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常荫槐为什么会被张学良处死 因何要置于死地?

常荫槐为什么会被张学良处死 因何要置于死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281 更新时间:2024/1/19 22:49:18

少主初继父位,急需立威于政,妄自托大的杨常成了出头鸟,日本人明挑暗示,蒋介石推波助澜

张学良处死杨常的原因

杨宇霆、常荫槐命丧老虎厅,看似偶然,其实必然……

矛盾由来已久

在张作霖时期,杨宇霆身兼数要职,位居首辅。 “由于其所处地位之特殊,也养成了专横跋扈、盛气凌人的作风,平时除老帅以外,什么人都不放在眼里”,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因此,对依靠父亲的庇护而发达起来的张学良自然也不会放在眼里,二人由此产生摩擦。尤其在奉系是战是和的问题上,二人更是深有分歧。深受郭松龄影响的张学良主张息兵止战,保境安民;而杨宇霆却是奉军内有名的主战派。这边张学良斗胆苦谏息兵止战,那边杨宇霆却极力给张作霖吹内战的耳边风,多次鼓动张作霖入主关内、问鼎中原,张学良对其难免产生不满。

第二次直奉大战前,杨宇霆曾处心积虑地打算将其党羽安插进军队,妄图逐渐掌握东北军权。不料,此举被郭松龄识破,并密告张学良阻止这一阴谋诡计的实现。杨宇霆为此对郭松龄恨之入骨,处处排挤他,时时诽谤他,欲除之而后快。时隔不久,郭松龄在滦州倒戈反奉,兵败被俘。杨宇霆担心张学良出手施救,就抢先下手,鼓动张作霖下令将郭松龄就地枪决,使张学良没来得及救恩师一命。与郭松龄亲密无间的张学良,因此对杨宇霆更加怀恨在心。

汉卿是个小孩子,不必理他

张学良初继父业,最忌的是别人看不起他。而杨宇霆、常荫槐却以元老重臣的身份自居,“凡事都自作主张,事先不请示,事后也不报告,张提出不同意见,也不予理睬”。数次在大庭广众面前让张学良尴尬、难堪,极大地伤害了张学良的自尊。

张学良主政之初已深染毒瘾,毒瘾上来了,什么重要的事都得先放下,这让杨宇霆很是看不上。在一次讨论裁减兵员的会上,张学良又犯了烟瘾,只得离席,会议交由杨宇霆主持。当张学良过完瘾回来,询问会议进展情况时,杨宇霆板着脸说:“你不知道,你不要管”。当众就把张学良弄了个大红脸。

皇姑屯事件后,杨宇霆虽曾公开通电表示拥立张学良,但在实际行动上,却处处抬高自己,“明里暗里都表示出一种只有向他靠近才可以解决问题的态度”,张学良对此十分反感。

张学良酝酿东北易帜时,关内各方均派代表来沈阳争取奉系。唐生智派刘兴、白崇禧派叶琪先后到达沈阳,他们放着东北第一行政长官张学良不理,却先拜访杨宇霆。在官场打拼多年、深谙官场之道的杨宇霆竟然公然向其表示:“关外的事我可以作主,汉卿是个小孩子,不必理他。”此话传到张学良耳朵里,据说张学良当时就摔了茶杯。

更让张学良怒不可遏的是,东北易帜典礼当天,杨宇霆拒不参加集体合影,一甩袖子,扬长而去。在中外记者面前,也可以说是在世界面前给了力主易帜的张学良一个大大的难堪。

常荫槐只听杨宇霆的命令

与杨宇霆一样,常荫槐虽说精明干练,“是不可多得的智谋之士”,但他最大的缺点就是“为人高视阔步,目无余子,恃才傲物,惟我独尊”。他对张学良更是傲慢无礼,“作孩提看待”,每与张学良谈公务,总是“口呼汉卿,慢不为礼,且独断独行。”并且没少当着众人说:“小六子少不更世,懂得什么!”

