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藩之乱之后,兵力是大清两倍的吴三桂到底为什么会失败

三藩之乱之后,兵力是大清两倍的吴三桂到底为什么会失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02 更新时间:2024/3/24 22:32:16

历史就像一部宏大的百科全书,妄图通过只言片语去了解一个人,这种思想和做法是不成熟的,不仅不成熟,甚至还有些幼稚。参差不齐的军事战争,兴衰交替的江山社稷,错综复杂的政治利益,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勾勒出一幅偌大的艺术绘画作品,栩栩如生的人物,呈现着一些说不清楚的神色。

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需要全面透彻的审视,比如明朝的“救时宰相”张居正,一副赤胆忠臣的正义模样,可他真的是这样吗?显然不是,张居正联合宫内太监冯保,暗地里抓内阁首辅高拱的小辫子,从而谋取更尊贵的权势地位。诚然张居正在政治改革上做了一番不错的成绩,可他对待小皇帝的严苛以及妄自尊大的语气,丝毫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今天我们来聊一下被骂作“大汉奸”的明朝降将吴三桂,有人说他“冲冠一怒为红颜”,也有人说他是“狼心狗肺、忘恩负义之徒”。

作为明朝的重要边关守将,吴三桂毫无疑问是失败的,他没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没能及时勤王。明朝覆灭后,吴三桂对关外的清军和关内的大顺军首鼠两端,迟迟不肯下决定,直到他听说父亲吴襄被抄家的消息后,才毅然决然转向清廷。清军的实际领导者是多尔衮,他自然明白吴三桂对战争局势的重要性,如果把现在的局面看作一盘棋,吴三桂就是最关键的那一步。昔日的明朝辽东总兵吴三桂,摇身一变成为清朝的平西王,享尽荣华富贵的同时,也背尽天下骂名。

今天我们来了解的是晚年的吴三桂,他同样是那个置父母性命于不顾的不孝逆子,也同样是追杀故主子孙邀功的清廷走狗。

吴三桂是追寻着永历帝的脚步来的云南,明朝灭亡后,朱氏子孙没有放弃恢复故国的努力,他们一直想要日落西山的帝国命运转变为东山再起。南明政权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悄然建立,老百姓视清军是血腥虐杀的蛮夷兵,而南明军则是战无不胜的王师,希望南明可以重振旗鼓,最起码也要保住眼前的半壁江山。可惜即使是外敌犯境的危急时刻,南明朝廷依旧没有改变窝里斗的老毛病,文武大臣争权夺利,好不容易召集的士兵,却因指挥官的明争暗斗节节败退,清军的南下之路顺畅无阻。战争的不如意,南明军被清军追得东逃西窜,为此南明的永历帝整日饥肠辘辘,云南全境陷入清军的包围圈。

走投无路的永历帝逃入气候炎热的缅甸,侥幸逃过一命,没有落得个悲惨下场。这个结局让以顺治帝为首的满洲贵族喜出望外,认为抗清势力已经回天乏术,不能再与清朝对抗了。可吴三桂却不那么想,他有着降臣的尴尬身份,很容易造成君臣相疑的局面,吴三桂认为只有擒杀永历帝,才能证明自己对新王朝的忠心。永历帝对吴三桂来说,是一件能够证明自己没有二心的物件,作为昔日的明朝重臣,他对永历帝也并非没有恻隐之心,可他不能有任何的同情和袒护。

明朝没有任何对不起吴三桂的地方,甚至吴三桂的辽东总兵都是明朝所赐,他没能及时勤王,崇祯帝在北京城自缢身亡。吴三桂前半生的功名地位都是明朝给的,可现在他要用明朝帝王后裔的头颅,去向投奔的新主表忠心。吴三桂三番两次上书,要求亲自率军进入缅甸,扫除南明残余势力,顺治帝认为没有必要,南明失去抗衡的实力,让它自生自灭就好。然而顺治帝说得越是轻松,吴三桂越是认为必须要擒杀永历帝,才能表示自己的忠心,吴三桂几次言辞恳切的上疏,说动了顺治帝的心。

就这样吴三桂带着自己的军马,再一次踏上为清廷效命的路程,永历帝得知后专门写了一封荡气回肠的信,信中提到明朝对吴三桂的恩情,又对吴三桂委婉哀求,还是没有打动吴三桂想要献媚清廷的心。缅甸在清军的压力下,不得不献出永历帝以求自保,这时的吴三桂早已失去君臣人伦,他硬起心肠向清军下达命令:处死南明余孽。

满洲人对吴三桂失去信任,也就是从吴三桂亲身进入缅甸擒杀永历帝开始,顺治帝可以理解吴三桂在时势的压迫下苟且偷生、邀宠献媚,也可以带着欣赏和蔑视的眼光看着吴三桂拼尽全力为清廷卖命。但是当吴三桂为讨好新朝廷,执意要将无力回天的南明剿杀时,顺治帝不由地对吴三桂产生一种厌恶情绪,今天能够为新主杀旧主,无异于吴起的“为求功名不惜杀妻”。当吴三桂从缅甸回来时,他又开始全力镇压云南全境此起彼伏的叛乱,在顺治帝代表的清廷时期,吴三桂的王爷生活过得舒适且有趣。

