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效忠大明王朝,郑成功在台湾数次北伐失败

效忠大明王朝,郑成功在台湾数次北伐失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580 更新时间:2024/2/11 21:21:13

郑氏本是海商之家,开创者郑芝龙早年即以台湾为基地,亦商亦盗。后接受明朝招安,崇祯年间官至福建总兵,假借明朝政府的名义和力量铲除与之竞争的其他海盗、海商集团,成功垅断了东南沿海的贸易。明朝灭亡后,郑芝龙又因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建称帝,权倾朝野。当清朝以「三省王爵」相诱,郑芝龙不顾长子郑成功的劝阻,背弃南明投降清政府。

可以说,作为台湾郑氏的开创者,郑芝龙一生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个人利益、海商集团利益,毫无「忠君爱国」之念,这是其亦商亦盗的海商本性决定的。郑成功作为郑芝龙长子,东南沿海最庞大的海商集团继承人,其成长路径原本应该与父亲一样,但已经成为明朝官员的郑芝龙为他安排了另一条路,习儒学以跻身明朝士大夫集团,由此改变了郑氏海商集团的命运。

明朝崇祯三年(1630),六岁的郑成功从日本回到福建泉州后即修习儒学,十四岁中秀才,十七岁就在父亲安排下迎娶泉州籍礼部侍郎董飏先侄女为妻。1644年,郑成功前往南京进入国子监就读,后又师从东林党领袖钱谦益。按照这一路径,郑成功未来可能是一介世家公子,也可能是一位东林党人,但一切都因郑芝龙的降清改变。

清朝顺治三年(1646)郑芝龙降清后,郑成功「携所着儒巾蓝衫,赴文庙哭焚之,四拜先师,仰天曰:昔为孺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作用,谨谢儒服,惟先师昭鉴之」,与前半生作别,从此走上抗清之路。同年,郑成功在金门招揽郑芝龙旧部起兵反清,誓言:「本藩乃明朝之臣子,缟素应然;实中兴之将佐,披肝无地!冀诸英杰,共伸大义。」

以金门、厦门为根据地,郑成功经过多年抗清斗争,不仅威震闽粤,还重建了郑氏对东南沿海海上贸易的垅断地位。有感于地方频得频失,中兴明室遥遥无期,郑成功决定北伐南京以改变抗清局势。1657年,郑成功率军北上,攻克浙江台州后,因清军大举进攻闽安镇,担心金厦不保,不得不回师福建。次年,郑成功再次北伐,却在浙江舟山群岛大洋山附近遭遇颱风损失惨重,不得不又一次退兵。

1659年,郑成功再一次北伐,另一支抗清力量浙东张煌言部也出兵配合,双方共计十七万水陆大军围攻南京。「大江南北,无不争先献册上印,南及徽宁,西及九江,俱遥通款。禁中闻风思动,两浙人心惶惶,将吏坐观向背,满兵望风退缩,不敢争锋……报至北京,举朝震骇,诸王固山议出师,逡巡莫敢任。」郑成功在去南京途中也志得意满地赋诗一首,「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然而,在南京之战中,被胜利冲昏头脑的郑成功,贻误战机,致使清军援兵齐至。郑成功遭遇他一生最惨重的失败,部卒只剩数万人,精锐大部丧失,十几员大将阵亡,「十年之功,毁于一旦」。从此郑成功再也没有能力对清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同时他也意识到「金、厦仅滨海二孤岛,安能郁郁久居此哉」,他开始为反清大业谋划出路,这个出路就是郑芝龙曾经盘踞之地,后被荷兰佔据的台湾。

郑成功派驻台湾的代表何斌称,「台湾沃野千里,霸王之区……且横绝大海,肆通外国……移诸镇兵士眷口其间,十年生聚,十年教养,而国可富、兵可犟,进攻退守,真足与满虏相抗衡也。」他将台湾地图献给郑成功,水路地势尽在图中。

1661年,郑成功亲率郑军主力两万五千人跨海进军台湾,经8个月浴血奋战收復台湾。荷兰人曾试图以「年年照例纳贡……送劳师银十万两」,换取继续佔据台湾,遭郑成功断然拒绝:「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随后,在郑成功的武力压迫下荷兰人投降,郑成功改台湾城为东都,並将郑军将士、官员家属迁居台湾,开始将抗清根据地由金厦移往台湾。

在武力抗清的同时,出于儒生的本能,郑成功还在其控制范围内大兴儒学。以经世致用改造程朱理学,在四书五经中尤为推崇《春秋》,犟调「春秋大义」,严「华夷之辨」,守君臣之义,注重民族气节。以儒家思想确立了反清復明的思想基础,可能也有以儒家大义改造郑氏海商集团的意图在内。还在厦门设立储贤馆以安置明朝遗臣、闽浙缙绅及儒生名流,设立育胄馆以教育阵亡将士后代。

郑成功抗清期间,清政府曾多次提出议和,试图招降都被郑成功以各种理由拒绝,甚至以郑芝龙性命相威胁也不能使郑成功屈服。就在郑成功收復台湾同年,清政府见招降郑成功无望,将郑芝龙及其子郑世恩、郑世荫等全家十一口诛杀。消息传到台湾,郑成功虽早有心理准备,仍悲痛不已,又念及为免遭清军凌辱而自杀的日本籍母亲田川氏,自此郁结于胸。

康熙元年(1662)四月,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吴三桂绞杀于昆明,郑成功心中郁结终于爆发,于6月23日在台湾去世,年仅三十九岁。死前思及平生,哀嘆,「自国家飘零以来,枕戈泣血十有七年……忠孝两亏,死不瞑目!天乎天乎!吾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

