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的县衙除了县太爷和师爷外,还有这些被古装剧所忽略的衙役

清朝的县衙除了县太爷和师爷外,还有这些被古装剧所忽略的衙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387 更新时间:2024/1/17 9:12:39

清代州县衙门官吏上班之时,也要举行仪式,据说这是从东晋时期就流传下来的。当时的大学问家俞樾讲了一个比较有趣的例子。有一个叫做支道林的去江东拜见友人,回来的时候,有人问他看到了什么。他回答说:“见一群白项乌,但闻唤哑哑声。”俞樾说,这就是所谓的“唱喏”。这种官场开场办公场景一直延续到了到了清朝,京官在本衙门时也采用传呼开道,而外放官员则又是另一番锣鼓喧嚣的景象。

《清稗类钞》记载了大量清代衙门的生动有趣场景,当时有痛恨官场衙门办公的人,将其分段编戏把这些人形容为动物形态:一是乌合,二是蝇聚,三是鹊躁,四是鹄立。这里说的是县丞、主簿、训导、教谕、典史、巡检等官员,都是属于八九品的芝麻小官。由于,三教九流出身不同,因此如同乌合之众,赶在天亮前像蚊蝇一样聚到县衙立吵吵闹闹,又如同雅雀叽叽喳喳,随着主官来到堂上梆发炮响,这些人才纷纷像“鹄立”一样站好,“小站班儿”也因此得来。

第五个场景就是鹤警,六是凫趋,七是鱼贯,八是鹭伏。第二次敲梆后,堂鼓一阵紧急响起,官吏们像鹤一样受了惊吓抖擞翅膀,然后又像鸭子一样摇摇摆摆,一会又像水中鱼首尾相接,看见县太爷,赶忙行大礼,因而又像“鹭伏”此后又不断出现“蛙坐”、“猿献”、“鸭听”、“狐疑”,为表示恭敬县太爷,大家不能挺直腰板,必须像蛤蟆一样,把身子前倾斜,随后的献茶更要随时保持躬身起立,因此又被形容很像长猿.在县太爷发表训话后,像鸭子听雷,茫茫然不知所以,所以又称狐疑。

清代衙门实况旧照

将禽兽的动作用于清代衙门胥吏,讽刺意义非同一般,在某种程度上却也道出了当时清代衙门的生动场景。县太爷之所以能够得到胥吏如此服侍,与清代的衙门财政制度分不开,因为县太爷要自筹工资给他们,这些胥吏大都是“编外人员”,都属于县太爷自己花钱雇来的“临时工”,在清代养廉银改革之前,一个县令,“支俸三百两,一家一日,粗粮安饱,兼食安饱,兼喂马匹,亦得费银五六钱。一月俸不足五六日之费,尚有二十余日将饥不食乎?”《东华录》

如此之少的俸禄连自己都养不活,靠什么养一大帮衙役呢?唯一的就是靠所谓陋规的大量灰色收入。这些编外衙役都是靠着人情、关系才有机会为县令办公,他们的报酬教“工食”,年收入大约只有6两左右,根本维持不了生活,但是通过不断盘剥地方百姓,有的衙役更是利用官场资源充当各类行业保护伞从中渔利,日子过得相当滋润。他们下乡执行公务时,非常蛮横,势如猛虎,往往在裁决案件时因谁家出钱多,谁家就能赢。大清著名的师爷出身的汪辉祖曾说这些编外衙役的凶残让他“目击而心伤之”,为此他做师爷时经常建议不要轻易签派衙役出官差,做了县令后更是对此谨慎小心。

法国人乔治·拉比拍摄的清朝衙门审判案犯情景

有位知县曾经说:衙役也有家庭负担,他们的工钱根本不能养家,但是为什么又甘心情愿甚至是能忍受县太爷打鞭子辱骂呢?原因就是“皆以利来”,在他们眼里只怕县令一个人,下到百姓中间他们就会变本加厉作威作福,以此补偿精神上的损失。

