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上元节”,在唐代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上元节”,在唐代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317 更新时间:2024/2/17 19:56:28

在临街的二楼上,坐着一位女子,手抱琵琶弹奏着,缓缓地伴着歌声。镜头从此处一闪而过,转了楼下的大街,街上有着往来的行人,在街的两旁,还有许多挂着“上元”二字的灯笼。这是天佑三年,长安上元节西市的一幕,但更是《长安十二时辰》里的一处镜头。

《长安十二时辰》所要讲述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在上元节这个热闹的日子里,满城通宵达旦,遍长安城的华灯大放,宵禁在这一晚也不再执行。无论来自方何国的人,在这一天里只需要勘验一次身份,便可自由在坊间活动。

而在熙攘繁盛的长安城背后,却有着一股势力蠢蠢欲动。

一年前在西域突然失去踪迹的狼卫却在长安现身,他们口中宣称的“阙勒霍多”,到底又是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元节这天的阴谋逐渐浮出水面。等待必、张小敬,长安数万百姓的又将是什么呢,我同许多人一起期待着。

但是我们今天所要聊的可不是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剧情,而是在真实的历史上,唐朝的上元节到底是什么样子。

农历正月十五,是上元节在唐代以前的称呼,在很长的时间里,它都是被当做春节的一部分来看的。在唐以后,正月十五除了被称为上元节外,还被称之为元宵节、元夜、元夕等。在这一天里,人们吃元宵,赏花灯。庆祝这个一年当中的第一个月圆之日。

关于上元节的起源有好几种说法。

有的说,这个节日和祖先的祭祀活动有关。古代的人们不仅要面对来自环境的威胁,还要防范野兽的伤害。在同自然的抗争当中总是处于略势地位,同时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也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为了精神的满足,人们把这一切归功于神灵怪力。而上元节这一天的由来就是因为古人在这一天当中手持火把来祭拜太一神。

这种习俗在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的诗歌中就有提及,一直到汉代,还仍然延续了下来。

另一种说法称,上元节的由来同道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道教中有“三官”神的说法,所谓的三官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当中,分别为天官、地官、水官。其中天官能够赐福,地官用来赦罪,水官则能解除厄运。

在东汉时期,这一说法在民间流行。张陵所创办的五斗米教,除了用符水为病人治病外,还将病人的罪过及自愿服罪的情况写成书,一式三份,称作“三官手书”,通过这种做法来使三位神知道病人的悔过,以此来为病人祈祷,祈求赐福,使病人能够痊愈。

魏晋时期又出现了三元,不过这个时候的三元大都指的是春节。一直到了唐朝,三元日才同三观神相匹配。

天宫之神赐福,正月十五生;地宫之神赦罪,七月十五生;水宫之神解厄,十月十五生。这三个日子分别对应为上元、中元、下元。在这三天里都是要举行祭祀活动,上元节为道教的正月十五天官也是在这时得到了世人的广泛认可。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声称上元节同佛教渊源颇深。

在这一天里,佛教僧徒要烧香散花供佛,作为一种宗教活动,本来只是在局限在佛教内部。但因为佛教在中国逐渐流行开来,佛教教徒的这一做法也逐渐兴起,在民间被广泛传播。

提起上元节,首先想到的就是灯了。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当时的统治者汉明帝十分推崇佛教,就规定在元宵之夜,无论是宫贵胄还是贫民百姓都要同佛教教徒一样,要在家门前挂灯,以此来表示对于佛教的尊重和推崇,从此上元节就有了挂灯这一习俗。

到了唐代,随着上元节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专门制作和售卖灯的灯市,灯市上有种类繁多,样式不同的灯。制作花灯的材料有纸张、玉石、皮革等,同时还能将花灯做成动物,花卉等不同的造型。将众多灯叠扎在一起,还能形成灯楼、灯山等组合。

这时的灯不再被局限于佛教之下,更多地加上了娱乐色彩。

而正月十五观灯的习俗被作为法律节日也被正式固定下来,全国放假三日。晚间不再执行宵禁政策,灯节连开三日,以便人们游玩观看。到那时全城的百姓出动观灯,就连统治者也参加到这场活动当中去,唐玄宗时期,就曾命人修建了一座巨大的灯楼,上面扎着五万多盏花灯,等到夜晚时,灯楼上的花灯全部亮起,宝光灿灿的,十分耀眼。这时的灯市灯火通明,彻夜欢呼,好不热闹。这其中更是以当时的都城长安以及东都洛阳最为典型。

