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人将之归纳为气节。在许多人看来,崇祯是正儿八经的皇帝,李自成只是一个反叛者,两者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完全没有讲和的可能性啊!再说了,崇祯并不是没有筹码,南方都还在听他的号令,李自成只是捡了个便宜而已。换句话说,崇祯也用不着和李自成谈判,他只要等到各地的勤王军队赶到就可以了。当然,到最后运气不好,自己想不开所以就死掉了,要不然李自成也没能力消灭明朝。
类似的观点,更多的是偏向于感性,强调崇祯作为皇帝的气节与血性。然而,历史是需要推敲的。要知道,对于当时的崇祯而言,摆在他面前的大明王朝虽然是个庞然大物,可是这些年内忧外患各种折腾下来,早就已经孱弱不堪。
要不然,李自成的起义军也不可能越来越多,那些士兵都是活不下去所以才造反的。而作为明朝的实际统治者,崇祯很清楚,就算讲和的话,李自成这边的要求肯定要废掉自己的皇帝位置,或者是提出无法接受的条件,既然如此还不如拼死一战呢。
再者,李自成也没有和谈的动力。李自成带着起义军卷地而来的时候,他的志向就是自己当皇帝,而不是像后世人简单认为去做个明朝大将军什么的。也就是说,李自成和崇祯就是不能共存的两个人,必须有一方彻底消灭才能够让另一方停止征伐。
再说,李自成当时已经把崇祯重重包围起来了,就算外地有勤王之军也是远水不解近渴。在李自成眼中,可能更多认为只有消灭了崇祯,其他的明朝势力就会土崩瓦解。所以,李自成对和谈之类的事儿也不怎么上心。
不过,场面上的事情还是要做一下的,要不然李自成将来也无法树立巩固自己的仁义形象。所以,根据史料记载,当时李自成还真的派使者表达的了讲和的意愿。只是,讲和的条件有很多版本。目前为止最靠谱的一种说法是,李自成要求崇祯逊位,直接把皇位禅让给自己,仿效当年曹丕要求汉献帝禅让的模式。这个要求当然是崇祯无法接受的,所以和谈也就没有办法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