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司马氏代魏是历史的必然,这一点也是由曹魏后期自身的腐败和司马氏家族的崛起决定的。而司马昭在曹魏后期的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独领风骚,是推动三国统一的政治家、军事家。其政治、军事才能在魏蜀关陇争夺战后期尤为彰显。从公元249—264年,司马昭三次经略关中,为彻底灭掉蜀国,使曹魏政权尽归司马氏奠定了基础。
一、独当一面,坐镇长安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诸葛亮的“六出祁山”成就了司马氏家族的崛起。魏嘉平元年(249)司马懿发动政变,一网打尽曹爽及其党羽,控制了朝政。曹爽为曹真之子,曹操侄孙。魏明帝曹睿病危时拜爽为大将军,与太尉司马懿同受遗诏辅少主曹芳,在与司马氏家族的斗争中被杀。但此时魏国关陇守将夏侯霸降蜀。夏侯霸为名将夏侯渊次子,其母为曹操妻室丁氏之妹,司马懿政变夺权后,愤而投奔蜀汉。姜维以为有机可乘,出兵进攻雍州,并煽动凉州羌胡再次叛乱,还派李韵、句安二将依麹(曲)山(今甘肃岷县东南)筑二城,屯兵据守。司马懿派其次子司马昭为安西将军,持节镇守关中,统领关陇地区的曹军。
司马昭坐镇长安后,派征西将军郭淮和新任雍州刺史陈泰从长安赴陇西抗击姜维。他亲自领兵控制骆谷道,断蜀军退路。进军陇西的郭淮与陈泰商定,先由陈泰率徐质、邓艾诸将围攻麴山二城,切断粮道与城外水源,诱使姜维来救,然后由郭淮率主力在洮水布阵,截其退路,形成围歼之势。姜维见势,迅速撤兵。李韵、句安被迫投降,关陇危机解除。这是司马昭第一次独当一面经略关中,表现出其镇定自若的大将风范和经略才能。此后不久,司马昭因功调镇许昌。
二、胸有成竹,治理关中
魏嘉平五年(253),蜀国发生内乱,丞相费祎遇刺身亡,姜维独掌兵权。姜维原是天水人,熟悉陇右风情,他认为蜀国控制陇右不难,只要策动羌胡反叛曹魏即可。但当时主政的费祎认为诸葛亮尚无功可言,姜维更不行。故姜维每次出兵,费祎拨兵不过百人。费祎死后,姜维掌权,调兵数万西征,出石营,围安南,扬言取狄道(今甘肃临洮)。此时,司马懿已死,其长子司马师执政。闻关陇战事吃紧,派其弟司马昭再赴长安,治理关中。
当时镇守关中的征西将军陈泰提出先保狄道的作战方案。陈泰是魏国名臣陈群之子,曹魏后期名将,因在司马懿政变中力劝曹爽投降而深得司马氏信任。出任雍州刺史后多次成功防御蜀将姜维的进攻,陈泰的作战方案是从长期对蜀作战中得出的。但司马昭却认为姜维意在骚扰,不在攻城,故镇定自若,胸有成竹,先派陈泰至洛门,解安南之围,姜维果然粮尽而退。由此可见,司马昭在对姜维攻守问题上见识独到。此后,司马昭又亲自率军进攻新平(今陕西彬县)叛乱的羌胡,大破之。其余“叛者悉降”。司马昭再次控制了关陇,因功晋封新城乡侯。这是司马昭第二次经略关中。
三、长策定计,先灭蜀国
魏正元二年(255)二月,司马师病死,司马昭继兄执政。姜维率兵数万与夏侯霸联合出陇右,至枹罕(属陇西郡,今甘肃临夏西南部),在陇右击败魏雍州刺史王经,围狄道城,魏军损失很大。但关中魏军统帅、征西将军陈泰指挥邓艾、胡奋诸军星夜驰救,大出姜维所料。事前姜维曾与蜀镇西大将军胡济相约在上邽(今甘肃天水境内)会合,但蜀将胡济又失期不至,使姜维独与邓艾大战于段谷,蜀军大败而回。
魏甘露二年(257),吴攻魏,魏大将诸葛诞也乘机叛乱。司马昭急调镇守关中的征西将军陈泰前往淮北迎敌,他亲率六军南下平叛,结果造成关中空虚。姜维趁此机会再度出师,越秦岭,走骆谷,至沈岭,在芒山依山扎营。司马昭派新任征西将军司马望和安西将军邓艾靠渭水屯兵,迫使姜维无功而返。
魏甘露五年(260),司马昭在解决外部危机后,杀魏帝曹髦,立曹奂,彻底打垮了曹氏集团,造成了篡魏之势。难怪曹髦临死前发出了“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的哀叹。景元三年(262),司马昭提出“先灭蜀,后灭吴”的统一天下策略。是年冬,他命司隶校尉钟会为镇西将军,持节赴长安统帅关中诸军,准备随时灭蜀。
四、坐山观虎,稳操胜券
景元四年(263)五月,司马昭下令大举伐蜀。事前姜维闻知魏攻蜀的计划后,急奏朝廷,请派张翼、廖化分兵守阳平关及阳平桥头,“以防未然”。但宦官黄皓不信此事,认为姜维在虚张声势,从中作梗,使蜀国未做任何准备。没想到司马昭派邓艾率兵3万攻狄道、沓中,牵制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率兵3万从祁山攻武街,切断姜维退路;魏兴太守刘钦走子午谷;钟会统10万大军从斜谷、骆谷直取汉中。
司马昭策划指挥灭蜀战争的数路大军,齐头并进,进展十分顺利。姜维被邓艾缠在陇西无法返回,钟会先期到达汉中。姜维被迫退守剑阁,阻拦钟会。邓艾却率轻装、出奇兵从阴平走景谷道穿越700里无人区直达成都城下,后主刘禅投降。姜维无奈投降钟会,以图东山再起。至此蜀国灭亡,邓艾因功被举为太尉,钟会封司徒。
但此时的邓艾专横跋扈,居功自傲,私下准备伐吴,并对司马昭“事当须报,不宜辄行”的命令置若罔闻。钟会却心怀异志,借机告密说邓艾“有谋反之状”。然而,司马昭对这一切都洞若观火,他认为只有自己到了长安,一切都会“自然了结”。咸熙元年(264)正月,司马昭留山涛镇守邺城,派贾允守汉中,亲率大军来到长安。这是司马昭第三次经略关中。
司马昭此次入长安,稳操胜券,坐山观虎斗,眼看着钟会、邓艾相互攻伐,自生自灭。他先用打草惊蛇之法,迫使钟会仓促起事,最后被乱军杀死,姜维也死在乱军之中。邓艾父子被监军卫瓘收监后,又被邓艾部下追上从槛车救出。但监军卫瓘怕邓艾回去报复,便派手下将军田续中途拦截,在绵竹西袭杀邓艾父子。至此,“二士争功”落下帷幕。
司马昭在关中这一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完成了司马氏代曹的准备工作。他班师回朝,封晋王,加九锡,取代曹魏之事已水到渠成。可惜,天不假年,是年八月,司马昭病死了。不过此时,统一中国,“三家归晋”,已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综上所述,司马昭经略关中,前两次是在司马懿和司马师当政时期,他扮演了辅政的角色,表现的却是能够独当一面的个人才能;同时由于他长年在外征伐,依然是在积累着司马氏家族的力量。第三次入关中,司马昭已是魏国辅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他来到长安,指挥对蜀战争,洞若观火,坐看邓艾、钟会“二士争功”自生自灭,表现了一代政治家应有的自信和风范,同时为司马氏代魏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