据说,常荫槐遇有公事向张学良请示,便径直上楼,直闯张学良寝室,有时于凤至薄裤短衣躺在床上,他也毫不在乎。而且每有什么请示和要求,动辄就带有强制性和威胁性。对于张学良的命令,他经常拒不接受。奉军撤出北京时,他把京奉路所有的机车、客货车都拖到关外来。阎锡山要求放回车辆以维持交通,张学良表示同意,常荫槐却拒不执行,并且跟阎锡山说:“这是我的事情,他管不了我。”

相反,他对杨宇霆却言听计从。一次,杨常二人一块来见张学良,谈及要扩充兵工厂。张学良说:“东北目前财政吃紧,各方面都在裁减经费,乒工厂扩充,财源从何处得来?”杨宇霆说:“铁路方面可以拨一些。”张学良转而问常荫槐,常荫槐立即回答:“没问题”。气得张学良当时就拉下脸,因为前不久,张学良曾向常荫槐要求,由铁路筹调一些钱来补充军费,却遭到常荫槐的拒绝。

更有什者,常荫槐曾请去南京开会的中东铁路督办吕荣寰给蒋介石捎去一封信。吕荣寰将这封信拆开看了,发现常荫槐竟然在信中狂妄地写道:“东北之事不必找张,他每天打毒针,跳舞,不务政事,有事找杨督办或是我即可”。吕荣寰看后将这封信交给了张学良,可想而知,看了这样的信,张学良会气成什么样。

日本人的离间计

面对张学良与杨、常之间日渐剑拔弩张的关系,日本人决定使用一些手段,促动张学良除掉杨、常。

那么,日本人为什么要置杨、常于死地呢?这需要从杨、常的为人说起。

杨宇霆为人精明,谋略过人,当时奉系许多军政、外交方面的大政方针,皆由他策划。尤其在对日交涉这一问题上,他都能以民族利益为重,不卑不亢,折冲樽俎,相机利用,时而利用日本在野党与执政党的矛盾,时而利用其文臣与武将的矛盾,是一位让日本人颇为头痛的人物。凡张作霖与日本谈判,只要张作霖不立字据,杨宇霆总是有办法,“使之打消、变质或将损害减低至最低程度”。

日本满铁总裁山本条太郎到北京与张作霖谈判满蒙新五路时,杨宇霆直接表示“虽然张作霖业经应允,但此事非大帅所能专断”。

在东北路权交涉时,日本几次想对张作霖施加压力,都因顾虑“杨宇霆等反对派将乘机制造纠纷”,使日本取得的非法权益“化为泡影”而打消了。

杨宇霆任东三省兵工厂督办期间,为了摆脱日本控制,曾招了不少西方技术人才,机器也多购自德国。日本对杨宇霆既无法收买,又无法去之,于是就采取挑拨离间的方法,以求达到去杨之目的。对此,日本领事林权助曾说过:“杨宇霆是狡黠成性,不易驾驭,要瓦解东三省势力,必先剪除杨宇霆,离间张学良与杨宇霆的合作。”而张学良与杨、常二人此时的权力之争,无疑为日本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张作霖被炸死后,日本各界有许多人来沉吊唁,村冈司令官初次会见张学良时,除对张作霖的逝世表示哀悼外,就别有用心地提醒张学良:“好自珍重,注意有人虎视眈眈,暗怀阴谋,企图伺机取而代之”。而军事顾问土肥原则多次明白无误地向张学良进言:“如不排除杨宇霆,将危及司令的地位”。

林权助来奉吊唁后返回日本,在东京火车站举行记者招待会,他说:“今天的东北实际情况,同我们日本当年幕府时期德川家康时代很相似。” 张学良看到了经人翻译的这段讲话后,为了解这段历史,特派人到书店购买了一本《东洋史》。书上所记载的这段史实是:在日本幕府时期,权势赫赫的丰臣秀吉死去,其子丰臣秀赖继承了大权。秀赖虽然年少英敏,但贪图享乐,不往国政上用心思,一切政务均由其岳父德川家康来执掌。后来,德川家康突然发动政变,把女婿丰臣秀赖逼得自杀,灭了丰臣氏,建立了德川幕府。本已对杨宇霆深怀不满的张学良,看了这段历史,自然对号入座,不禁毛骨悚然,深恐自己成为丰臣秀赖第二。张学良在书上对这段叙述,特别作了红笔圈点。