除此之外,一些县太爷身边的“跟班”,在清代各级衙门中扮演十分关键的角色,甚至把持一方。有的县令被他们利用的团团转,在当时县令一级的去某地做官,也可以带20名跟班儿,当时也叫“长随”,这些人大多掌握着官员的全部资源,有门吏,“阎好见,小鬼难缠” ,说的就是他们,如不给好处,则断难进门。有仓管员,有负责值勤的“值堂”,负责通讯的“书”,掌管印信的“用印”,负责税收的“钱漕”,以及“管监”、“管厨”、“管号”等等职称,让人眼花缭乱。

清代的钱粮师爷的“便民易知由单”,用以通知纳粮花户

在众多的编外人员里,只有师爷在当时的位置特殊而重要。早在乾隆时期,有人就总结说:“现在的吏治,无非是三种人在做,官员徒有虚名,三种人就是幕宾、书吏、长随”,汪辉祖对此深有感触地说:“官之为治,必不能离此三种人,而此三种人者,邪正相错。”他还说,到了乾隆中期,单是幕友这一些人,要寻找几个正派的,十个人中已经找不到四五个人了。其中师爷也分多个岗位,最厉害的要属刑名师爷,可以说是掌握着生死大权,其次是钱谷师爷,掌握着财政大权,不仅地位高,他们的报酬也最高,一年的收入,是书禀、号件、征比等师爷的好几倍。

从乾隆初年的刑名师爷260两,钱谷师爷220两,到乾隆后期有的已高达800两。此后各级衙门师爷工钱直线上升,逐渐达到2000两之多,有的师爷还能得到各种“年节敬”,于是清代就有了“官一幕二门三”的分成说法。

在清代,做师爷最传奇的还要数邬思道,据说,雍正宠臣镜做河南巡抚时,大量公文和让雍正最满意的奏章都出自邬思道之手。田文镜每天都要给他白银一锭,每天早晨当邬思道看到桌案上有白花花的银子时才会欣然动笔,否则一字不写。凡是经他改定的奏折,雍正都十分赞叹满意。后来因为一件小事,邬思道觉得应该到了不合则去的时候,于是拂袖而去。一开始田文镜没太在意,此后再上书言事,雍正觉得不满意多次对其谴责呵斥,田文镜只好又重金将其聘请回来。雍正曾在田文镜的请安折上写道:“朕安,邬先生安否?”《公牍学史》

然而如同邬思道这般传奇师爷毕竟少数,大部分的衙门人员均是为虎作伥,出馊主意坏点子想方设法鱼肉百姓,而这些官员大多将其视为拐杖,一刻不能离开。这也说明为何百姓对衙门人员如此反感,以至于将他们用各种动物的姿态去形容他们的丑面孔,也便不足为怪了。

标签: 清朝县太爷衙役

更多文章

  • 他是清朝最可怜的嫡皇子生母被打入冷宫,自己死后还被父亲羞辱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清朝,乾隆,永璂

    嫡皇子,即皇后所生的皇子,在宗法关系方面,无论是地位,还是权力,都占有非常大的优势,尤其是古代社会崇尚嫡长子继承制,这就更凸显了嫡皇子的重要性。清朝入关后,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嫡子越来越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然而,嫡子似乎被附上了魔咒一般,唯一以嫡子身份继承皇位的便是道光帝。爱新觉罗·永

  • 这个人是张学良的副官,后来成为开国上将,地位比大将还高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民国,张学良,吕正操

    在开国上将中,有三位是从国军中起义过来的,大家都不陌生了,其实,还有一位上将的身份也很特殊,就是吕正操,辽宁海城县人。吕正操原是东北军的名将,张学良非常信赖的副官,在西安事变时,吕正操作为张学良的亲信,全程参与了事变的过程。正是在这次事件中,吕正操结识了周恩来,很快就被周恩来无与伦比的魅力所折服,最

