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的“一波三折”——“淮南三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373 更新时间:2024/1/19 16:52:11

两者之间存在严重的政治倾轧。司马懿先是示敌以弱,然后趁曹爽陪同拜谒高平陵时发动兵变,消灭曹爽,司马氏逐步掌握曹魏的政权。不过在这个过程当中,司马氏还是要面临一些波折和挑战,比如小编下面要说的“淮南三叛”。

什么是“淮南三叛”?

“淮南三叛”就是在淮南地区三次对抗司马氏掌权而发起的兵变,又称为“寿春三叛”。三次兵变的领导者分别为:王凌、毌丘俭、诸葛诞。

司马氏架空魏室的行为,引起魏臣的不满;司马氏打击异己的行为,也刺激到政治投机者的敏感神经。淮南地区是与东吴对抗的前线,部署大量的兵力和粮饷,为“淮南三叛”提供充足条件。但司马氏掌权以后,也抽调边防部队扩充中央军,直接掌握一股数量庞大、实力强劲的军事力量,成功遏制、平定“淮南三叛”。“淮南三叛”从嘉平三年(即公元251年)到甘露三年(即公元258年),历经七年,但真正平叛的时间不足一年,可以这样说,“淮南三叛”并未真正动摇司马氏的统治权威。

“淮南三叛”的过程

淮南一叛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引起曹魏老臣王凌的不满。王凌与其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都掌有淮南地区的兵权。二人认为曹芳年幼,容易受制于司马懿,希望拥立楚王曹彪为帝。在嘉平元年(即公元249年),“高平陵之变”没过多久,令狐愚派部将张式联络曹彪,商议起事的事宜;王凌又派舍人劳精到洛阳联络儿子王广,有里应外合的打算,但没有得到王广的支持。同年十一月,令狐愚再派张式联络,但这次还没等张式回来,令狐愚就病死。

令狐愚在病中时,其治中从事,也是心腹杨康应召到洛阳,向司马懿告发王凌、令狐愚之谋。但具体时间不明。不过很有可能是在令狐愚病死之际。如果是这样的话,司马懿早已经对王凌提高警惕,并有充足的时间制定针对王凌的计划,比如在嘉平元年十二月拜王凌为太尉加以安抚;派儿子司马昭镇守许昌,防备曹彪生事(曹彪在许昌附近的白马,王凌的计划就是拥立曹彪在许昌自立)。

嘉平三年(即公元251年)正月,王凌以东吴为借口,请求调动军队,司马懿此时已经察觉王凌的计划,没有允许。王凌派杨弘联络继任的兖州刺史黄华,希望共同行废立之事。但其实杨弘和黄华都是司马懿一派,二人将王凌的计划告发。先有兖州治中从事杨康,后有兖州刺史黄华,司马懿笃定王凌叛乱,在同年四月亲率大军讨伐王凌。

对付王凌,司马懿又使用当初对付曹爽的伎俩,下书劝降王凌。王凌面对来势汹汹的中军,只能无视曹爽的前车之鉴,向司马懿投降。但司马懿内心当中并没有赦免王凌的想法,王凌自知求生无望,饮药自尽。司马懿来到寿春,处死与此事相关人员,逼死曹彪,“淮南一叛”彻底失败。同年八月,司马懿病逝。

淮南二叛

在正元元年(即公元254年),中书令李丰、外戚张缉、夏侯玄密谋除掉司马师,掌控权柄。事情败露后尽数被诛戮。曹芳参与了这次政变,司马师于是将其废掉,拥立曹髦为帝。这次曹魏上层巨大的政治动荡,也引起了“淮南二叛”。

镇东将军毌丘俭素与夏侯玄、李丰等人交好,内心不自安,在其子毌丘甸的劝说下,于正元二年(即公元255年)与曹爽故人、扬州刺史前将军文钦联合,假称奉太后密诏讨司马师,在寿春正式发动兵变。

为了这次兵变,毌丘俭和文钦做了诸多准备,一是将矫诏送往各州郡,希望联合其他曹魏忠臣反抗司马氏;二是将淮南地区其他将领士吏控制在寿春,消除不安定因素,凝聚力量;三是遣子到东吴为质,希望得到东吴的支持(也有人认为毌丘俭并未与东吴联合)。但按战争过程来看,毌丘俭、文钦的手段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

毌丘俭与文钦留老弱士兵守寿春,二人率领五、六万士兵渡过淮水,攻占寿春西北方向的项城。毌丘俭守备项城,文钦统兵在城外游击,与毌丘俭里外呼应。二人打算以项城为前站,缓缓以图许昌、洛阳。

