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人生若只如初见:深受曹操信任的荀彧,为何最后却选择反对曹操?

人生若只如初见:深受曹操信任的荀彧,为何最后却选择反对曹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609 更新时间:2024/1/29 9:02:30

作为与曹操携手同行,一路打下了曹魏集权基业的元老,荀彧却在此前曹操想要晋爵魏公的朝议上,旗帜鲜明地表示了反对,险些使得曹操下不来台。在这个时候,曹操却派人送来了空食盒,荀彧心中极其不安。

但是该来的总会来,曹操的食盒都已经送到了,总不可能不打开吧?

于是,荀彧打开了那个食盒,第一层是空的,第二层也是空的,第三次还是空的!

猛然间,荀彧仿佛懂得了什么,全身仿佛失去了力气,瘫坐在案牍前,望着这个空空如也的食盒,深知曹操的意思——你一生所守护的汉朝以及不复存在。没一会儿,荀彧连连苦笑,开口说道:“出仕数十载,荀彧今日终无汉禄可食!”

荀彧的思绪回到了当年自己与曹操初相识的时候……

那是公元191年,当时天下纷扰,群雄割据,荀彧刚刚离开了出身名门,但又优柔寡断,毫无魄力的袁绍麾下。因为在当年各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时,曹操率先向董卓大军发起进攻,俨然一副汉室忠臣的模样,这正是从小接受忠君爱国教育的荀彧实现政治理想最佳的选择。

于是,被誉为“王佐之才”的荀彧在天下人震惊的眼神之中,加入了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小的东郡太守曹操的阵营。在此后的时间里,君臣二人携手共同在乱世之中开创了不世功业。

公元194年,时任兖州牧的曹操调集主力征讨陶谦,因兖州空虚,张邈陈宫等人与吕布密谋,准备举起反曹大旗,将吕布迎入兖州。

面对这一危局,曹操留守的大臣们乱作一团,只有荀彧镇定自若,他沉着冷静地安排了作为兖州治所鄄城的防御,而后又派人将夏侯惇所部兵力调入鄄城,一举挫败了陈宫等人想要谋夺鄄城的计谋,为曹操从容回师,消灭叛军赢得了宝贵时间。

公元196年七月,因曹操击败了盘旋在河内等地的黄巾军,汉献帝刘协在杨奉、董承等人的护卫下,逃出了长安城,还都洛阳。

此时,荀彧与毛玠等人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谋划,使得曹操下定决心出兵将天子接到许都,占据天下大义。

而后,曹操借助汉献帝的名义,讨伐徐州、豫州等地,皆取得了大捷。就在此时,袁绍率军南下,官渡之战爆发。但是此时的曹操实力不足,在与袁绍相持不久便因军粮不足,使得曹操进退维谷。

于是,曹操写信向荀彧倾述此时情形,荀彧冷静地分析了敌我形势,建议曹操继续坚守,自己会在后方尽量为大军筹措粮草,补充兵员。这位亲密战友的鼓励,给了曹操极大地信心,曹操决定继续坚守,不久,天降良机——袁绍麾下谋士许攸来投,出奇计攻取乌巢,使得袁绍大败,曹操就此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可是,就在曹操取得官渡之战,逐渐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荀彧猛然发现了曹操的野心——他并不仅仅只想当一个力挽狂澜、匡扶汉室的英雄,而是惦记着汉献帝屁股下面的那个位置。

或是自欺欺人,又或是无可奈何,荀彧在此后的时间里只能夹在汉室与曹操中间,小心翼翼地拿捏着这尴尬的分寸。

随着曹操势力的不断扩大,曹操的野心也日益膨胀,不臣之心昭然若揭。但是,荀彧安慰自己,自己为汉室选择的这位力挽狂澜的英雄,还没有彻底“黑化”,庆幸他依然是汉室臣子。

可是,公元212年,在曹操的暗示下,一众大臣上书请求将曹操的爵位擢升为魏公,许其建立封国,设置官员。此时朝野上下全部嘘声,因为他们在等着那位“汉之纯臣”荀令君的表态。

得知曹操准备晋爵魏公的消息,荀彧心中最后一丝希望破碎,自己一生的政治理想还是破灭了,心目中的英雄最终还是走上了篡国之路。于是,他选择了站在曹操的对立面——旗帜鲜明地反对曹操晋爵魏公。因荀彧德高望重,他的反对使得曹操晋爵的计划付诸东流,一怒之下,荀彧被派往寿春前线坐镇。

荀彧注视着这个空食盒,这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作为曹操一路走来相互扶持的战友,也是亲密无间的儿女亲家,荀彧深知曹操对于人才的态度——不能为我所用,必将被我所杀。

而政治理想破灭的文人,摆在他们面前的也只有一条路——一死了之。

次日,寿春荀彧府上传出噩耗——德高望重的侍中守尚书令荀彧于昨夜突染重病,不治身亡。得知这位亲密战友的死讯,曹操沉默良久,而后率百官前往荀彧灵堂祭拜。

次年,在失去了荀彧的朝堂之上,再无人敢反对曹操,因而曹操得以成功晋爵魏公,建立魏国……

唉,人生若只如初见呐

更多文章

  • 三国3大儒将:关羽夜读春秋,周瑜精通音律,为何却公认赵云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浅谈三国里的关羽,三国关羽分析,三国武将关羽介绍

    所谓儒将,就是看上去风度翩翩儒雅可亲,有如温和的邻家大叔,但在沙场上却可以纵横捭阖,谈笑间灭敌百万。三国有着3大儒将,分别是关羽、周瑜、赵云,而其中赵云则是公认的三国第一儒将。要知道关羽之所以被人们称为儒将,那是因为他不仅忠勇无双,而且有着夜读《春秋》的典故流传。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大举征伐刘

