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千年来,三国墓被盗了个遍,唯独此人的墓,明明知道地方却不敢盗

千年来,三国墓被盗了个遍,唯独此人的墓,明明知道地方却不敢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608 更新时间:2024/4/26 11:23:19

公元220年,一代武圣关羽死在了敌人手中。

之后,孙权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曹操以诸侯之礼将其安葬于洛阳,同时,孙权则将关羽身躯以诸侯礼安葬于当阳,即关陵,也称当阳大王冢。蜀汉在成都为关羽建衣冠冢,即是成都关羽墓,以招魂祭祀。关羽离世之后,他的首级被埋葬在洛阳,可身体却被安葬在当阳,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在两地看到关羽墓,是以百姓皆称关公“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

从古至今,大多王侯将相的安息之所都被盗墓贼“光临”过,只有那些地理位置隐蔽或防盗手段周全的墓才能幸免。不过,关羽墓却既没有复杂的防盗手段,地理位置又人尽皆知,可是,自其下葬至今的一千八百年里,没有任何一位“摸金校尉”碰过关二爷之墓。

莫非是因为,关二爷像同僚诸葛亮一样,清廉到没有随葬品下葬?难道关羽死后有心人为他布置了防盗机关?

显然都不是。

据说,在这两座关圣墓里,都有一名女子随葬。

据说,这是安葬关羽的人担心二爷在泉下寂寞,所以给他配的冥婚。没人知道这两名随葬的女子是何许人也,有人说是貂蝉,但貂蝉究竟是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尚存争议。

从这件事上我们起码能看出,关羽墓虽然比不上那些帝王的陵寝,但随葬品还是有不少的。毕竟,不论其生前死后,仰慕汉寿亭侯的崇拜者大有人在,所以,关羽墓所耗费的一应开销,都有这些人买单。既然二爷的墓里可能有不少值钱货,又没有什么防盗的措施,为何直到现在都没有人敢惦记里面的宝贝呢?

其实,这都是关羽个人魅力的功劳。

那场发生于桃园里的结义,是关羽恪守了一辈子的信条。流落于曹营的那段时间里,曹操对关羽的态度如何?可以说,翻遍整本《三国演义》,我们都找不到谁能得到曹操的如此优待。然而,即便是这样,也无法改变关羽的初衷——我要找到我大哥!

不论是忠孝义,想要体现出这些高贵品质,就得做出取舍。舍弃得越多,说明关羽越讲义气。过五关斩六将时期,关羽所舍弃的就是汉寿亭侯的爵印,以及曹操赠予的金银细软,甚至,是曹老板的人情:五道关隘,六名曹将,都被关二爷一刀杀了,丝毫不讲情面。

站在曹操的立场来看,这就是把他的面子当成了鞋垫子,根本没当回事。换做旁人,势必要此生与关羽势不两立。不过,曹操毕竟不是常人,所以,他仍然保持着对关羽的善意。正如他所想的那样,一生都讲求义字的关羽,在华容道事件中救了他一命。

华容道的情节比较简单,无非是曹操在遭逢赤壁大败时,在撤退路线上着了诸葛亮的道,先后遇见了五波伏兵,连身边的亲卫都死的差不多了。可以说,在诸葛亮的部署中将任何一人与关羽换个位置,曹操的性命就得留在华容道。不过,被安排在华容道等人的将军正是关羽。

有人说,关羽义释曹操,只不过是以蜀汉的气运卖了个人情,关羽本人并没有损失,实则不然。在那个年代,私放主将是要蒙受巨大的代价的。至少,在军令严苛的蜀军帐下,这种行为极有可能要被判处极刑。这一点,关羽本人自然心知肚明,可他还是选择将恩人释放,这说明什么?他已做好付出生命与名声的准备,就是为了报答当年曹老板的优待。

败走麦城以后,被逼入绝境的关羽慷慨赴死。其实,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吕蒙等人所求的无非是让这位大将投降,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打击蜀汉的士气。站在关羽本人的角度来看,投降亦是一种从长计议的选择。纵观三国时代,为了明哲保身而投降的武将比比皆是,谁还没有一段投降的历史?不过,这一时期的关羽已誉满天下,他的一举一动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此时若他投降,蜀汉的士气将会大跌。所以,为了最后的大义,他甘愿付出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

有舍,自有得。关羽舍弃了那么多,换来的就是赤诚的义胆。正因如此,三教九流里的许多行业都奉关二爷为祖师,有不少地方的老百姓将关羽奉为武财神。就连黑恶势力聚义拜把子时,也常常会将关二爷的画像挂好,磕头烧香。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千百年来没有任何盗墓贼侵扰过关羽墓。

毕竟,盗墓无非是为了求财,但在武财神头上动土可是要遭到报应的,谁敢做这种断了财运的事?