标签: 清朝台湾郑成功

更多文章

  • 溥仪参观南京总统府,进入蒋介石办公室后说了一句话,原因很现实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民国,溥仪,蒋介石,蒋介石的总统府什么样

    自古以来,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灭亡都会让人唏嘘不已,几乎每一位末代掌权者下场都不会好到哪里去,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封建君主便是溥仪,此人一生也颇为传奇。一夕之间溥仪从一国君主君主变为阶下囚,而他在苏联生活五年,在战犯管理所近十年,最好的年岁都在牢狱中度过,直到特赦的到来,溥仪才得以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虽

  • 嘉庆为什么阻止不了大清的衰落,这个锅还得乾隆自己来背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清朝,嘉庆,乾隆

    提起嘉庆,很多人认为嘉庆除了处死大贪官和珅外,好像就没有什么功绩了。有一种说法,说的是嘉庆是清朝存在感最低的皇帝之一。从1796年乾隆将皇位禅让给嘉庆,到1820年驾崩,嘉庆在位共24年,实际掌权21年。然而,史学界对嘉庆的研究明显不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除了杀掉和珅外,确实没有拿得出手的政绩。事实

  • 慈禧西逃时期到底带了什么样的部队,为何能够一路畅通无阻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清朝,慈禧

    自古以来,皇帝和太后的出巡都是声势浩大的,除了皇家专属的仪仗队之外,还要有百官随行左右。但这些都是表面的东西,其实最重要的就是皇帝及太后的人身安全。因此,在古代每逢皇帝和太后要出巡都要带上一支精锐的军队,从而确保出巡的安全。可当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慈禧吓得一路逃亡,哪里还讲什么排场,保命才最要紧,连

  • 雍正杀年羹尧到底是其罪有应得还是兔死狗烹?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清朝,雍正,年羹尧

    雍正之所以能够登上皇位与年家关系匪浅。年羹尧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官二代,他的父亲年遐龄是康熙的宠臣,官拜湖广巡抚,与当时的湖广总督郭琇(康熙宠臣,帮助康熙扳倒了权臣纳兰明珠和索额图)在湖北湖南地区推行根据地丁征税,开始了摊丁入亩的苗头,所以从这里我们似乎找到了雍正“摊丁入亩”政策

  • 顺治到底有没有出家当和尚,为什么他不愿意当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清朝,顺治

    顺治皇帝是清朝一位非常有趣的皇帝,在民间传说中,他只爱美人不爱江山。董鄂妃死后,他放弃江山,把皇帝的王位传给了年幼的康熙,使他很早就体会到人生的苦涩,忍受了他那个年纪不应有的成熟和痛苦。那么,顺治帝到底是不是出家当了和尚呢?说了可能你不信。有人在光绪皇帝的日记里发现了一首诗,这可能与顺治皇帝有关。&

  • 同样都是皇帝的女儿,格格和公主究竟有什么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清朝,格格,格格和公主究竟有什么区别

    想必大家都和我一样,说起“格格”这个称呼的时候大家都会想到电视剧《还珠格格》里的紫薇和小燕子,说到这里大家都会觉得为什么电视剧里会叫格格而不是公主呢?大家都清楚紫薇是乾隆皇帝的亲生女儿,但是小燕子不是,但是两位格格在电视剧中都是享受一样的待遇的,那么到底格格和公主有什么区别呢

  • 嘉庆杀和珅前,最忌惮的到底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清朝,嘉庆,和珅

    和珅这个人物在中国清朝历史上堪称极其有名的人物,我们知道和珅是鼎鼎大名的大贪官,堪称是大清朝的首贪,他的贪可不是那种小贪啊,不是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吗?“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就能说明了和珅到底是贪污了多少钱了吧!当然了和珅这么贪,精美的乾隆怎么可能不知道呢?只不过乾隆不想动和

  • 诸葛亮真的老了吗,为什么晚年一直在打败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国,蜀汉,诸葛亮

    大家看过三国演义之后可以得到的一个情况就是从刘备去世之后,蜀国就很少打胜仗。一方面也是因为关羽张飞这样的虎将已经去世了,赵云魏延这样的人岁数有点大了,所以有一点心力不足。还有一点就是刘备晚年并没有选出什么合适的大将来继承国家军队。即便等到诸葛亮掌权期间,也没有找到合适的继承人。所以在刘备去世之后,整

  • 空城计中诸葛亮除了抚琴,为何还让人在城门口扫地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三国,蜀汉,诸葛亮,空城计

    马谡的自以为是导致了街亭的失守,以至于司马懿带着十几万大军浩浩荡荡的追过来,而诸葛亮此时身边只有2500老弱残兵,可以说蜀军危在旦夕。在双方实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诸葛亮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镇定自若地上演了一出“空城计”,携俩小童上城楼,凭栏而坐 , 焚香抚琴。除此之外,诸葛亮

  • 一位善于隐忍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个“小气”的皇帝,竟修补龙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汉朝,西汉,汉文帝

    说起汉朝的皇帝,我们可能会想起刘邦的兔死狗烹,也会想起汉武帝的开疆扩土。但是我们很少会知道汉文帝,这个恐怕是历史上最小气的皇帝,就连自己身上穿的,都只是粗麻布料。说起汉文帝刘恒,他其实是刘邦的第4个儿子,他的上位之路也是异常的心酸了。说起汉文帝的上位,还是要从吕雉开始讲起。当时的吕雉不仅手握大权,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