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要论起古代史中,外戚干政最为严重的,那就必须要说说东汉了。
东汉作为汉朝的另外二分之一,可以说是完美地继承了西汉的各种制度。其中,就包括从秦朝就开始作为一项“国策”的嫡长子制度。
其实,这个嫡长子制度,从出发点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虽然提出这个制度的秦朝二世而亡,但是并不能说明是这个制度的错。相反的,这个制度的提出,其实是进一步的加大了皇权的集中。就是使想要靠历代君主交替来搞些动静的人没有机会。
当然,也就是这么一个制度,严重导致东汉出现了幼帝登基的尴尬局面。
因为这个嫡长子制度的核心内容就是子承父业。一旦皇帝死后,无论自己的儿子有多大,都要无条件地继承皇位。但是我们要知道东汉的皇帝,有许多都是英年早逝的。大约30几岁,就撒手人寰,留下了几岁的幼主。
家不可一日无主,当然国也不可一日无君。这个时候,就只能够按照这个嫡长子制度,让幼主登基。所谓幼主,说得明白一点,就是一个小孩子。你叫一个才刚开始牙牙学语的孩子,来执掌国事,压根就不现实。
这个时候,外戚势力就站出来了。作为幼主的舅舅或者是外祖,加上平日在朝中积累的势力和自己所担任的职位,他们的干政可以说是光明正大。说到这里,其实很多看官会疑惑,为什么朝中无人阻止呢?我们接着往下聊。
其实,东汉的各个皇后们都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基本出生于官宦之家,家中长辈,基本上都是汉朝的功臣。就例如:明帝之妻马皇后、和帝之妻邓皇后等。本来,让皇帝赢取功臣之女,是为了大家能够相互的合作,达到一个共赢的局面。但是正是因为东汉的皇帝们太短命,导致这个原本是等价交易的一个买卖,变成了皇家亏本。
但是,这个嫡长子制度的问题,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名为“台阁”的尚书台设立的问题。
这个尚书台就是有光武帝刘秀亲手建立的。与西汉汉武帝设立这个尚书台的目的不同,他设立这个的初衷,其实就是为了压制“三公”——司徒、太尉、司空的权力,然后进一步做到中央集权。其实,刘秀的这个初衷并没有什么多大的问题。毕竟皇帝都想把自己的权力牢牢地握在自己手中。
因为刘秀进一步提拔尚书台,导致尚书台的权力直接飙升。可谓说是除了皇帝,他就是老二。但是尚书台是直属于皇帝管辖,所以说在刘秀执政期间,并没有出现什么太大的问题。
可是一到了东汉中后期,幼帝登基,无法自己执政。可是这个尚书台还是要日常的运作,还是会有官员的替换。在以前的话,这些事情都是由皇帝自己一手操办,但是因为是幼主登基。年纪很小,啥都不懂。所以说,外戚势力在控制朝廷权力的途中,也就顺势将尚书台收入囊中。
以上的种种事情之后,外戚就会掌握了国中大权。但是幼主不会一直是小孩子,他也会长大。待到幼主长大之时,他就想把皇权拿回来。这个时候,往往他们就会利用自己身边的宦官们。等到成功之后,就会给宦官加官进爵。然后就会进一步导致了宦官的膨胀。
一会是外戚,一会是宦官。国家权力变动的太混乱,加上皇帝的英年早逝,也就为东汉的灭亡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