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袁崇焕为何培养关宁铁骑?这才是明亡的原因

袁崇焕为何培养关宁铁骑?这才是明亡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49 更新时间:2024/2/19 16:48:40

袁崇焕时代关宁军为关外7万余关内4万,合计十一万。虽然被称为关宁铁骑,骑兵也就是万余上下。所费钱粮甚巨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关外缺粮,粮价可能高达内地的五倍,真要按内地的粮价法饷,就是足饷都会饿死人。关宁军不管装备还是粮饷比起内地那些兵们确实强很多,虽然对后金野战基本不赢,但是打起关内的闯军叛军还是凌厉的很,效果明显比走一路劫一路的内地军队好。至于卖队友什么的,在明末真不算什么,能跑掉就算本事。

明末的军队,并不是都是乞丐,一支五千人的明军,情况大约是,1500人是纯数字不存在,吃空饷用的,剩下3500里面1800是保证饿不死,没装备基本没训练的操军。有1000人是标营,能领到约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军饷,有训练,武器盔甲破破烂烂但是好歹有,这部分是主官的核心力量,最后200人是由主官同族同乡和亲手提拔的人组成的亲兵,足额足饷,负责保卫主官和督战杀逃兵,接活各种肥差。等到临战,主官就会抓壮丁充数充个一两千出来当民夫或者炮灰。也就是说5000人中能保证出了城不跑的,也就标营和亲兵,其中标营还是要补了饷才能开拔的,走在路上时双方的平衡是建立在官威和亲兵威吓,以及默许抢劫上的。

明军内部是分化和层层压制状态,领饷多的威压领饷少的,领饷少的威压炮灰民夫,并不是所有兵都像乞丐。战斗力也比较薛定谔,顺风喝喝汤没啥问题,碰到硬仗就崩溃。明末的东江镇真的可惜了,他们有战斗力对满清有刻骨铭心的仇恨,只要朝廷好好利用就是一把大明的好刀,操作那么废全给满清当嫁衣。以前是野战打不过,守城还能轰死野猪皮,现在人家也有高水准的火器部队了,不凉才怪。这个部队是大明科技水平最高的军队,结果为后金培养了。

崇祯想当然了,但也是太被动了。京城这样围了,首当其冲找的背锅人是袁。然后让大家来审他,袁他自己也确实拿不出争气的借口堵人的嘴了。问题也确实大半出自他这里,另外他称不了王的,称王了,也许明朝真不会亡得那么快了。明朝就会把包袱丢了,逃南方去了。至少一个正统的太子会去了。崇祯死社稷,太子建南方。以明朝的实力,正确的方案,十到二十年也许乘小冰河时期,北方就收复了。

崇祯开始是信了袁的五年平辽,结果三年平下来,让后金找到打大明的方案了。大明能坚守的话,后金的攻坚能力抗不过小冰河时期,那后期明朝也不会在那个宁锦防线丢那么多钱,最后辽东军都反了。关键丢了那么多钱,后金该绕过来还绕过来。大凌河的时候皇太极准备了八千枚炮弹,并已经用火炮压制明军,到处拔除明军外围据点了。吴桥兵变发生的原因正是孔有德部不愿意去救援大凌河。没有孔有德,清军还是一样有战略优势。清对明的优势实际上是建立在双方政权组织性的差距的。

大明和南宋唐汉末期比还有一个问题是天灾很严重,崇祯党政期间连续多年大旱。千百年来,农业始终是要靠天吃饭的,这个说法到了最近十几年才逐步好了很多(但一闹大旱还是需要全力应对,算是天天上新闻的程度),更别提明末了。若是丰收年景,哪怕正常年景,即使税负被重重盘剥,落到中央的依然可能会有很客观的一笔。也是崇祯点儿背,随机开局遇到了敌人“困难模式”,财政民生“炼狱模式”,身为萌新的崇祯最终还是没能过关。

崇祯小气,不肯给士兵将领好处。如果他能封几个异姓王,把从后金夺下来的土地永远送出去,那么明朝民间那些商人都会组织武装商队。招揽大量失地的农民去辽东,这样后金人就是再勇猛也完蛋。说到底,清朝打败明朝,是制度优势,是财富分配机制的胜利。而不是什么满清人厉害。至于明末的问题,本质在于中国帝国时代已经发展了两千多年了,已经达到顶峰了,这种情况下,固然内部统治、权力集中方面经验足够,但代价就是层层不负责任问题。说白了,一套制度,某一点点到极致,那么其余地方问题就顾不了了。至于说儒家思想和同期西方比不上,那也没什么奇怪的。虽然时间一样,但西方已经进入近代了,双方的管理方法已经不是一个维度了。

天下越大乱,文官集团越能获利,像本文的王姓家族,李自成造反生命中起很重要的艾举人。这些人越是兵荒马乱,越能从中获巨利,而这些人是免税的或者能想办法逃避税。广大中下贫农,底层士兵胆子大的造反,胆子小的只有乖乖等饿死。辽东军的训练和体制有大问题,不光是军阀化。真正问题是耗费大明本来就非常 困难的财政收入,而且是花光了。辽东军一年花财政三四百万两白银,还搞进出口贸易。但战斗力是非常有问题的,基本上属于勉强能守,不能野战,也不能支持其它地方。而明朝国家财政每年真正有效的收入只有四百万左右,总收入折合两千万两,多数是现收现支的实物。也就是说,大明的财政实际上被辽东军一家花掉了。其它地方的军队基本上饿着。