同时,在这一天当中,还有各国前来朝拜的使臣,燃灯也作为一种仪式,以此来表达对于万国使臣不远千里,来朝朝拜的欢迎。

与上元灯节连在一起的就是持续三天的“放夜”夜游。

在唐代实行着严格的宵禁制度,夜晚鼓声落下之后,就不允许在外出了。除了要办理紧急公务的公职人员,以及遇到婚丧嫁娶等,剩下的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宫贵胄都是一律不允许夜游的。所以这三天的“放夜”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不小的诱惑。

皇城之内,尽情歌舞,通宵宴酒,就连平日里久居宫中,服侍皇族的宫女们也是身着盛装,在通亮的灯下放声歌唱。在皇城外,无论贵贱,纷纷走出了家门,在街上纵情游览,来享受着这难得的夜晚欢愉时光。于是这场灯节更是变成了一场官民同乐,全民性的狂欢盛宴。

在这场盛宴当中,除了可以看到花灯之外。还有花样百出、纷繁复杂的百戏可以欣赏。百戏是从战国时期为了向别国炫耀武力,震慑别国,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的角抵戏发展而来的。包括有鱼龙蔓延即模仿动物的戏,以及优俳角抵等,随后又不断发展,融合吸收了多种杂技。

唐朝时,甚至还出现过有人向皇帝上书称百戏太过奢靡,因而向皇帝劝谏的记载。

除了灯节之外,民间还有迎紫姑的传统。

据记载,紫姑本来是别人家中的一个小妾,被夫人嫉妒,在厕中将她杀害。所以被称为厕神,同时又因为古代的厕所同猪圈都在一处,所以又被人们称为猪神。传说中紫姑能够卜问凶疾,保佑人们的平安。而迎紫姑的这一习俗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存在,只是信奉的主要都是下层民众,所以这一祭祀活动主要都集中在乡下地区。

除此之外,一些地方还有走桥的习俗。人们成群的在河桥处游玩,以此来期望能够驱逐百病。除了这些娱乐性的活动,在唐朝的上元节,与道教、佛教相关的宗教活动也是层出不穷。在这一天里,人们将动物放生,放归自然。道教和佛教声称这样的活动能够为人们带来福泽,免除灾祸,保佑人们的安宁。除此之外,道教的祭祀同修行的法事即斋蘸也是在这一天进行的,洁净身心,虔心念诵《道德经》,向神明祷告,来为自己消除厄运,祈福。

同时,正月十五原本作为佛教燃灯节的这一传统在唐朝依然存在。在这一满月之夜,佛教教徒们纷纷燃灯来表示庆祝。

唐代在上元节这一天中还有固定的食物。

食物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在某个节日当中将某种或者某几种食物固定下来,成为节日的一部分,也成为节日的一种象征。

油饭,上元节的一种主要食物。根据对它的记载和描述来看,在形状和制作流程上同后世的元宵是极为接近的了。

面茧,上元节当中的一种重要的蒸制食物,主要是由糯米制成,因为形状像蚕茧而得名。人们每到上元节之时,都会制作这种面茧,并在馅里面夹着带有官名的小纸条,等到面茧煮熟了之后,每个人都自己捞取,来占卜自己官位将会如何,称之为“探官茧”,以此为娱。这与前代将这种食物用来祭祀蚕神的传统以截然不同。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称之为“丝笼”的为上元节特制的食物。根据当时的记载虽然不能推断出到底是一种什么食物,但是大致可以判断出“丝笼”是一种麦面制成的饼状的食物。

糕糜,每逢正月十五除了正的食物之外都要在额外的添加的。所以在上元节自然也不例外,也成为上元节的常备食物。

唐代的上元节与前代相比如此的不同,进行了许多的创新,如此的热闹繁华,都是依托于大唐这片沃土。唐高祖结束了隋末的混乱局面,统一天下,三省六部制度的完善使得朝堂之上办事有效,官员之间职责划分妥当,这使得唐朝的政治局面比较稳定。再加上皇帝的励精图治,使得政治开明。而科举制度也是更多人有了入朝为官的可能性,这就使得更多的人去研习经书,诗歌。

