置专门的区域来安置少数民族的移民。
唐朝前期,征战较为频繁,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已经臣服在唐朝雄厚的国力下。
为了安抚归降的各族人民,以及做出大国表率,将那些主动或被动迁徙的移民安置在河朔地区,进行统一管理,将移民安置在一个固定的区域,这样不仅能够削弱民族矛盾,而且能够安抚民心,展现大国担当。
四、河朔移民产生的影响
上文已经说过,河朔地区移民在当地居民中所占分量较小,但是陈寅恪却说,在河朔“民族受其影响,风俗为之转变,遂与往日之河朔迥然不同,而成为一混杂之胡化区域矣。”
河朔地区的本土居民受到了移民百姓的影响,生活风俗发生了转变,成为胡化区域。
“河朔胡化”最初是由陈寅恪提出的,他认为,唐朝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局面和河朔地区的胡化是分不开的,自陈寅恪提出这一论点之后,便引起了学者的广泛讨论。
1、河朔地区田宅易主
开元天宝时期,土地兼并的现象日益严重,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当地的大士族拥有大量的土地与劳动人口,但是当崇尚武力的移民来到了这里,即使士族拥有一定的武力,但仍然不敌。
所以,山东地区的百姓被迫抛弃土地、祖宅迁徙到河南北部,“于是河北之地,至开元晚世,约二十年间,诸胡族入居者日益众多,喧宾夺主,数百载山东士族聚居之旧乡,遂一变而为戎区。”
2、崇尚武力
在一定程度上,河朔移民也成为了唐朝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初期就有突厥人在幽州当兵,李建成与李世民争夺皇位时,就招募了三百名突厥人收纳于宫中。
唐朝前期,幽州移民是范阳节度使的重要兵源之一,安史之乱时期,胡族士兵又是叛军的主要兵力,不仅如此,据史书记载,藩帅大多由迁移来的少数民族担任,而且河北藩镇的军官、将士大多也是内迁百姓的后裔。
以成德镇为例,能准确判定将士出身为内迁百姓的比例为四分之一,由此可见,内迁百姓在唐朝藩镇军队中所占比例之大,这也是陈寅恪认为河朔移民是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甚至是安史之乱形成的原因之一。
上文曾经说过,迁徙到幽州的少数民族有1500余户,但实际户数只多不少,虽然内迁居民人数并没有达到超出当地总人数,但仍不可小觑。
五、总结
综上可知,唐朝时期的河朔移民充实了军队力量,扩充了百姓基数,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河朔地区胡人、汉人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大融合,而且唐朝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管制措施,让内迁的少数民族能够更好地适应汉人生活,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生活条件。
但我们总要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不能否认河朔移民给唐朝带来的人口福利,但是其代价也是相当巨大的,少数民族崇尚武力的风俗扩充了唐朝的军队,充盈了军队的武力值,却也是造成唐朝藩镇割据局面、安史之乱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王义康,唐代河朔移民及其社会文化变迁,民族研究,2007年第5期
[2]岳东,唐宋河朔田宅易主史迹,泰山学院报,2019年第2期
[3]崔明德,河朔地区胡化与汉化的两种趋向,甘肃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