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底下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都自身的弱点,而且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都需要他人的帮助才能行,才能成功。所以,做有些大事不需要自己一个埋头苦做,可以选择和他人合作,然后进行优势互补。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除了洪秀全之外,有很多有能力的人物,而李秀成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这群人中,算得上是难得不被蝇头小利就迷惑的人了,所以过度清醒,在一众都沉溺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中,他就是错的,最后离开被曾国藩抓住,并且写了一份自述书。而这份自述书,一直藏匿,直到60年代才选择公开,为何要等到如此之久呢?因为当时一旦公布,曾国藩恐遭灭门。
胆气绝伦李秀成
清朝末年,政治腐败,统治集团不顾民生,只顾自己的奢靡享乐生活,加之从1842年的《南京条约》签订开始,要赔偿战争款项,百姓身上的赋税更加重,所以出现了很多活不下去的情况。
在封建时代,百姓是统治集团进行统治的基础,清朝政府统治如此不顾民生,自然就出现了很多官逼民反的事情。此外,还很很多进步人士看到社会如此样子,统治者如此迂腐,百姓如此痛苦,于是开始学习西方的变革之路,想要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
他们中有些人决定从政府内部改革,所以有了洋务运动,以及后来的戊戌变法等等行动。这些都是知识分子或者统治集团内部的自我救亡行动,在民间,也有许多百姓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开始进行反封建政府和反帝国主义的斗争,比如历史上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是由洪秀全发起的,中间因为西来文化的影响,所以一开始他们有“拜上帝教”。洪秀全是其中的一个领头人物,其他的还有诸多如杨秀清、石达开等,其中,一个被封为“忠王”的李秀成尤其突出。
因为在太平天国运动前期,取得了一定的胜利,所以洪秀全等人有了基本的土地和钱财,就开始了自治与封王的路程。据资料记载,前后大大小小一共封了2000多个王。这些人出身底层,对于突然而来的奢靡生活抵制不住,开始享乐,而其中的李秀成则完全相反,他清醒,知道眼前的一点小成功不是享乐的时候,于是就劝解洪秀全。
但是有时候众人皆醉,一人独醒就是一种错误,所以他被排斥了。最后,李秀成见洪秀全如此听不进去话,于是直接自己带上愿意跟着自己的人离开了。
丈夫贵不挠,成败何足论
离开之后的李秀成很快就遭受到了朝廷的部队打击,当时带领的是曾国藩这个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人。李秀成有一定的能力的,但是对阵曾国藩这样的人物,显然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他被活捉了。
活捉后,看押他的是曾国荃,也就是曾国藩的弟弟。之前,曾国荃的一母同胞的兄弟在与李秀成的交锋中死去了,所以十分记恨他,对他进行了严刑拷打。但是李秀成倒是看得开,觉得战场上刀剑无眼,本就是对立的问题,所以在私底下报复不是君子所为。
相反,他还看不起曾国荃的这种行为。曾国藩听了李秀成这番话,倒是觉得他是个人才,心生佩服,劝他归顺朝廷,但是终究是立场不同,李秀成似乎已经看到了清王朝的命运,所以拒不加入朝廷。如此,曾国藩只得无奈放弃。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李秀成作为罪犯,自然需要签字画押,才能最终被执行死刑。所以,李秀成在狱里的时候,就专门写了一份自述书,把他一直以来的关于太平天国的所有事情都写了下来。
在这份供词里面,他还写一些惊世骇俗的言论,那就是他严厉批评了当时腐朽的清政府,不顾百姓死活,甚至到痛骂的程度。另一方面,他在供词中大力称赞曾国藩的能力,觉得他这样的人才应该反了清政府,做到真正救国与救民。
唾骂政府已经是不对了,而建议曾国藩叛国反了大清,就是把他全族的人架在火上烤,自古以来,谋反都是要诛九族的,虽然自己没有这个心思,但是朝廷看到这份供词可不会这么想。于是,曾国藩赶紧对供词进行修改一番,发现还是不行,于是直接将这份供词藏匿起来。
即便是到了1912年,清政府覆灭之后,都没有被拿出来,而是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彼时已经显然对曾国藩以及他后人没有什么威胁了,这份惊天供词才被公开。
结语
李秀成算是一个有胆色的,若是放到其他朝代的君王身边,也未必后来不能混出名堂,成为历史上的一个将军,但是他跟错了人,洪秀全是农民出身,始终思维局限,所以李秀成注定自己只能单干。
但是单干又何其艰难,尤其是对上像曾国藩这样的高手人物。但他至少是值得敬佩的,连敌人曾国藩都欣赏他的才能,但终究是敌人。曾国藩要愚忠于朝廷,不能反,而李秀成不想服于朝廷,所以他们最终只是末路惺惺相惜的英雄人物。
曾国藩不反,是因为他愚忠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反也是第二个李秀成,因为当时的反朝廷人员不够壮大,终究会失败。毕竟,当时的清政府虽然腐败,但是在很多人心中,依旧是正统的政府,而反的人就是反贼。所以,做事情需要有人支持,而曾国藩和李秀成在那个时代,他们各自不能服于对方,自然不能支持对方,所以李秀成注定死,而曾国藩继续为朝廷效力。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