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刚过,粽子也吃了、龙舟也赛了。只是,这原本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人们在吃粽子、划龙舟的过程中,是否还记得屈原呢?!而此时此刻,吐槽与美誉齐飞,争议与收视共舞的《思美人》的横空出世,无疑为我们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过端午节,找到了一个情感释放的出口。
基于以上的固有认知,当《思美人》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合理想像,适度戏说为原则,为观众烘托出一个全新、全面的屈原的时候,网友、剧迷才会像炸了锅般的吐槽,甚至戏谑。
其实,这并非坏事。首先,随着吐槽声的日渐汹汹,收视率也水涨船高,遥遥领先。再则,正是因为有了与以往传统印象中反差巨大的屈原,不少观众才开始扒史料,翻史书,读史记,力图寻找一个较为真实的屈原。边看电视边吐槽,边学历史边涨知识,《思美人》所引发的观众对楚韵文化的了解、掌握、求知、求新是有目共睹的。
[var1]
忧愤、忧愁、忧思的屈原是人所共知的,尤其是自尽于汨罗江的凄绝结局,更令人频生多少感慨。《思美人》没有规避忧字当头的屈原,只不过在这个基础上,又为观众织造出了屈原鲜、萌、暖的另一面。并以此为导线,点点滴滴中铺排出屈原为何而忧,因何而愤的根源。
虽然鲜、萌、暖的屈原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他的原型,还是基于了可考的历史资料和记载的,这也足见《思美人》制作方的诚心与匠意。尤为重要的是,鲜、萌、暖人设的屈原,还弥补了之前文艺作品中所缺失的花漾年华版屈原。
其实,不管是《史记》中的屈原,还是话剧里的屈原,其出场的时候,都已身居高位,人到中老年了。那时候观众所接触到的屈原,也都是年近桑榆,风华不再的形象了。更别说青春、爱情,即便是仕途之初的点点滴滴,忧患生发的细枝末节,都不曾出现过。从这个角度讲,《思美人》的补缺,不仅是及时的,也是非常到位的。即便是从市场效应分析,青春、靓丽版的屈原,也更加容易吸引年轻的观众和网友。尽管《思美人》还存在些许不足,仍有个别地方需要修改,但用青春的笔调,更为全面,也更加立体的讲述传统历史人物的方式,还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
[var1]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爱国形象的屈原,我们在以往的影视剧中都有所洞见和感受。但其实,屈原的爱国,不单单体现于他在忧愤中投江而去的最后一刹那。
屈原的忧国忧民,是有始有终,有因有果的。这既得益于他的家庭出身,受教育程度,更要归因于他的所经所历。特别是年轻时期的他,风雨中阅历,坎坷中的波折,都决定了其最终的命运走向与归宿。
《思美人》用大量的镜头语言,还原这样的屈原,通过他与莫愁女的爱情,与楚怀王的君臣兄弟情,与庄子孟子的君子之交等等等等,细枝末节中,就将其波澜壮阔,又瑰丽曲折的成长、励志过程,呈现在了观众的眼前。爱国之于屈原,不只于言行,更显于心魂。
屈原从浪漫主义到批判现实主义大家的过程,既呈现在了其《离骚》《九歌》《思美人》等名篇佳作中,更显现于他的成长历程中。而这成长的足迹与印记,都详细记录在了电视剧《思美人》中。正因为如此,观众才得以看到了一个虽素朴、平实却丰盈、鲜活,虽另类、颠覆却饱满、立体的全方位屈原。打造出如此别致的鲜、萌、暖、忧版屈原,值得为《思美人》加个鸡腿。
[va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