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居正:他是中国最后一位名相,一生毁誉参半却续命明朝半个世纪

张居正:他是中国最后一位名相,一生毁誉参半却续命明朝半个世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047 更新时间:2024/1/22 2:38:04

张居正:有利民生计,无惭良辅臣

以前学历史时就知道有个“一条鞭法”,是张居正实行的改革之法,在那“造反皆有理,改革即进步”的时代,张居正自然是一正面形象,但却又好像有点似是而非的感觉,形象之正不如范仲淹,改革之举远逊王安石,总是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意味。

张居正被有些人称为明朝第一宰相,但历史上对他总是褒贬不一,如那明朝大才子,号称“后七子”领袖的王世贞,对张居正就是口诛笔伐,全然不顾二人的同年之谊,要知道,这文坛盟主说话在当时是很有分量的。

中国的改革者历来都难得善终,除了宋时之王安石,那是借着太祖“不杀文士”的祖训而沾了光,当然,有宋一朝总体还算是历史上最温柔的朝代,而其他朝代之人可就没那般地幸运了。

比如那秦之商鞅,韩之申不害,楚之吴起等等,及后来的晁错王莽一众无不如此,结果都很是悲催,改革将自己的命给革没了,但有一点我们要承认,那就是往往这些改革者的命运悲惨,而他们所推行的革新制度,却或多或少地被统治者所实施,最明显的当属商鞅了。

张居正也是这一众改革者中的一员,说他得以善终吧,倒也有道理,因为他死后也很是风光大葬;但是未及半年便惨遭抄家,追夺谥号,举家罹难,家人全部被下大狱,饿死的饿死,自杀的自杀,张居正豢养的十数名家妓和家中女眷更是被卖入青楼,余者远戍充军,悲惨之状目不忍睹。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人,又称张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嘉靖年进士出身,由庶吉士至翰林院编修,又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朝为首辅,军政大事均由其裁决,57岁时卒,赠上柱国,谥文忠。

张居正当然自幼都是个很聪明之人,他23岁即中进士,而且人还长得很帅,他是帝师,但他对皇子很是严厉,直如父亲教育儿子一般,比当年吕不韦呵护和教育嬴政,那在各个层面上都要严格了许多,以至于后来的皇帝对他是满满地怨恨之情。

我们都知道,这大明一朝的首辅一般当得时间都不会长,这在崇祯朝尤为突出,平均大概一任首辅也就两年多点的时间,而这张居正却在这位置上一坐就是十年,为有明一朝担任首辅最长者。

在他当国的十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这些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说“收到一定的成效”,这肯定是很中庸,或不负责任的说法,因为对任何改革来说,都是有利有弊,众说纷纭,其中见仁见智者多多,从任何一件事中,都可能举例出很多矛盾的结果以认证是非,所以,不可能对某一项措施有非好即坏的断言。

对张居正的评价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即是他的改革,也就是对“一条鞭法”的评价,对此后世论证很多,也如对王安石变法一样,很难有个统一的认识,这也成为历史上著名的难点之一。

其实这个“一条鞭法”的提出并非始于张居正,而是他的老前辈桂萼在嘉靖朝任首辅时就提出并来了,这是一种赋税及徭役制度,但是并没有普遍实行。

这就好像李悝在魏国变法以后并不出名,反倒是商鞅把他的一套理论用到了秦国的变法之中,使得商鞅名声大噪,为秦国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理论提出来固然不容易,可是唯有坚定的实行下去,才能让理论得到实践的基础,而正是这张居正将“一条鞭法”真正发扬光大,是他将这一制度在半世纪后推广到全国。

“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就是把各州县的田赋和徭役,以及其他杂项归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这个看起来可能有点让人不是很好理解,如果简单些可以这样说,就是不管你是种地收粮还是打鱼养家,都可以用收获来换取银两交税,国家只收折合成银子的税收。

“一条鞭法”是税赋制度上的里程碑,是划时代的制度!它上承唐代的两税法,下清代的摊丁入亩,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一次社会变革;既是明代社会矛盾激化的被动之举,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动选择。

从这点来看,虽然此法并非自张居正始,却是他向全国大力推行,一条鞭法的施行,改变了当时极端混乱、严重不均的赋役制度;它减轻了农民的不合理赋役负担,限制了胥吏的舞弊,特别是取消了苛重的力差,使农民有较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就长远来看,此举对促进大明朝的经济发展功莫大焉。

为保障“一条鞭法”的顺利实施,张居正一面是任用能臣,举措务实,强力推行“考成法”,简单说来就是“以业绩为核心,行的升职,不行的贬职”,这除了对官员的绩效考核外,更重要的是要考核官员征税的业绩,不足九成者,一律处罚。

这一措施的实行,使得各级官吏不敢懈怠,国库亦日益充裕,据统计,实施第一年赋税就增长了近乎一番,史载改革的结果是:“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至四百余万”和“朝下而夕奉行的巨大成就”。