与林权助采用同一手法的还有另一个人,这就是日本法西斯理论创始人之一的大川周明。张学良继任不久,大川周明便将赖山阳写的《日本外史》送给张学良,并用红笔把德川家康篡夺丰臣氏政权、杀害丰臣秀赖的一段史实勾画出来。很显然,大川周明和林权助谈话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挑拨张学良与杨宇霆的关系,希冀张杨之间发生火拼,以便从中渔利。

除了这种直接挑拨外,日本还利用其在沈阳办的《满洲报》等报刊,搞民意测验,制造了许多杨、常二人密谋造反的假情报,以制造奉系集团内部的摩擦,激怒张学良。

日本人的离间计收到了预想的效果,直接导致张学良对杨、常二人的疑虑和猜忌。而杨常二人的傲慢无礼,又使这种疑虑和猜忌不断放大,使张学良越发觉得杨、常二人有夺权篡位之心。据张学良的日文秘书陶尚铭说,确实是《日本外史》等书,促使张学良产生了杀害杨、常之心。

蒋介石加急密信,推波助澜

“杨常事件”发生前,张学良忽然接到蒋介石一封加急密电,内称白崇禧正在策动杨宇霆将取张而代之,并怂恿张学良先下手为强,除掉杨宇霆。

那么,白崇禧策动杨宇霆取而代之是否属实呢?据专家根据多方面材料分析,这是蒋介石出于政治需要而随意编造出来的。白崇禧与杨宇霆确实在滦州有过深谈,但到底谈了些什么内容,外人不得而之。仅以一次礼节性会晤,便说是白、杨密谋推翻张学良是毫无根据的。蒋介石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一是为了拉拢张学良,这是蒋介石惯用的政治手段;二就是为了除掉杨宇霆,因为杨宇霆对蒋介石始终抱有疑虑,并反对张学良归附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这让蒋介石恨由心生。

但不管怎样,蒋介石此举确实收到了预想的效果。事后,张学良在谈到杀杨、常的原因时,就曾说:“杨宇霆勾结白崇禧、李宗仁等欲图谋不轨”。

杨宇霆给父办寿宴找死

俗语说“一山容不下二虎”,张学良见杨宇霆大有与他分庭抗礼之势,满心不悦。但考虑到杨宇霆曾为奉系立下过汗马功劳,在元老中有相当威望,如果草率行事,只会引起混乱,给一直对东北虎视耽耽的日本人可乘之机。因而张学良一再克制,努力与杨宇霆搞好关系。为了联络感情,还在居丧期间,几乎每晚张学良都要携夫人于凤至到杨府去。

为了缓和与杨宇霆的关系,张学良不惜降低长官身份,主动提出让夫人于凤至和杨宇霆的三姨太结拜干姊妹。为示重视和诚意,张学良亲自写了兰谱,备了八色厚礼派人送到杨府。三姨太同意了,谁料,杨宇霆竟以辈份不同而拒绝,并将兰谱和礼物统统退了回来。让张学良这个热面孔结结实实地贴上了杨宇霆的冷屁股,张学良心中的懊恼可想而知。

1929年1月7日,也就是“杨常事件”发生的前三日,是杨宇霆父亲70岁的生日,杨宇霆决定大张旗鼓地操办一下。事先,他的法库同乡李友兰(东三省官银号总办)曾劝他,这样做极易遭人嫉视,提出:“老太爷办寿,可以回法库操办,你要同意就全交给我办好了。”但杨宇霆却想借为父祝寿,显示一下自己的地位,因而坚持在沈阳办。

祝寿期间,杨府门前车水马龙,宾客如云,张灯结彩,盛况空前。蒋介石、白崇禧、阎锡山以及广东、四川等地方实力派系乃至日本政要人士均有代表来沉祝贺,东北文武百官、地方名流更将其看作巴结杨宇霆的绝好机会,争先恐后,趋之若鹜。