1661年,8岁的康熙帝即位,比起那些在白山黑水崛起的祖先,康熙帝自幼接受的是传统汉族教育,学的是天人感应和君为臣纲的道理。康熙帝对吴三桂当初的投奔态度异常反感,汉族士大夫的守节在吴三桂身上荡然无存,康熙帝丝毫不感谢吴三桂为清朝入主中原立下的汗马功劳,在他看来即使没有吴三桂,还是会有李三桂、孙三桂。最让康熙帝震惊的是,吴三桂厚颜无耻的卖主求荣,连身为主子的他都有些不可思议了,忠心表得太过分反倒适得其反。亲政后的康熙帝对困扰已久的三藩问题十分不满,在他看来降臣可用但不可重用,镇守清朝边疆的不是哪位满洲勇士,而是有过叛降前科的汉臣。康熙帝不想让三藩成为影响帝国安宁的变乱因素,他开始着手处理撤藩事宜,康熙帝的理解很简单,三藩撤亦反,不撤亦反。

1673年,康熙帝亲自盖章的撤藩诏书送到云南,对于吴三桂来说,这的确是个让他意料不到的结果,一个刚刚上位的青年皇帝,竟敢对劳苦功高的实权王爷下手。云南是他苦心经营想要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家业,他自认为给清朝打下了大半个天下,要一块云南的封地无可厚非,况且顺治帝心照不宣地默认了这份封赏。半辈子的出生入死,换回一块不大不小的封地,吴三桂觉得自己够低调的了,没想到现在康熙帝还要收缴自己的兵权。

吴三桂早在降清的那一刻,就站在君臣道义的对立面,汉人百姓无不对他恨之入骨,在清朝官场上吴三桂结交了很多朋友,但也不可避免地竖立了许多敌人,交出兵权的结果,吴三桂的一家老小势必会受到威胁。史学家把三藩之乱的罪责归结在吴三桂的身上,这是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评价,吴三桂早年的叛明降清让他多了一顶图谋不轨、野心勃勃的帽子。如果不是想要做出一番业绩的康熙帝对吴三桂步步紧逼,这场叛乱本可以轻而易举地避免,吴三桂都是六十二岁的年纪,他就是想造反也没这个心思了。

康熙帝大可以等吴三桂寿终正寝后,对云南平西王府快准狠地下手,这样的处理结果对百姓的震动会小很多,可年轻气盛的康熙帝一刻也不愿意再等,他将吴三桂视作扎在心里的刺。撤藩诏令一次又一次的下达,宣诏使臣的催促,让吴三桂忍不住破口大骂:“我将整个天下送给别人,云南之地是我用血换来的,现在小孩贪图此地,不允许我居住了吗?”六十二岁的吴三桂再一次披挂上阵,带着数十年积攒的二十万人马北上,吴三桂的部将都是身经百战的将军,亲手训练出的精锐,转眼间半壁江山已在吴三桂的手中。然而吴三桂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止步在长江以南,他派出使者向朝廷议和,表示自己不是真的反叛,只是希望保住自己的那份家业。

吴三桂本以为自己这一路的摧枯拉朽,足以让年少的康熙帝心急如焚,没想到康熙帝对吴三桂的议和明确拒绝,纵横大半生的吴三桂远不如康熙帝坚强。对待吴三桂滞留在北京的子孙,康熙帝毫不手软地处死,吴三桂突然意识到局势不可挽回,他冒险再一次渡江,却终究错过时机。康熙帝早已调集全部清军,举全国之力对吴军进行反扑,屡战屡胜的吴军第一次品尝失败的苦头,随后不断地向后败退,局势由最初的一片大好转变为节节败退。

吴三桂驻足长江多达数月,由此错失良机,满盘皆输,许多人对他的做法不理解,但如果你仔细想一想吴三桂之前的战争就明白了,他只适合为主卖命,而不适合做主子。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永远不会坐在自己的身上,吴三桂的战略眼光良好,他可以做一个顺应时势的投机者,却做不了掌控全局的实施者。对此司马光曾经在《资治通鉴》中提及了关于“德”与“才”之间的关系。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

而吴三桂则就是地地道道的小人,1678年,起兵五年的吴三桂在绝境中痛苦离去,三年后吴三桂的子孙后代被全部杀光,一个不留。

标签: 清朝吴三桂

更多文章

  • 慈禧太后为啥能掌权48年,心思缜密手段果决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清朝,慈禧