参考资料:

【《三国志》、《三国演义》】

更多文章

  • 老子太强大,儿子往往籍籍无名,关羽就是其中的典范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中的老子有多强,历史上真实的老子,历史人物讲解老子

    关平,字不明,有人说其字是“坦之”,有人说其字是“定国”。在生活中,关平是关羽的助手,帮助其处理生活上的大小事务。在战争中,关平是关羽的副将。两人并肩合作,南征北战。在《三国演义》里,他们是养父子关系。但现实中,这两人却是亲父子。那么,两人究竟是什么关系?别急,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地说一说关平。根据《三

  • 都知道孙权,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后宫,多数女人不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为什么孙权后宫没有争宠,孙权后宫有多少人,孙权的一生有几个皇后

    据记载,孙权长得方硕大口,目光精明,身体有些不协调,上身长下身短,留着长须。这个人心胸宽广,性格开朗,仁厚且果断,一直以侠义闻名。建安五年,孙策遭受埋伏,重伤至死,孙权只得继承父兄的基业。当初,曹操看到吴国的战船器械、军队整齐有序,不禁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所以,在赤壁大战后,孙权奠定了三国鼎立

  • 蒙恬手握重兵,为何到死都不敢举兵造反?一个原因最关键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蒙恬的武功有多高强,蒙恬历史上有多厉害,蒙恬打仗厉害不

    但可惜的是,这样一个功勋卓著的将领,竟然没能善终。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的途中突然驾崩。都知道,太监赵高向来诡计多端。所以,他封锁了秦始皇驾崩的消息,用秦始皇的名义来继续发号施令。之后,他暗中联系了丞相李斯,并与李斯达成了一致意见。于是,秦始皇的车驾继续向前行走,除了赵高和李

  • 古人对项羽是如何评价的?他秦末“第一英雄”称号,可能名不副实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上对项羽的评价,如何评价项羽这个历史人物,项羽一生事迹及评价

    今天,我们仅以项羽为例,从古至今关于项羽的评价分为褒贬两个论调,但我们无法评价这两种论调孰是孰非,站在不同的立场来看每个人的理解都无法同步。有人觉得,项羽入关前屠杀数十万秦卒造下杀孽,入关后火烧咸阳宫和秦陵,害死秦王子婴,这一系列做法都不是英雄所为。而且,项羽缺乏人格魅力,多疑乖张以至众叛亲离。所以

  • 如果刘备没有遇到诸葛亮,还会三分天下建立蜀汉政权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没有诸葛亮刘备能三分天下吗,诸葛亮真能帮刘备一统天下吗,刘备如果没诸葛亮能成功吗

    遇到诸葛亮之前刘备的惨样刘备从涿州起兵平黄巾叛乱开始,逐渐形成了刘、关、张的创始小团队。由于出身贫寒(除了一个皇叔的称谓啥也没有),所以在群雄并起的时刻只能如同走马灯一样更换依附的诸侯。刘备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寻找机会,刘备的足迹就遍布了幽州、青州、徐州、豫州等中原大地。

  • 一个连韩信都不敢轻视的大将军,没有他韩信对抗齐、燕很难获胜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韩信从未带过兵为什么能打胜仗,韩信大战齐燕完整视频,韩信实力最强时期有多强

    他是西汉柏人,可以说是名门之后,他的爷爷是李牧,即赵国名将。在六国并起的时候,李左车效力于赵王歇,曾经屡立战功,被封为广武君。曾经,他写过一本著名的兵书,名为《广武君略》,并留下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的至理名言,被广为传颂。当年,他与韩信的对抗让其一战成名。在汉三年十月的时候,

  • 为何有人说王莽的死,是因为他的超前思想?看看他的改制举措便知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王莽的历史评价,王莽的人生巅峰时期,王莽怎么改制

    正是这场大火后,皇室历代积累的宝藏全部化为了灰烬,其中包括汉高祖斩蛇剑、孔子穿过的履,还有王莽的头颅等等。孔子履代表儒家的传承,斩蛇剑是皇权的传承,它们被放在具有象征意义武库尚可理解。王莽的头颅,为什么会被放在武库呢?而且一放就是近300年!此事,还得从王莽之死说起。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

  • 韩信十面埋伏围困项羽,却留个口子网开一面?事实远非如此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个人认为,刘邦所扮演的是一个总指挥的角色,韩信扮演的是阵前指挥的角色,至于韩信到底有没有对项羽"网开一面",为大家细细说来。众所周知,在楚汉争霸战争中,刘邦一直是胜少败多,即使在临近大决战也是不例外的。公元前203年,与汉军对峙于广武的楚军已经没有了粮草,而本应该前来驰援的韩信,彭越等人却迟迟没有过

  • 狠辣斩杀吕氏族人,吕后干着急,刘章如此能力,为何没当上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虚侯刘章和吕后关系,吕后不杀刘章,吕后和刘章谁厉害

    一、大独裁者吕后。刘邦是个有能耐的皇帝,但老婆吕后一点都不比刘邦逊色。开国大臣韩信谋反就是吕后摆平的。所以刘邦死后吕后成了实际上的老大,朝政被她完全把持。刘邦死后吕后的儿子刘盈即位就是汉惠帝,刘盈性格懦弱温和,是个乖乖虎,一切都听娘的,吕后自然非常满意。可惜汉惠帝刘盈身体不好,23岁就驾崩死了,接着

  • 李斯为何不帮公子扶苏上位,反而帮幼子胡亥呢?最后落个满门抄斩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斯为什么帮胡亥扶苏,胡亥与扶苏是什么关系,扶苏和胡亥是秦始皇的儿子吗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于沙丘驾崩时,李斯的处境即是在“屋檐下”——当时皇帝身边唯一能够继位的儿子,胡亥。李斯可以选择“不低头”吗?当然可以了,但是他不低头的后果,一定非常惨。当时,能够决定大秦帝国命运的人,一共有3个,分别是: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中车府令是个什么官职呢?在古代,车府令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