唐朝浓厚的学术氛围也催生出了许多民俗性的诗歌,来供人们娱乐,消遣。

同时,在经济上。盛世的稳定给经济腾飞提供了良好的温床。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加持下,唐朝经济不断发展,商业贸易繁荣,甚至是出现了像都城长安这样的国际大都市。这些经济上的发展,使得各样的花灯,多种食物以及百戏娱乐活动的出现成为可能。

同时,大唐王朝以开放的胸襟拥抱世界,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不但让万国来朝,还吸引了不少外国人口居住在大唐的领土之上,这些外来的人口,也使得上元节这样的民俗节日融入新的内容。

还有唐代对于宗教相对温和的政策,使得佛道两教在唐朝有了发展,宗教的发展,对于上元节也是有不小的影响。在我们了解的不少关于上元节的习俗当中,有不少就是佛道两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唐朝相对比较完善的城市建设,以及治安到位,防卫得当使得城市的安全得到了极大的保障。为人们夜游寻欢提供了保障。这些都是我们在上元节这一民俗节日之下能够看到的。

城市表面的喧嚣繁花,背后是无数人为之付出的努力。就像在《长安十二时辰》当中,长安城的人们满城出动,到街上去游玩欢乐。看着长安城里的杂技百戏,吃着长安城里的沿街美食。在东市、西市里挑选自己喜欢的物件。

但是这些长安百姓们不知道,不知道张小敬一个人孤身犯险;为了一条能救长安的线索,供出来自己同兄弟般看待的暗桩;在只有一天的自由里,也没有趁机离开,顾念的全是长安百姓;他们也不知道,多少官员在一声召唤中,就放弃了同家人的团聚,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长安的安危操劳;在太阳照常升起的明日,却再也吃不到那张放着好多芝麻的胡麻饼;他们也不知道,只有一人的崔器,死守靖安司,为了大唐,一支长枪,同众人血拼。

上元节的繁华,大唐的光耀。那些被后世膜拜的荣耀,是多少人拿一身热血换来的,可是他们的牺牲却没有人记得。但他们的灵魂永远同大唐在一起。

参考文献:

《上元节的起源及其民俗文化意蕴》——周慧敏

《唐代上元节历史考察》——李曼

《唐代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朱红

更多文章

  • 建筑大师宇文恺——张小敬心中的神,他赋予长安城以生命和灵魂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宇文恺修建长安城,建筑大师宇文恺,靖边宇文恺设计长安城

    在他们守城的时候,团中的老闻总是给一众兄弟讲述关于长安的故事,这些在前线奋战的将士们心中都对那座城市都有着好奇,向往。他们要活着,到长安去。张小敬说:“长安城打隋朝开始建立,那是神仙一般的隋朝工部尚书宇文恺主持设计的。它不单是一座城。长安,是龙首原上俯瞰众生庇护万民的帝国之心。待到了我大唐,为了安置

  • 唐代人的审美观,真的是以“胖”为美吗?杨贵妃是“胖美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揭秘杨贵妃究竟有多胖,以胖为美杨贵妃是胖死的吗,唐朝杨贵妃为什么以胖为美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唐朝民风开放对外贸易盛行,于是大量农作物持续传入中国,有芝麻、核桃、西瓜、开心果等等。天哪,简直不敢想象汉唐之前的人们一天天的都有什么可吃!唐朝结束多年战乱,自然是与民休养生息,繁荣富庶的景象就在眼前,民以食为天,为什么不敞开肚皮吃吃吃呢?这么看来,唐朝似乎真的是一群胖子的温柔乡。

  • 武则天最为疼爱的太平公主,为复唐立下大功,为何被李隆基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武则天与李隆基的关系,武则天对李隆基评价,历史上李隆基和武则天的关系

    太平公主由于参加了神龙政变,所以一直受到哥哥李显的尊重,但是李显过于软弱,很快韦后和安乐公主祸乱朝纲,毒害李显,于是太平公主逐渐从幕后走到了朝堂的前列,联合侄子李隆基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让江山重新回到李家人的手中。可是好景不长,李隆基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以谋反罪赐死太平公主,权倾朝野的太平公主为何被自