“一条鞭法”扭转了长期财政亏虚的状况,而实行考成法虽是一种政治改革,但它对整顿田赋、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了很大作用;可以说,在张居正艰苦卓绝的努力下,才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自此,张居正与商鞅、管仲、王安石一并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改革家。

但是,张居正的强势作派在新法推广的过程中,他几乎得罪了所有的地主和官僚阶层,也包括皇室宗亲甚至皇帝万历在内的所有统治者,这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张居正初入内阁时是资历最浅的一位,被称为“末相”,而此时在朝堂上有资历、有能力之人多多,不仅有名臣高拱,也有张居正的老师徐阶,也有被后世视为奸臣的严嵩,并且还有一位所谓的“大玩伴”,就是一直陪伴万历皇帝成长的大太监冯保,这些都是在朝堂上握有话语权的强势人物。

不可否认,张居正是个有权谋之人,他通过或正或邪的手段,审时度势,攫取了最高权力,对此,我们尽管可以对张居正的一些并不光彩的手段嗤之以鼻,但怎么说呢?没有权力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也是不可能顺利推行自己的改革方案,所以,我们还是对张居正宽容一些为好。

张居正是帝师,他也充分利用了这一身份,在小皇帝面前树立权威,以至于这小皇帝对他是又怕又恨,而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皇帝的决策权,这让小皇帝情何以堪,只等待能报一箭之仇的时机到来。

上面说的似乎都是张居正正面之行,但他的私德还是很有问题的,在他当政之时,为确保其大权独揽,与大太监冯保结盟,结党营私,打击异己,阻塞言路,整个朝堂上遂形成他一人独大而无人监控之局势。

他被人诟病的还有一点就是生活奢侈,他有着中国历史上最大最豪华公车,也就是所谓32抬大轿,里面分为两室一厅,且还有小僮伺左右。

他在早期还是倡导廉洁的,还曾写过一付对联曰:“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但是到了晚年却完全遵从“食色,性也”的自然法则,贪图享受,生活荒淫腐败,不仅贪吃,而且好色。

贪污受贿肯定是有的,他死后被抄家时被抄出有折合近二十万两的银钱,还有近万顷良田,按照他一辈子官俸计算,即使他不吃不喝,也不会超过两万两,这多余的何来,当然是受贿而来,按现在通行的说法,叫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至于好色,他可以说在首辅群像中首屈一指之人,连那民族英雄戚继光都要给他送壮阳之物和美女,史载是“时时购千金姬”,又“日饵房中药,发强阳而燥”,正式编制的妻妾就达七位之多,还不包括众多的姬妾和数不清的相好,也正因为沉溺声色,加上,政务繁忙,身心疲惫,所以五十几岁便命丧黄泉。

尽管张居正的私德有很大的缺陷,似乎难以入列名相,但我却对他是崇敬满满,他敢为天下先,勇于改革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这比那些尸位素餐,浑浑噩噩混日子的官吏来,不知要强多少倍!

他一直在为这个帝国和他的子民而奋斗,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为帝国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所以,张居正被称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名相。

张居正改革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起衰振隳、力挽狂澜,奇迹般地在北疆化干戈为玉帛,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延长了明王朝的国祚达半上世纪之久。

“江陵功在社稷,过在身家,国家之议,死而后已,谓之社稷之臣,奚愧焉?”

这是当时曾反对过他的政敌,在他死后给他的评语,从中我们也能看出,时人对他早有公正之评价,现在有些人拿张居正的某些方面来说事,不仅是以偏概全,而且也是拾人牙慧,完全地没有新意。

“世间已无张居正”,梁启超赞美他是“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 虽然张居正在历史上毁誉参半,也有贪腐之实,但瑕不掩瑜,他是革新除尘、以天下为公的改革家;就我来看,比起那以清官知名的海瑞来,其对历史所起的推动作用则远超之。

在众多对张居正的评价中,我认为还是国学大师熊十力先生的一段话最为精准,他说:

“汉以后二千余年人物,真有公诚之心,刚大之气,而其前识识远见,灼然於国覆种奴之祸,已深伏於举世昏偷,苟安无事之日。毅然以一身担当天下安危,任劳任怨,不疑不布,卒能扶危定倾,克成本原者,余考之前史,江陵一人而已。”

张居正,一位勇于担当,不惧风险的改革家,他是一位孤独的英雄,是大明之脊梁,他为大明王朝续命近半个世纪,也是封建王朝历史上的最后一道绚丽之光!

