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在屠杀功臣时如果有人造反,最后能不能成功

朱元璋在屠杀功臣时如果有人造反,最后能不能成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893 更新时间:2024/1/19 1:30:03

朱元璋杀功臣的时候,如果有人造反,会不会成功呢?只要朱元璋一天不死,随便他怎么折腾,都不会有人造反成功。而我之所以如此笃定,是因为朱元璋极强的个人能力,明代军制下皇权对军权的绝对控制,以及当时人们对社会稳定的普遍需求。

一说到朱元璋,很多人想到的就是他杀戮功臣,但实际上朱元璋之所以能白手起家,建立大明王朝,靠的是他极强的个人能力。朱元璋的个人能力有多强?对此,毛主席曾亲自做出过评价,他老人家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在毛主席看来,中华上下五千年,名将辈出,但最会打仗的首推唐太宗李世民,其次便是明太祖朱元璋。这么说可能有很多人不服,历史上百战百胜的名将那么多,哪一个不比李世民、朱元璋强?

这您可就错了。历史上的名将虽然多,但他们指挥的都是一场场战役,或者是战斗,真正从战略层面出发,指挥打赢整个战争的,只有最高指挥者一人,这个人才是最会打仗的那个人。

朱元璋对军事的理解,在层面上就要高于他手下的人,在战术上他也丝毫不落下风,说真的,如果真的有人造反,朱元璋亲自去平叛的话,那就是降维打击。

大家都了解,朱元璋出身极低,从小没受过教育,但这个人却天赋异禀,对军事有着常人所不能及的理解,硬是从一个普通士兵,一步步当上了开国皇帝。

《明史纪事本末》上称赞朱元璋,“运筹万里,料敌如神,明见万里外。”此话虽有自吹自擂之嫌,但也说明朱元璋在军事指挥上有着极高的素养。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举应天(南京)保卫战为例。

应天的地理位置优越,据长江天险,进可出兵四方,退可凭险据守,坐拥江南富饶之地。1356年,朱元璋攻克应天,建立起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

当时的形势非常复杂,朱元璋的东、西、北三面为小明王的正牌红巾军、徐寿辉部、张士诚部,这三支部队都是起义军,挡住了元代大军。东南方是方国珍,此人对元廷时降时叛,主要是割据自保,但另外的陈友定与张明鉴则都是效忠元廷的武装,跟起义军势不两立。

经过几年的打拼,朱元璋在扩大和巩固了根据地后,开始向长江上游渗透。已封汉王的陈友谅对朱元璋很不放心,于是在1360年6月初,陈友谅挟持徐寿辉 “御驾亲征”朱元璋,第一站便大获全胜,攻占了太平。

陈友谅一击得手,异常得意,甚至在采石命人将徐寿辉的脑袋砸碎,自己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汉”。称帝之后,陈友谅继续加紧对朱元璋的进攻。

太平城是朱元璋从江北渡江后,赖以发家的第一座城池,又是应天府西面的门户,重要性可想而知。更要命的是,一旦东面的张士诚与陈友谅联手,应天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局面,形势岌岌可危。

危急时刻,朱元璋马上召集在应天城的所有谋士、武将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会上大家议论纷纷,各自提出建议,主张投降的就不去说他了,主张战斗的主要分为三种意见:一是先收复太平,再跟陈友谅周旋;二是向东攻击张士诚,因为张比较弱,大败张即可避免腹背受敌;三是放弃应天,退守钟山保存实力。

应该说,这三种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朱元璋却全部予以否定,并且提出就是要以应天军的实力,先打陈友谅,只有把陈友谅打败了,张士诚等人才不敢落井下石。这就是战略上的方向对头,是确保胜利的基础。

但在具体怎么打上,朱元璋绝不莽撞。他精心制定了一个诱敌深入的计划,让水军元帅康茂才诈降,诱使陈友谅的水师前来进攻应天,设伏打掉对方倚仗的大船,同时派猛将胡大海作为奇兵从陆路直捣信州,从后方牵制汉军。

结果证明朱元璋是对的,龙湾之战,朱元璋不仅收复了太平,还顺势攻克了陈友谅的军事重镇安庆,从根本上扭转了战略困境。

应天保卫战的胜利,充分展现了朱元璋的远见卓识能力,以及他洞察战争规律,在战争机动灵活的应变能力。这场战役能够胜利,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朱元璋做出的那个决定,否则无论如何打,都是必败的局面。

在建立明代的多年战斗中,朱元璋建立了极高的个人威望,手下的文臣武将对他都十分佩服,就连徐达都多次甘拜下风,在他们眼里,可以说朱元璋就是神一般的存在,是不可战胜的。对他们来说,不是能不能反的问题,而是敢不敢反的问题,即使面对朱元璋的杀戮,他们的内心深处也从来不曾生出一丝造反的想法,摇尾乞怜或许能保住性命,但造反那就是死路一条,而且还要连累整个家族一起陪葬,孰轻孰重?