面对毌丘俭、文钦的兵变,在王肃、傅嘏、钟会的劝说下,司司马师留司马昭镇守洛阳,自己亲率大军东征。除了中央军以外,诸葛诞率领豫州军队,胡遵率领青州、徐州军队,一左一右两翼包抄毌丘俭的后路;王基率领许昌军队,作为前锋抢先占据南顿,逼退毌丘俭还保项城;邓艾率领泰山军进驻乐嘉城。相较于十余万之众的中央军,各州郡的守军,毌丘俭、文钦实在显得有些势单力孤。

另外有一点,曹魏有“质任制”,在外戍守的将士,他们的家眷要在中央的控制之下。毌丘俭、文钦挟裹起事的淮南将士,他们的家眷大都在曹魏北方。这样一来,起事的时间越长,军心越容易涣散,对毌丘俭、文钦越不利。在数路大军的堵截、切割包围,以及军队内部存在巨大隐患的情况下,毌丘俭、文钦迫切地需要一场胜利稳住态势,扭转局面。

起初屯于乐嘉的泰山军只有一万多人。毌丘俭选择乐嘉为突破口,派文钦、文鸯父子夜袭乐嘉。但乐嘉的弱小只是假象,司马师已经偷偷来到乐嘉,与邓艾合兵一处。文钦来到乐嘉,发现乐嘉的军力反而强于己方。文鸯劝文钦趁对方立足未稳,分为两队强攻乐嘉。文鸯率领精锐首先擂鼓进攻,司马师眼珠子都被吓得掉了出来(这并不是夸张说法,司马师患有眼疾,刚刚做完手术),忍痛指挥战斗。文鸯的冲击成功造成敌军的骚动,但文钦认为无法取胜,后期并没有发动进攻呼应文鸯。最后文钦、文鸯引军撤退。

司马师派出一支精锐部队追杀文钦。文鸯带领十几个骑兵断后,在敌军中往复冲杀,暂时挫败敌人的追击。司马师又派出八千骑兵兼大队步兵击溃文钦,文钦只能逃回项城;另一方面,王基得知毌丘俭分兵攻打乐嘉的消息,从南顿发兵进逼项城,毌丘俭得知文钦兵败的消息,不敢再守项城,先撇弃文钦逃往寿春,结果在路上被杀。文钦回到项城,也不敢再守,逃往寿春。但此时寿春已经被诸葛诞攻占,文钦无奈之下投降东吴。

东吴方面孙峻吕据、留赞等趁乱攻打寿春,但已经被诸葛诞捷足先登,毌丘俭、文钦也已经覆败。东吴撤军。至此淮南二叛基本被司马师平定。但因为一目突出,司马师不久后去世。

淮南三叛

因为毌丘俭的兵变,诸葛诞由都督豫州,改为都督扬州,接替了毌丘俭的位置。虽然诸葛诞并没有响应毌丘俭匡扶曹魏的号召,还斩杀来使以明其志,但他并非忠于司马氏。恰恰相反,诸葛诞到任之后开始积蓄力量,打算割据淮南,与司马氏对抗。

诸葛诞在任期间收买游侠,宽赦囚犯,将这些骜悍勇的人收编为死士。在甘露元年(即公元256年)冬,诸葛诞借口抵御东吴的进攻,请求调集十万军队到寿春,又请求依托淮水建筑城坞,这些加强淮南地区军事力量的请求引起司马昭的注意。司马昭派贾充以慰劳的借口到寿春刺探情况。贾充与诸葛诞相见,以禅让一事探查其态度,结果遭到强烈的反驳。

贾充知道诸葛诞不愿彻底依附司马氏,回洛阳后劝司马昭征调诸葛诞到朝中加以控制。在甘露二年(即公元257年)五月,朝中征诸葛诞为司空,钟会认为诸葛诞必然不会从命,劝说司马昭,但事已至此,司马昭并没有收回成命。这件事果然成为逼反诸葛诞的导火索。

诸葛诞攻杀扬州刺史乐綝,聚拢淮南、淮北屯田口的十多万官兵(邓艾曾献《济河论》,指点屯田之策:淮北安排两万屯田兵,淮南三万,还有四万常备轮休。这个政策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军粮,也为诸葛诞的兵变提供充足的兵源),又临时征募四万人,总共十五万左右的大军。诸葛诞并没有像毌丘俭一样北上勤王,而是外连东吴,收缩兵力,囤积粮草,呈固守寿春之势。

为了平复诸葛诞的兵变,司马昭挟持曹髦亲征,调集青州、徐州、荆州、豫州、兖州、关中以及中央的军队,合计二十六万;东吴为了救援诸葛诞,派文钦、唐咨、全端、全怿、王祚等率领三万人到寿春。司马昭派王基围攻寿春,但没有完全围死,文钦等人从缺口进入寿春城。