更多文章

  • 故事:北宋盗墓贼遭遇什么离奇事件?什么诱使他们违背誓言找到那个神秘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盗墓人员照片大全,北宋灭亡后盗墓,盗墓贼历史故事

    盗墓摸金,发家致富?前些年,网络上流行盗墓小说,一时间盗墓掘坟似乎变得很高大上!其实,在历朝历代,盗墓掘坟都是遭人切齿痛恨的行当,偶有发财的人,也大都不得善终。这里讲一个大宋盗墓贼的离奇故事,以资警示。混混北宋太宗淳化年间,杭州人朱某依靠盗墓发家致富。在他周围聚集了六七个志同道合的混混,每逢月黑风高

  • 水浒传这2人,是名将之后,1人假大空另1人是临时演员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水浒传的主要人物关系图,水浒传30位人物介绍,水浒传所有人物生平简历

    大刀关胜是个脸谱化的人物,假大空大刀关胜,一出场,已经32岁了,当时还是个下级军官。宋江带兵攻打大名府。梁中书连吃败仗,有人才举荐了大刀关胜。关胜简直是关公再世:面如重枣,美髯飘飘。武器装备,都跟关公的一样,青龙偃月刀,赤兔马。《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交代:关公被杀,赤兔马被马忠所获,献与孙权。权即赐

  • 田氏抢了姜子牙的齐国代之,为何连国名都懒得改?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田氏如何篡夺齐国,田氏和姜子牙的后代,田氏怎样占领齐国

    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太公一脉绝嗣。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而在近三百年前,田氏从陈国奔齐,始有齐国田氏;百年经营以后成为齐国朝堂的一方势力,并联合其他几支齐国的贵族消灭当时权力最大的庆氏,又取得了公族与国人的支持。齐景公时,公室腐败,田氏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使“齐之民归之如流

  • 我国历史从夏朝距今就4千年,为何说上下五千年?剩下千年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从夏朝开始的历史,夏朝历史讲解简短,真实历史上的夏朝

    而夏朝的历史虽然相对比较模糊,但是普遍认为起始时间为公元前2070年,那么截止到如今,也才只有4000多年的历史,剩下的一千年又去哪里了呢?我们先来看看历史的而这个定义是什么,“通过调查获得的知识”,但是在分析史前社会的时候,特定文化共有的故事因为没有外部来源确凿的证据,通常会被归类于文化遗产或者传

  • 中国最古老的朝代是夏朝?不是,此朝代存在一千多年,比夏朝还早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夏朝是中国最早的朝代吗,中国古代有夏朝这个朝代吗,中国最早的夏朝在哪里

    资料显示,“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都知道,华夏历史起于炎黄,沉淀千年,延续至今。从上古五帝时期的“公天下”,到沿袭千年的“家天下”,部落向朝代的转变,这是历史的选择,建朝立制也是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夏朝是中国的官方史书认证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但是,因至今没有

  • 西汉、法兰克都是分封制,为何西汉是大一统而法兰克变成多个小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西汉是分封制吗,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的标志,西汉政治制度图

    查理大帝时代的法兰克帝国基本上包含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家,无论从面积和人口来看都是一个大国。即便是放到现在基本上也可以算欧洲第一大国了,那么如此庞大的一个国家为何变成了如此零散的小国了呢?而汉王朝建立时秦始皇建立的大一统才刚刚持续了十几年基础非常薄弱,所以汉朝采取的方式也是分

  • 古代大禹划分九州是如何来的,夏朝领土不大,怎么确定其他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大禹时期的夏朝版图,大禹是怎么到夏朝的,大禹划分九州是哪一年

    换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以夏朝当时的水平,根本就无法完全控制这片疆域,那么大禹划分九州这样一个概念,是否有些太超前了呢?根据史书考证来看,夏朝所管辖的范围,应该在今天黄河的下游,然后逐渐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拓展,向南最远可以延展到长江流域,不过相比较于这个疆域来看,对比后来我们所熟知的九州划分,不免仍然有

  • 西方如何看待中国的夏朝?也不是全否定,教科书上用了一个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西方已经承认夏朝的存在了吗,为什么西方学者不认可夏朝的存在,西方国家对夏朝的评价

    其实在过去很多时候,西方否认中国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而是只有3000年,理由也很简单,作为重要断代历史的夏商周,商周时期都有遗迹残存,但唯独夏朝似乎是没有,也因此西方考古界对中国的夏朝是否存在有很大的疑惑,甚至于否认夏朝的存在,虽然史料之中有所记录,但西方人不一定对此有认可态度。出于民族尊严的考

  • 孔子的父亲为什么叫叔梁纥,却不姓孔?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孔子的父亲为什么叫叔梁纥,孔子真的姓孔吗,孔子父亲叫纥怎么读

    [var1]在中国古代姓氏的由来,其实是由于部落和居住地而产生,比如说我们在给人取名字的时候,会根据所居住的地点和各种各样的动物,以及地点的代称给人起一个代号,这种代号就是最早的名字。这种东西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也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是这种变迁始终不能够将一个人的姓氏改掉。但是姓和氏在古代是分开的,氏

  • 吕不韦为何下场凄凉?商人的本性决定,从一开始就注定他要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吕不韦评价历史,吕不韦一生现状,吕不韦的成功经历

    从吕不韦从政的动机来看,就不纯洁。这是商人的本性决定,商人为了利益,往往不择手段,因此,从一开始就注定吕不韦要失败。[var1]吕不韦的龌龊手段,即使在今天,我们依旧能见到很多商人仿效的影子。吕不韦结交异人,也就是后来的秦庄襄王的手段,就两个,一个是送钱,一个是送美女。吕不韦在赵国国都邯郸认识异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