    民间有句带有偏见的俗语:女人当家,房倒屋塌。这句话的确有失偏颇,历史上有所作为的女性当权者还真不少,治国能力绝不在男性皇帝之下。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后吕雉,北魏王朝的太皇太后冯绮,唐朝的一代女皇武则天,明朝的开国皇后马氏,这些都是著名的当权者,无一例外地都是女性。宋朝杨家将的故事代代相传,坐镇守护的佘老

  • 蒲松龄血统之谜:蒲松龄是汉族人,还是其他民族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清朝,蒲松龄

    清朝著名的文言小说作家蒲松龄,以其蕴涵深刻思想意义的作品《聊斋志异》闻名于中国文学史,在海外也享有盛誉。随着人们对《聊斋志异》及其作者蒲松龄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开始对蒲松龄的血统问题产生了争议。有人说他是汉族,有人说他是蒙古族,有人说他是色目人,有人是说他是回族人,还有人说他是女真人,一时间难辨各说真

  • 清朝真的有“六百里加急”,其速度不亚于顺丰快递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清朝,驿站

    我国西周时就已经产生了邮驿传命的制度。唐朝时“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通过飞快的驿马,将岭南的荔枝送至长安而色味不变以取悦美人的记载,让人们领略了唐代驿传的神速。清代驿站制度更加完备,全国驿、站、塘、台计为1785处。驿道四通八达。从京师可以通到各边远地区。清代驿站管理严密

  • 最美抗日女战士被汉奸出卖,受残忍酷刑最后丢进硫酸缸化血水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民国,抗日,汉奸,林心平

    在抗战时期日本在我国制造众多惨绝人寰的惨剧,多少的抗战英雄壮烈牺牲,最美抗日女战士,其中有一位女战士,林心平就是其中之一,日本人对她使用的酷刑,可气的是林心平是被汉奸出卖,落得如此下场。1919年10月她出生在浙江平阳,从小就很有抱负,在学校读书时就积极的参加各种宣传抗日的活动,也因此被捕入狱,出狱

  • 雍正辛苦干成了三件大事,为何乾隆上台后推翻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清朝,雍正,乾隆

    康熙帝是清朝最雄才大略的帝王,康熙在位61年,外攘强敌,内修政治,奠定了大清王朝的疆域。然而,康熙晚年,九子夺嫡,康熙为了稳定朝局,对朝廷之上诸多问题进行妥协。雍正登基后,立即改革时弊,其中,雍正在3个方面做出了非常大的成就:第一、清缴户部亏空;第二、治理贪腐,第三、实施官绅一体当差纳粮。虽然这3项

  • 她是努尔哈赤嫂子,后为努尔哈赤宠妃,受宠30余年晚景凄凉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清朝,努尔哈赤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奠基者,后金的开国皇帝。他本人通满语和汉语,爱读《三国演义》,据说他读此书是学习诸葛亮的带兵之道。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在他为王的那个时代,皇帝的正室并不叫皇后,而是称之为“大妃&r

  • 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三年后为什么竟骤然变得残忍嗜杀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清朝,乾隆

    乾隆十年的四月,川陕总督庆复急忙向乾隆火速报信,四川金川一带,发生藏人劫掠商旅,甚至抢劫官兵,已经到了“实非用兵不可”的地步。此前乾隆尚不希望大动干戈,还曾发下谕旨给川陕:“如单小小攻杀,事出偶然,即当任其行消释,不必遽兴问罪之师,但是无犯疆圍,不致侵扰,竟可置之

  • 溥仪的阿嬷去世,为什么不能出紫禁城去看她?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民国,溥仪

    溥仪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但却仅仅做了三年皇帝溥仪被迫退位,退位后溥仪任然居住在紫禁城,但却在其阿嬷去世的时候不能去看她。而溥仪不能出紫禁城是因其退后《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中对规定。 清末民初时,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仅仅做了三年皇帝溥仪被迫退位,根据优待清室条例的规定,清室退位后暂

  • 孝庄文皇后给康熙出了个难题导致死后37年不得下葬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朝,康熙,孝庄

    无论身在帝皇家还是在民间,人死后停灵几天或是几十天那是正常的,但是她却停了37年迟迟不得下葬,她是谁呢?她就是今天历史网小编要和您聊的孝庄文皇后!在前面我们说了孝庄文皇后是一个女政治家,辅助了两代英主,可谓是功劳极大,然而,为什么康熙不给祖母建陵,导致死后停灵37年,又为什么最后被葬在了陵园之外呢?

  • 雍正继位后对自己的兄弟进行清算,他本能免祸却被关12年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清朝,雍正,胤俄

    康熙皇帝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而且,他在位时,国家逐步走向安定,百姓生活蒸蒸日上,一个繁荣的盛世局面开始形成。康熙对自己的治国理政能力也颇为自得,但有一件事让他晚年非常痛苦。那就是他的众多儿子展开了你死我活地夺位之争,毫不顾忌手足亲情,这就是著名的“九子夺嫡&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