随后王基等人完成对寿春的合围;另外石苞、州泰、胡质率领一支精兵在外防备东吴的进攻。东吴方面先是朱异率三万军屯安丰,与寿春呈掎角之势,但被州泰挫败;后大将军孙綝派朱异、丁奉、黎斐率领五万人进攻寿春,朱异等人将辎重留在都陆,五万轻兵屯在黎浆,但被石苞、州泰击败;同时泰山太守胡烈率领五千人偷袭都陆,烧毁朱异军的辎重。孙綝又给朱异三万军队,令其死战,朱异抗命不从,被孙綝斩杀。东吴军队自杀大将,士气低落,孙綝以调集军队为由回江东,只有其弟孙恩尚为诸葛诞、文钦的外援,对寿春的威胁大大降低。

东吴撤退,诸葛诞、文钦只有寿春城中一支孤军。当然,这支军队的数量相当庞大,但是他们每日消耗的粮食同样也是个大数字。此时诸葛诞有三种选择:一、固守等待东吴救援;二、决死突围;三、节省军粮补给,“耗”死司马昭的二十六万大军。司马昭针对这三种选择,作出相对完备的措施。司马昭作出军粮不济的假象,又扬言东吴马上就要救援寿春,成功麻痹诸葛诞、文钦的神经,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困死诸葛诞。另一方面,为了应对东吴可能的救援,司马昭并不急于攻城,而是“坚守三面”,如果有东吴军队从陆路支援,则用骑兵袭扰粮道,有点“围点打援”的意思。

在寿春城中,诸葛诞军已经起了内讧。诸葛诞部将蒋班、焦彝认为,孙綝不会再积极救援寿春,建议诸葛诞趁士气可用的时候,立刻从一面发起突围,放弃寿春,保存有生力量。但诸葛诞和文钦都不愿意放弃寿春,坚持等待东吴的救援和曹魏内部生变。蒋班、焦彝苦劝不止,无奈之下投降司马昭;同时运气对司马昭也“锦上添花”一把,全辉、全仪(全怿之兄全绪的儿子),在建业与家族不合,于是带着部曲投奔曹魏。钟会向司马昭献计,让全辉、全仪写信给寿春城中的全怿、全端及兄弟全静,谎称东吴欲以全怿等人救援不利为由夷灭全家,全怿等人信以为真,率领部曲投降司马昭。接二连三的投降,不仅削弱了诸葛诞、文钦的实力,对士气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部将和全家兄弟的投降,让诸葛诞和文钦终于从固守寿春,割据淮南的美梦中惊醒。文钦认为,接连的得利会让司马昭降低防备,此时正是突围的有利时机。但这只不过是穷军陌路的一种幻想。文钦、诸葛诞、唐咨等人向南方发起突围,鏖战五、六天无果,只好退回城中。此时不仅仅是士气的问题,城中的粮食已经匮乏,又有几万人投降。面临断粮的危机,文钦打算将曹魏的军队赶出城,由东吴军队全面负责城防。这个提议有架空诸葛诞之嫌,当然遭到反对,也引起诸葛诞的猜疑。于是诸葛诞趁机杀害文钦,文鸯投降司马昭。

文鸯作为文钦的儿子,在“淮南二叛”中表现得很活跃,也直接造成司马师之死。此时投降,正好可以作为司马昭的宣传工具。就如刘邦雍齿封侯一样,司马昭不仅不问罪,还上表曹髦赐文鸯关内侯(曹髦就在身边,这回倒是方便了),派几百骑兵向城中喊话:“文钦之子犹不见杀,其馀何惧!”司马昭通过这种手段,进一步消磨寿春将士的斗志,分化诸葛诞的力量。

后来司马昭亲自来到寿春城下,城上守兵连箭都懒得射。这样的军队早就没有了战斗力。司马昭当机立断,四面攻城。寿春果然轻易告破,诸葛诞在突围时战死。唐咨、王祚等吴将投降。从甘露二年(即公元257年)五月,到甘露三年(即公元258年)二月,淮南地区第三次兵变彻底被平复。

值得一提的是,诸葛诞战死后,其部曲数百人宁死不降。司马昭每斩一人劝降一次,竟然没有一人投降,口称:“为诸葛公死,不恨。”或许就是当时由游侠和死刑犯组成的死士;吴将于诠脱下铠甲,向司马昭的军队冲击取死。这些人自然无法扭转诸葛诞的败局,但他们用自己的鲜血谱写出三国史上最为慷慨悲壮的一笔。