  • 王震将军手里的这个神秘武器,曾令日军闻风丧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民国,王震

    在抗日战争中,土八路善用手榴弹是出名的,连《铁道游击队》里面都要给芳林嫂带上一个砸老松岗。可真正在战斗中,土八路的手榴弹却是经常出毛病的,并不那么好使。美国记者拍摄的三五九旅旅长王震,这位后来的国家副主席手持一枚德式M-24手榴弹1939年9月下旬,日军独立混成第八旅团突袭晋察冀三分区熊伯韬的老巢陈

  • 孙立人的军事才华当属国军第一,为什么始终得不到蒋介石的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民国,蒋介石,孙立人

    在国军名将中,公认薛岳歼灭日军数量最多,但其实薛岳在长沙会战时是战区司令,具体的战功不应该算在他的头上。在军、师一级的名将中,歼灭日军数量最多的,还要数孙立人。在第二次入缅作战时,孙立人率新38师击溃日军号称“丛林作战之王”的十八师团,共歼灭日军3.3万余人,歼敌数量在军、师

  • 国军上将抗日牺牲后子女沦为乞丐,蒋介石羞愧难当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民国,蒋介石,郝梦龄,卫立煌

    1938年毛主席在延安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大会上说“他是中国人民崇高伟大的模范,证明中华民族绝不是一群绵羊,而是富于民族自尊心与人类正义心的伟大民族”。毛主席称赞的这位将士名叫郝梦龄,他在对日作战的忻口会战中壮烈牺牲,年仅39岁,他是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第一位军长。后来他的抗日事迹还

  • 光绪30年清朝“春晚”节目单:包含歌舞和海内外贺电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清朝,光绪,春晚

    光绪三十年(1904年) 大清国春节晚会节目单显示,“春晚”节目内容涵盖:歌舞、 大合唱、新编芭蕾舞剧、表演唱、相声、硬气功表演、小品等,其间还穿插宣读海内外各界发来的贺电和现场采访。“春晚”即春节联欢晚会的简称,别以为“春晚”

  • 李莲英挨光绪帝嘴巴:慈禧太后罚光绪下跪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清朝,李莲英,慈禧,光绪

    正当康有为为开办学会事努力时,元月下旬的一天,总理衙门派小吏到南海会馆传令:著康有为明日午后去衙门进见问话。康有为得到传令后至为欣喜,他想,将近等了一个半月,应候召见的这一天终于来了。康有为(图片来自网络)召见的这天中午,康有为早早乘马车来到北京东堂子胡同总理衙门,等候在侧房。一个多时辰后,他被传入

  • 太平天国10万女兵所向披靡,最后却集体自焚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清朝,太平天国,女兵

    1856年,三千名来自广西的妇女,挡在了杀红眼的“北王”韦昌辉前,为“天王”洪秀全筑起了最后一道屏障。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三千女子以及曾经一度达到十万人的“天国”里的女性,是古典世界里第一批女兵,也是最后一批女兵。在她们之前,&l

  • 马步芳曾蹂躏5000女子,兄嫂侄女都不放过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民国,马步芳

    民国时期,在我国西北的甘、宁、青地区,存在着数股强大的回军武装力量。由于其首领皆为甘肃河州回族马姓,故称“马家军”,俗称“西北群马”。因割据范围不同,又分成“宁(夏)马”、“青(海)马”、“甘

  • 清代迷信多:鸦片战争主将收集粪尿对敌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扶乩术盛行,清军主将杨芳、奕山、奕经、文蔚等溺于迷信,视军事如儿戏。为对付洋枪洋炮,杨芳竟想出“以邪制邪”的战术,收集大量粪尿,并筑星坛,结果贻误战机,损失惨重。1841年1月7日英军进攻虎门外大角、沙角炮台时,英舰尼米西斯号与清水师战船展开炮战。该图为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