  • 杨贵妃自制的美白霜:1200年后被商家卖出天价,学会了少花冤枉钱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杨贵妃美白方子,杨贵妃沐浴膏配方,杨贵妃的护肤秘方

    因此,在古代,凡是后宫里使用的化妆品,只要流落到民间,都会成为热销产品。大家熟知的唐朝美女杨贵妃,她肌肤嫩娇,雪白如霜,美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此等美丽,绝不仅仅完全是天然生成,与她善于使用化妆品有很大关系。而她自制的美白霜,在1200年后的今天,却被很多商家大肆炒作,卖出天价。当你

  • 开元盛世的见证者:大唐第一名楼——花萼相辉楼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上真的有花萼相辉楼吗,唐朝花萼楼图片,盛唐四大名楼

    在座的诸位都推辞不敢,唯有王勃一人,欣然接过纸笔。写下"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嗤鼻,这等文章,何人不会。但是紧接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串串文字呈现在纸上,都督面色如土,刚刚还一同附和的人一个个都不敢吱声。待大作落成,赶忙将其请入席中,贵宾以待。今天再到江

  • 李元霸很强,但还是惧怕一人,他就是隋唐四猛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元霸和隋唐四猛谁厉害,隋唐李元霸是无人能敌吗,怎样评价李元霸的武力

    看《隋唐演义》只当做小说看就好,千万不要与真实的历史混为一谈,虽然里面有李世民,尉迟恭,秦琼,程咬金等真实的历史人物,不过小说始终是小说,还是把人物的能力夸大了,因为只有这样看起来才会更有趣味,就像现在的电影电视也是一样的。隋唐演义翻拍过很多部电视剧,有的叫《隋唐英雄传》,有的叫《隋唐英雄》,万变不

  • 唐朝论战力不输于元、清,为什么面对吐蕃打的如此艰难?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朝吐蕃为什么厉害,唐朝对吐蕃的战争胜负如何,为什么唐朝这么强大还打不过吐蕃

    汉唐是我国历史上数得着的强悍王朝,汉朝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唐朝也有“内外诸夷,凡敢称兵者皆斩!”的霸气。在李世民纵横大漠活捉突厥可汗时吐蕃还没成长起来,随后吐蕃和唐朝几乎同时步入巅峰期、如同针尖对麦芒的纠缠了两百年。虽然安史之乱后唐朝已经衰落,但是依然凭借雄厚的实力击败了强悍的吐蕃。雪

  • 武则天常用的中药美容方法:材料简单易得,现在仍有很多人使用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武则天用什么美容,雀妃古颜中药美容,武则天养颜古方

    中医已经有上千年的文化,除了能救死扶伤外,中药美容早在汉代就开始盛行,到了唐朝时期,更是十分流行。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武则天就经常用一味中药草本植物——益母草来美容。由于材料简单易得,该方法从唐代开始,经久不衰,不仅是宫廷的常用方法,在民间也十分流行,1300多年来一直都有人在使用

  • 五代十国时期有哪些部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五代十国势力分布,五代十国的真实情况,五代十国是如何开始的

    高昌回鹘、甘州回鹘、安西回鹘回鹘就是原来的回纥,当年称霸漠北草原。消灭突厥,建立起强大的游牧汗国。曾经应唐朝邀请派出骑兵参与安史之乱的平定。也曾经和盛极一时的吐蕃争夺西域,不分高低。黠戛斯在草原崛起后,可汗裴罗.骨咄禄.亚尔击破回鹘汗国,建立起自己帝国。回鹘被迫西迁。形成了诸回鹘政权。到新疆的回鹘余

  • 刘裕灭燕亡秦后班师回朝是否因为着急篡位?如果坚持北伐能否统一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裕北伐对后世的影响,刘裕北伐为什么回东晋,刘裕北伐是为了篡位吗

    从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开始到隋朝带周自立统一中原的几百年间,曾经有过几次统一的历史契机。其中刘裕两次北伐几乎都让人看到了大一统的希望,但是种种原因导致统一历史使命没有完成。最终开启了以北魏代表的北朝和刘宋南朝并立的过程,不得不让人感叹时也运也命也。就笔者被人的理解,刘裕在吞燕亡秦后匆匆结束北伐归国根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