  • 千年来为何无人敢挖秦始皇陵墓?三点原因揭开历史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揭秘秦始皇陵墓之谜,秦始皇陵墓到底什么时候挖,真实的秦始皇墓是怎么挖的

    秦始皇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皇帝,他统一六国,南平百越,北击匈奴,建立皇帝制度,修建万里长城。建立了第一个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统一国家。但公元前210年夏,秦王赢政逝世。他被安葬在了一座巨大的陵墓中,这座陵墓在他生前就开始修建,前后共花了39年时间,修陵顶峰时用工达到70多万人,占到了当时全国总人口的1/

  • 三国演义中刘备在新野被曹操追杀,他为何要带百姓一起逃亡?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备从新野逃往江夏路线,三国演义中刘备资料,曹操追杀刘备完整版

    众所周知,黄河流域是东汉末年遭遇兵灾最严重的地区。经过董卓之乱以及各路军阀的混战后,洛阳至徐州之间的黄淮大平原上因战乱而死者不可计数,其中惨烈者尤算曹操和陶谦的徐州之战,当然曹操屠城的地点不仅仅在徐州一地。因为曹丞相以兖州起家,所以在官渡之战前他的主要转战地区就是淮河流域直至黄河两岸一带,而且曹丞相

  • 十三个王朝选择在这里定都,西楚霸王项羽为何执意抛弃它?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项羽为何自立西楚,项羽怎么当上西楚霸王的,历史上的项羽在什么地方

    从黄帝到周赧王中间3000年的历史中(华夏5000年历史,封建统一王朝只占了2000年),中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与微弱集权中,那些割据政权往往能存活上千年,第一个尝试统一天下的秦朝只存活了15年。或许在那个时代的人都认为,大一统的政权是短寿与偏幻想的,项羽也不例外。西安巍峨壮丽的城墙被项羽抛弃的西安,

  • 三国郭嘉:若能多活二十年,恐怕就没诸葛亮什么事儿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为什么郭嘉不死诸葛亮不敢出山,郭嘉才能胜过诸葛亮么,三国中郭嘉都有哪些功绩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把三国时期的人物主要分为了三种,第一种是曹操、刘备这样的领导人物,第二种是吕布、关羽这样征战沙场的猛将,还一种就是诸葛亮、郭嘉这样计定天下的谋士。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聊聊诸葛亮和郭嘉二人到底谁更厉害,小编认为,如果郭嘉能够多活二十年,可能三国就没诸葛亮什么事儿了。因为罗老先生在

  • 三国第一猛将:击败吕布两次,董卓只能躲不敢惹,死的却极其窝囊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正史吕布为什么杀董卓,三国中唯一打败吕布的人,三国谁曾打败吕布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活跃于东汉末年,《三国演义》初始的时候勇猛无比的人物,孙坚,孙文台。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裔。长沙太守孙坚,史称“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孙坚是少年出名,十七岁时便以奇谋杀破一伙海盗,声名鹊起。之后地方叛乱,孙坚一力招募乡勇平反。他对待朋友下属亲人十分好,因此在江东等地颇有威望

  • 司马懿具有哪些超前战略意识?除了忍辱负重,最后一项最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司马懿说过的最精辟的话,司马懿一生最经典的三句话,司马懿的谋略和军事才能

    提起司马懿,大家对他的印象肯定不会太好,被描述成一个奸诈、狡猾、老谋深算纂夺曹魏的人,特别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更使他被历代人所黑化。其实,历史上拥帝纂位人大有人在,早在春秋时期齐桓公就利用周天子“九合诸侯”。东汉末年群雄争霸,有袁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有朱温挟持唐昭宗,纂唐立后梁等等比

  • 孙权:一个把运气都用在前半生的“土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孙权是一个怎么样的君王,孙权一生的性格特点,历史上孙权的一生有什么值得称道

    兄长遇刺,年少的孙权得以继承家业在孙权十九岁那天,他的大哥孙策被许贡的门客刺杀后不幸去世。失去了兄长的孙权,却幸运地得以继承父亲、哥哥的职位。更幸运的是在他的哥哥遇刺前,就已经击败了江东的其他势力,孙家成为了江东地区的“土皇帝”。孙权可谓是接过了一副“好牌”,但是在这一“好牌”的背后是孙策死后,那些

  • 三国前期能与曹操比肩的他,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失败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曹操失败的几大事件,分析三国中的曹操,三国中曹操到底有多厉害

    董卓一时多少豪杰,是关键的一句。无论我们站在正统的立场或者是同情蜀汉那些英雄人物的立场,似乎都有不同的方面去解释谁是豪杰,谁不是豪杰。我们从豪杰这个角度来看看三国这样一个大的时代,前后绵延九十年,究竟出了一些什么样的人?三国的纷争是从东汉之后的残局开始的,也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大纷乱的开端。这要从四百

  • 三国降将遍地走,为何唯独于禁投降非议多?原因其实一点也不复杂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于禁投降关羽,三国于禁投降了谁,于禁投降真实原因

    除了上述之人外,三国也有一些人的投降惹来非议比如糜芳,傅士仁,于禁等,特别是于禁,他的投降引起很多非议,后世对他诟病也很多。襄樊之战中,关羽水淹七军,活捉了于禁和庞德,结果于禁投降,庞德宁死不屈被杀。于禁投降后的日子很不好过,关羽没把他当回事关在牢中没理他,在东吴受到了虞翻的几次羞怒,回到魏国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