明代建立后,朱元璋大力强化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皇权对军权的绝对控制,是明代军事指挥系统的最显著特点,可以说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

朱元璋在中央设大都督府作为最高军事机构,节制内外诸军,“凡天下将士兵马大数,荫授迁除与征讨进止机宜皆属之”,后来,大都督府又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领在京和在外各都司卫所。同时,又设立兵部,作为朝廷执政机构的六部之一。

五府只管军籍和军旅之事,而人事、调遣和政令发布之权则移交兵部,遇到战争,由皇帝临时任命总兵官,兵部签发“出兵之令”,调卫所军出征,战争结束后,“官军各回卫所”。这样,“兵部有出兵之令,而无统兵之权,五军有统兵之权,而无出兵之令。”军权完全落入皇帝之手。

明代的大军,分为京军和地方军。京军的主要部分是京营,它由全国卫所大军的精锐部队组成,平时宿卫京师,战时为征战的主力。据《明史·兵志》记载,洪武年间,京营有48卫,“士卒之数二十万七千八百有奇”。这些大军直接归皇帝指挥,各卫将领只能统兵,绝不能乱动。

在这种军制之下,无论是多大的官,手中都没有兵权,无论是前期的徐达,还是后期的蓝玉,虽然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将军,但一旦战争结束,他们的手中并无一兵一卒可以调用,想要造反根本是无稽之谈。

那么,能不能从京师入手呢?历史上很多叛乱,都是变生肘腋之间,通过控制京师卫队,杀入皇宫,挟持皇帝,改朝换代。在朱元璋这里是否行得通呢?

朱元璋在尚未称帝时,便建立了自己的直属警卫团“侍卫上直亲军拱卫司”,称帝后次年又扩编为“亲军都督府”。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又创造了一支新的皇家警卫力量,这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锦衣卫亲军指挥使司”,简称“锦衣卫”。

随后,朱元璋又组建了“旗手卫”、“府前军卫”等十二个禁卫机构,总称“上十二卫”。十二卫的指挥权不属“五军都督府”,而是由皇帝直接掌控。任何人想要对皇帝不利,除非能将锦衣卫正副统领收买过来,但锦衣卫的主要将领,都是由皇帝亲自任命的,他们也只对皇帝一个人效忠,想要收买他们的难度可想而知。而且,只要一旦露出这个意思,恐怕就要做好被锦衣卫告密,然后满门抄斩的思想准备。

所以,在朱元璋精心制定的明代军制下,武将们手里有兵,却不能调动,文臣们能够调兵,手里却没有兵,想要直接进攻皇宫,又有对皇帝忠心耿耿的锦衣卫保护,别说造反成功,就连起事就困难无比,真要造反的话,恐怕还没来得及动手就被抓起来了吧。

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即便真的有那么一个人,不惧怕朱元璋,也冲破重重困难起兵造反了,可是最终他一定不会取得胜利,因为当时人们最需要的是社会的稳定。

北宋灭亡之后,北方便落入了金国之手,南宋灭亡之后,元代一统了天下,两百多年后,好不容易由大明王朝实现了大一统,没有人想回到过去,绝大部分人的需求,是社会的稳定繁荣,而不是战争。

无论是商人、读书人、农民,还是既得利益的贵族集团,他们都希望大明王朝能够安安稳稳的存在下去,“国泰”才能“民安”,只要不是当权者逼得人们活不下去,没有人想会造反。

人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丰衣足食的年代,而朱元璋虽然对功臣们举起了屠刀,对官僚集团管理极为严格,但对老百姓还是很不错的。朱元璋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而已。”因此,朱元璋制定了很多有利于恢复生产的政策,比如鼓励开垦荒地,大力兴修水利,制定鱼鳞图册等等,都有助于国力的提升。

而且,作为赶走蒙古人的英雄,朱元璋在民间的威望也极高,真心的拥戴支持他。就算真的有叛军出现,也绝对不会得到其他人的支持,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被消灭是迟早的事。

事实上,即便到了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天下也几乎没人支持帮助他,要不是朱允炆这个皇帝太拉胯,在战略和战术上都犯了极为严重的错误,朱棣成功的可能性非常低。

综上所述,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如果有人造反,根本不可能成功。没有造反的条件,也没有造反的基础,就算强行造反,也绝不会是朱元璋的对手。那么功臣们在面对朱元璋杀戮的时候,根本没有人选择造反,即便死到临头,他们也只是苦苦哀求,因为他们了解反抗的后果更惨!