标签: 明朝袁崇焕

更多文章

  • 满清皇帝为何会出现二十五颗玉玺?看看乾隆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清朝,玉玺,乾隆

    说到玉玺,大家都知道那是皇帝的专用用品,其实玉玺就是皇帝的印章,只不过皇帝使用的印章成为玉玺,而老百姓使用的印章只能称作印。历史上最为出名的一块玉玺就是传国玉玺,据传说是秦始皇用和氏璧雕琢而成的一块玉玺,并且名李斯在上面刻制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这枚玉玺,被秦始皇称

  • 如果天平天国运动成功了会怎么样?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清朝,太平天国

    在清朝的时候曾经爆发了一场农民起义的运动,那就是太平天国运动,在这场农民起义的运动里面他们的领导人是洪秀全和杨秀清,他们两个人都是国家最底层的农民,而他们起义的军队很大一部分也是由农民组建而成的,1864年天京被攻破,从此以后太平天国就不复存在了,有很多人都在思考太平天国真正的失败原因,有的人觉得太

  • 清朝历史上最牛的一场战役,22人竟然能吓散一万人?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清朝,乾隆,准噶尔

    在乾隆统治初期,我国边境民族准格尔部当家人葛尔丹策凌逝世了。在他去世之后,其部落为了争夺大汗之位而大乱。最终部落众人想要拥戴个人单庶长子喇嘛达尔扎当上首领。达尔扎当上首领之后延续了父亲对清廷的一贯附属关系,不过有人却不服。当时准格尔部大策凌敦多布的孙子达瓦齐在沙俄的支持下欲推翻喇嘛达尔札,自己坐上大

  • 清朝嫔妃们的俸禄有多少钱?换做现在最低不过9000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清朝,嫔妃

    清朝嫔妃们的月俸禄,其实也少的可怜。当然,少也只是账面上少,背后的财源还是蛮多的。而且后宫的大美女们,是封建社会中最早实现社会主义的,这个很有意思。清朝的后妃共分为八个等级,不同 的级别在宫中的膳食、冠服、头饰、礼节、遇喜(生育)仪仗各方面都享有不同的待遇。八个等级: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

  •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时为何不用八旗兵,而是出动绿营?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清朝,康熙,八旗制度

    看过《鹿鼎记》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里面有个大反派吴三桂可是相当的出名啊,因为吴三桂引起的三藩之乱更是被我们熟知,因为清朝是一支满族人建立的政权,但自古自来都是由汉族统治的国家自然很多人接受不了清朝,所以自清朝成立以后,依旧有很多“反清复明”的分子,当时也是因为吴三桂起兵造反,清

  • 清朝初期四川人口锐减,到底是不是张献忠屠川所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朝,张献忠,四川

    明朝中后期,四川人口数量在310万左右;明朝万历年间,四川人口接近750万。顺治十八年,四川人口锐减至8万人(存疑)。在近几年有关研究“湖广填充四川人口”的相关报告中,也能证实当前的四川人口几乎全部从外地迁入,四川在明末清初时期接近灭绝的人口大锐减确实存在。四川人口在清初出现

  • 清朝百姓为何会大量的缺少田地,从而爆发太平天国运动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清朝,太平天国

    众所周知,清朝疆域辽阔,鼎盛时期大约有1316万平方公里,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名列前茅。清朝这么辽阔的疆域,按理足以让百姓拥有糊口的田地,然而为何百姓却缺少田地,最终在不堪煎熬之下,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1846年至1850年,本来就地瘠民穷两广地区,又遭遇水、旱、虫等天灾,让百姓不堪重负,同时还和鸦片贸

  • 传言慈宁宫里闹鬼?孝庄之后为何无人敢住慈宁宫?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清朝,孝庄太后

    提起中国的名胜古迹,拥有近600年历史的故宫绝对是首屈一指的,它是明清时期的皇家宫殿,古时叫紫禁城。故宫里宫殿众多,每一座宫殿都有独属的历史故事,今天我们就重点说说慈宁宫。慈宁宫是太后的居所,但是自孝庄之后,那些太后们却无人敢住进慈宁宫,就连《甄嬛传》里的甄嬛和后来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老佛爷也不敢居住

  • 乾隆盛世主要有什么表现,这个盛世是真的假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清朝,乾隆

    说起清朝,大家的第一印象可能都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康熙、雍正、闭关锁国……当时的清朝在乾隆的统治下确实很富裕,不少人都将这个时期称为“乾隆盛世”,所谓盛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 经济实力强大那个时期的GDP占世界比例的30%多,在世界制造

  • 清朝闭关锁国,却对外国的这样东西兴趣浓厚!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清朝,闭关锁国

    18世纪60年代,英国兴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随后英国又向海外积极扩展,获取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很快成了世界的霸主。对于体量巨大的中国,英国人采取的是积极对外贸易政策,希望将更多的商品销售到中国。英国曼彻斯特的工厂主们曾烂漫地想着:“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