祝寿之日,张学良也偕夫人于凤至驱车前来,往寿堂向杨老太爷行三鞠躬大礼。礼毕进入客厅时,客厅里已挤满了人,大家对少帅的到来视而不见。唠嗑的唠嗑,喝水的喝水,打牌的打牌,只有少数的几个人站起来以示尊重。而时隔不久,当杨宇霆进入客厅时,全厅人员肃然起立,热烈鼓掌。

目睹这般情形,张学良的心情当然十分沉重。他认识到:“假如杨、常取我而代之,可以兵不血刃地掌握政权,莫非林权助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吗?我应该怎样来自处呢?我是如秀吉之子那样等待最后为德川所杀呢?还是先把他除掉?”当天晚上,于凤至心情沉重地对张学良说:“你哪里像东北的主人,杨宇霆才是东北的真正主人!看看他那副德行,他眼里还有你吗!”

亲写挽联表悔意

虽然最终痛下决心处决了杨宇霆和常荫槐,但张学良内心却是痛苦不已,为此,连着多日,竟“悲伤得长吁短叹”。不久,杨、常发丧,张学良亲笔为杨宇霆和常荫槐写了挽联。

《张学良挽杨宇霆联》上联写的是:讵同西蜀偏安,总为幼常挥痛泪下联是:凄绝东山零雨,终怜管叔误流言

《张学良挽常荫槐联》上联是: 天地鉴余心,同为流言悲蔡叔

下联是:江山还汉室,敢因家事罪淮阴

短短两副挽联中,张学良用了三个历史典故:其一、周武王死,成王年少,成王的叔叔周公摄政。周公的弟弟“管叔”与“蔡叔”先是散布周公要篡权的流言,后又勾结殷纣王儿子武庚发动叛乱。周公率兵东征平叛,处决了管叔,流放了蔡叔,后人以他们喻乱国之人。而张学良以“管叔”、“蔡叔”指代杨、常二人,可见他认定其有谋反之心。其二、“淮阴”即淮阴候韩信,曾帮助刘邦建立西汉王朝,战功卓著。但刘邦忌怕功臣,找了个借口降韩为候。刘邦死,韩为刘邦妻子吕后所杀。其三、“幼常”,指三国人物马谡,在联中,张学良借“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典故来暗示自己杀杨常的无奈与不忍。

这种本就矛盾的心情,在得知前期所获得的杨常谋反的“情报”,都是日本人搞的鬼后,恐怕已经转化为真心的懊悔。但事已至此,无法补救,张学良只能自我解嘲地说:“事情已经过去了,算了吧,我们好好地干,若不然,真太对不起邻葛与翰襄于地下啦。”

杨常事件,从消极方面来讲,对外失去了两个紧急时可以缓冲局势的得力人物;对内则失去了两个能掌握全局的辅佐人才。有人据此认为,张学良此举是“自毁长城”。

但从积极意义来讲,张学良不动声色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铲除了杨、常,使其立足未稳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加强。从此事无掣肘,统一了东北的军令、政令,达到了“立威”的目的。

标签: 民国常荫槐张学良

更多文章

  • 慈安太后真是被慈禧毒死的吗?真实的历史又是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慈禧,慈安太后

    在清朝的历史上,作为两宫皇太后之一的东太后慈安是和西宫太后慈禧一样举足轻重的人物,然而光绪七年三月初十,一向健康无病的慈安太后在十二小时内突然发病暴亡。那么慈安竟究是被慈禧毒死的,还是突然发病而亡?慈安,又称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出生于官宦世家,父亲是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扬阿。十六岁

  • 民国第一美女胡蝶逝世之谜,胡蝶如何被戴笠霸占?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民国,胡蝶,戴笠

    1933年2月28日晚,在上海北京路大加利菜社举行了盛大的《明星日报》选举影后揭晓仪式,结果笑靥如花的明星电影公司当家花旦胡蝶以巨大的优势胜出,获得了电影皇后的称号。胡蝶之所以得此殊荣,除了她的美貌外,更重要的是她多年来在银幕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艺名由来胡蝶16岁时,全家返回上海。这一

  • 她是清朝最短命的皇后,12岁当皇后,22岁去世,康熙皇帝为她罢朝五日!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朝,皇后,康熙,皇帝