标签: 明朝朱元璋

更多文章

  • 忽必烈建国后,有哪些成就与作为,他又有什么趣闻轶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元朝,忽必烈

    孛儿只斤·忽必烈,即元世祖、薛禅汗,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的弟弟,大蒙古国第五任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以孝闻名,他熟悉汉文化,并任用汉人儒士整顿吏治和军政。其兄蒙哥即位为元宪宗,忽必烈受京兆封地,同年率军灭大理国,后随蒙哥伐宋。蒙哥逝后,忽必烈即汗位于开平,并出兵击败

  • 宋高宗赵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赵构真的胆小懦弱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宋朝,南宋,宋高宗

    世人看待赵构,胆小懦弱、昏庸,他真的很差劲吗?赵构是个怎么样的皇帝呢?人们对赵构的印象恐怕都是,胆小懦弱,不仁不义,昏庸无道。原因是他不顾自己父亲兄长的安危,只顾自己享受,时刻想着自己的皇帝位子。但是赵构这个人其实是复杂多变的,我们可以看一下赵构的人生经历。赵构还是康王的时候,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在徽

  • 苏轼为什么总是陷入"文字狱"的泥沼之中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宋朝,北宋,苏轼,苏东坡

    众所周知苏轼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中,苏氏父子占了三席,号称“三苏”。那么这样一个大才子,为什么总是陷入“文字狱”的泥沼之中呢?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父亲带着苏轼和弟弟苏辙一起来到京城,第二年春参加了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本拟取苏轼为第

  •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后为何实行削藩,他是如何实行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朱允炆,建文帝

    明太祖朱元璋本来立长子朱标为皇位继承人,可惜朱标因病早逝,朱元璋于是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作为皇位的继承人,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一即位,就开始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实行“削藩”的政策。建文元年(1399年),朱允炆即位才几个月,便开始考虑

  • 历史上朱元璋生性残暴,为何会马皇后却是关怀备至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朱元璋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男子可以拥有三妻四妾,而作为一国之君,皇帝的权力更大,普天之下,只要他不计后果,所有的女子都可能成为他的。也正是因为如此,皇帝才能够坐拥后宫佳丽三千,人们也才会说出“自古君王多薄情”的言语。倘若说起朱元璋的话,世人都会觉得他是一个薄情之人,尤其是他对开

  • 洪秀全的众多老婆在太平天国失败后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清朝,太平天国,洪秀全

    洪秀全苏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在和清政府的对战中导致了生灵涂炭,将近有一亿多人因此丧失了生命,直到民国初年中国才又恢复到了4亿的人口,洪秀全自称是上帝的儿子,耶稣的弟弟,他通过神化自己收敛到了大部的信众,从而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太平天国起义。洪秀全正牌的后妃一共只有88人,就

  • 乾隆身世之谜:历史上乾隆真正的身世大揭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清朝,乾隆

    乾隆身世之谜:乾隆,大清王朝的第六位皇帝,25岁时登基,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为一代有为之君,然后后世对于乾隆的身世却有着种种的猜测,他的一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故事,而其中人们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的身世。直到今天,关于乾隆的身世和他的出生地一直说法不一。诗

  • 雍正九子夺嫡来的皇位,为何只在位了13年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清朝,雍正

    雍正被称为是最勤政的皇帝,他老父亲在位时,几兄弟争得头破血流最后才有了雍正走向皇帝之位的门票,而他经过厮杀得来的皇位,仅仅坐了13年就去世了。雍正他算是一位好皇帝,在位期间一直勤勤恳恳,这与他的父亲很相似,但是关于他的寿命就没有继承父亲的优良血统了,父亲仅在位时间就61年。他的儿子更是厉害,在位60

  • 鳌拜到底是怎么死的,嘉庆一句话戳破康熙的谎言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朝,鳌拜,嘉庆

    嘉庆皇帝,也即爱新觉罗·颙琰,他在乾隆皇帝17个儿子中排名第15.按理说,乾隆皇帝那么多有才能的儿子,怎么也轮不到嘉庆,只可惜,乾隆在位时间太长了,把自己有才能的儿子们都熬死了,迫于无奈,只能在仅存的儿子中选择年纪稍长、性格内向、性情凝重、为人规矩仁孝的嘉庆作为继承人。一来是不想超过自己祖父康熙成为

  • 宋子文夫妇在1949年没有去台湾,他们晚年的结局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民国,宋子文

    蒋介石能够成为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除了他个人强有力的政治手腕外,还有周围一众颇具能力的幕僚亲信,宋子文就是其中之一。宋子文个人风度翩翩,器宇不凡,又是留美的经济学高材生,深受蒋介石器重,被称为国民政府的“财神”。这样一位民国才子身边自然少不了佳人相伴,与其夫人张乐怡亦成就了一段良缘佳话。然而在蒋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