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备第三次要去隆中找诸葛亮的时候,关羽认为,诸葛亮只是空有名声,却无实学的草包.而张飞是怎么看待诸葛亮呢?关羽觉得诸葛亮起码有些虚名,张飞则认为诸葛亮只不过是个再平凡不过的乡野匹夫罢了.更何况,在孔明出茅庐,甚至是在博望坡大败夏侯惇之前,他的名气实质上只存在于荆州一带的学术界里,因为与他来往的都是一些如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等的学者.
根本毫无任何事证可以让人相信诸葛亮在军事上的能力.因此,关羽和张飞当然就综合以上所述理由,针对诸葛亮的战略天分做合理怀疑,也认为刘备实在是太过礼遇这个没没无闻的小人物.因为在那个时代,不分文人武将,只要是有真才实学或者天赋异禀的人物,就像现在的球队选秀一样,早早就被看上然后重金礼聘.诸葛亮当时就像是连业余球员身分都没有的低档次球员.美其名是隐居山林,但在关、张眼里就如同赋闲在家的中年失业汉尔尔(当时诸葛亮28岁,汉末人均寿命不过45~55,已当时的标准是中年).
以关、张的角度看来,刘备等于是在做慈善,提供一个崭露头角的机会给诸葛亮,他却还如此傲慢,让刘、关、张三人屡屡登门造访却每每败兴而回.二人难免会有微词与不快.总的来说,关羽和张飞二人在孔明出山相助之后,一直要到火烧豫安、败夏侯于博望之后才慢慢接受孔明.而真正相信他则是要等到破曹洪、火烧新野之后,二人才放下对孔明的芥蒂和质疑.从此对孔明言听计从,直到关云长兵败荆州为止.
其实我们从历史上的史料记载中有这么一段,也就是从这一段分析出关羽张飞,在刘备第三次走访卧龙岗之前,对孔明的观点与评价: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雠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什也?」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皆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通往,不可失礼。」
关羽和张飞曾两次与刘备拜访孔明但两次都白跑一趟,便对孔明产生了反感,而在之后的博望坡之战与魏军交战,刘备完全相信孔明的,所以,依孔明计划行事。这也导致了所以关羽张飞便对此不服,为何刘备对于才来不久的孔明如此推崇,关羽张飞可能为此吃醋而张飞更是气炸了。
但关羽劝他姑且相信一次,照着计划行事若事打了败仗在来怪他也不迟,但博望坡蜀军大胜,也因此之后关羽张飞对孔明的能力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