    历朝历代,有皇帝自然就会有皇后了。就清朝而言,清朝的众多位皇后中,有享福的、也有受罪的。今天小编要为大家讲述的便是清朝时期最年轻的一位皇后,她是康熙帝的第一任皇后赫舍里氏,也是辅政大臣索尼的亲孙女!我们都知道康熙八岁登基,幼年时是孝庄太后在身后为他处理国家大事,那么既然一个国家有皇帝就肯定有皇后了,

  • 康熙最信赖的人被活埋之前,为什么还要在她头上倒石灰?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朝,康熙,苏麻喇姑

    通过观看一些古装电视剧,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古代药物的冷知识。就例如《甄嬛传》来说,我们从中了解到了夹竹桃的毒性,而《芈月传》则是大家了解了淡竹叶这种药物。实际上这种药物冷知识,早在十几年前《康熙王朝》这部剧中就已经出现过了。剧中戏份颇多的苏麻喇姑,与康熙皇帝一同长大,照顾皇帝的日常饮食起居多年,

  • 国民党中地位不高的宋教仁为何能总揽大权?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民国,国民党,宋教仁

    同孙中山相比,宋教仁虽然也有较长的革命历史,并以政治家自许,其实却更多的是个书生。他在1904年流亡日本后,先入弘文学院,后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法政。他对欧美国家的政治、法律、财政等制度相当熟悉,翻译过《英国制度要览》、《各国警察制度》、《俄国制度要览》、《奥地利匈牙利制度要览》、《美国制度概要》、《奥

  • 罗荣桓忆惨烈湘江战役:一万多人打过江后已不足千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民国,罗荣桓

    爬雪山,过草地,罗荣桓曾靠一根拐杖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罗东进说,曾经无数次问过父母,长征到底有多难,“但他们都不说到底有多苦,只是很简单地描述,跟着走就走出去了。”父亲罗荣桓曾经组建1万多人的第8军团参加长征,打过湘江后已不足千人,“可见过程多么惨烈。&rdquo

  • 曹操认为的唯一不可替代之人,统领三国最强之兵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三国,曹魏,曹操,曹纯

    演义中的曹纯基本没露过面,在正史上却是功勋卓著,官渡之战后期,曹操和袁谭大战,开始交兵后曹操损失惨重,就像想暂时撤兵,曹纯就劝说:我们远道而来,如果一战就撤兵的话士气会大跌,必须一鼓作气将袁谭拿下。并自己亲自出击,最后果然大获全胜,部下也将袁谭斩杀。曹操打败袁绍后,北方的乌丸一直蠢蠢欲动,曹操就北征

  • 司马懿是他的手下败将杨仪是他的对头,最后为何却被自己人杀死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国,蜀汉,魏延

    说起来,魏延算是三国历史中最憋屈的人之一,其憋屈程度堪比在《三国演义》中颜良与文丑才出场传递消息就死去的憋屈。他生而骁勇,《三国志》中称其“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说明他绝不是战场上空有武力的莽夫,更是能养兵带兵的将领,只不过他自视甚高,因此常常不将

  • 关羽的武功从哪学来的?很多人都没留意三国演义里的一处暗示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国,蜀汉,关羽

    喜欢三国的朋友,肯定对关二哥非常膜拜,作为忠义的楷模,关公被后人拜祭数千年,后来渐渐被人神化,据说黑社会里拜把子,都要拜关公的。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有许多建树,比如温酒斩华雄、诛颜良斩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等,尽管有一些是小说虚构,但总体而言,关羽的实力不容小觑。关羽不仅有军事才

  • 曹操为何要推崇嘲讽自己的孔融?真的只是因为尊重孔氏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汉朝,东汉,曹操,孔融

    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都,一时间,许都人才济济。既有曹操在一起同患难的战友,也有曹操并不喜欢的人物。孔融就是其中的一位,尽管如此,曹操非常推崇孔融。曹操为何高看孔融,这里面的原因倒是有案可稽。首先,孔融是孔圣人的后代,孔融自己说过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孙,名人的后代自然也是名人,这不过是当时另类拼爹的把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