结语

“淮南三叛”的规模不可谓不大,尤其是第三次,牵扯到魏、蜀、吴三个国家(姜维趁司马昭调拨关中守兵北伐,与司马望、邓艾相据,诸葛诞覆灭后撤兵),三方投入的兵力高达五十万之巨,远超三国时期“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淮南一叛”中王凌准备不足,所托非人,曹爽不得人心,王凌对抗司马氏缺乏力量,其打出的“废曹芳,立曹彪”的旗号更有损其兵变的合理性;事情败露后,王凌没从曹爽的前车之鉴中总结教训,轻信司马懿的承诺,最后自杀而死。种种因素导致“淮南一叛”以极小的代价被平定。

“淮南二叛”中毌丘俭准备更加充足,但相对于司马氏的力量还是有些薄弱;由于“质任制”的原因,毌丘俭在项城踌躇不前,也使军队士气日渐低迷;同时毌丘俭没有成功联合东吴的力量,本身势单力孤的情况下还要分兵出击,其迅速失败也是在所难免的。

“淮南二叛”中诸葛诞本身有十五万大军,能够维持一年的粮草,并且取得东吴的支持。但东吴方面的失败令诸葛诞成为一支孤军,在身陷重围的情况下,诸葛诞和文钦不但不愿意放弃寿春,及时突围,更是被司马昭作出的“粮草不济”的假象迷惑,没有控制粮食的消耗,加速自己的灭亡;同时诸葛诞与文钦本来就有恩怨,在后期两个人又自相残杀,进一步削弱自身的力量。最后诸葛诞赖以自立的寿春城像纸一样被司马昭轻易攻破。

其实“淮南三叛”均没有争取到其他州郡的支持,仅以淮南之地对抗司马氏,胜算非常渺茫。“淮南三叛”不仅没有动摇司马氏的统治,其失败反而让司马氏加强对淮南地区的控制,树立威望,为篡魏的事业添砖加瓦。

王凌、毌丘俭、诸葛诞以魏臣的身份反抗司马氏的统治,被视为节义之臣。但王凌欲行废立之事,在许昌新建朝廷,有野心家之嫌;诸葛诞被逼而反,独守寿春,企图割据自立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三人之中只有毌丘俭算是没有争议的忠臣良士。当然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忠奸真伪,还是靠读者自行判断取舍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

更多文章

  • 俗称卧龙称号的诸葛亮也看错了人,因马谡的自大葬送了战争的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马谡和诸葛亮,马谡和诸葛亮是什么关系,诸葛亮可以不杀马谡吗

    诸葛亮刘备看透了马谡这个人,后来就有了悲惨的挥泪斩马谡的历史典故。那么马谡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小编给各位大概介绍一下。马谡是襄阳宜城的人,他的出身优越,从小就是在富贵人家中长大的,而且他饱读诗书,才学非常深厚,他还有五个和他一起长大的兄弟,每个人都很优秀。马谡从小就被周围人看好,大家都称赞他非

  • 诸葛亮、董允对黄皓多有打击,为何黄皓最后反而独掌朝政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黄皓与诸葛亮的关系,董允死后黄皓怎么样了,黄皓之才和诸葛亮儿子比谁厉害

    (黄皓剧照)公元223年,63岁的刘备在白帝城病逝,17岁的刘禅在丞相诸葛亮等人拥护下,在成都扶柩称帝。黄皓也就是在此时作为近侍跟随刘禅,官职是黄门令。刘禅虽说是一国之主,但他年少缺乏政治才干,因此劳模诸葛亮为了蜀汉的安定和未来,只能独掌军政大权,并对刘禅悉心栽培,指望自己百年之后,他能挑起蜀汉大任

  • 三国最难守住的城,曹操和刘备都在此九死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曹操与刘备汉中大战,刘备与曹操,真实的曹操和刘备

    三国时期由于战乱对生产力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所有的军阀都面对着军粮匮乏的危机,所以一些富庶的地区就成了军阀们争先进攻的四战之地,而三国时期的徐州就是一个没有经过战乱的富庶之地。由于东汉末年到处都在打仗,所以百姓纷纷都携家带口来到徐州这个土地肥沃适合农业生产的平安之地,徐州也因为有大量发展生产力的外来人

  • 刘备如果得到天下,这三位必死,诸葛亮心知肚明不敢说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刘备对诸葛亮怀着怎样的态度,刘备如果统一天下会杀诸葛亮吗,诸葛亮给刘备的规划

    关羽第一位要死的就是关羽。很多人会好奇,关羽是刘备的结义兄弟,怎么可能会死。仔细分析关羽生前的所作所为,在被封为五虎上将的时候,关羽羞于与老将黄忠为伍,并且还不服马超,想要入川与马超比试武艺,刘备好言相劝才稳住关羽。这时候刘备需要关羽镇守荆州,不能发作,如果刘备得了天下,关羽这样的狂傲,必定会引起刘

  • 司马懿临终,给儿子说出一个秘密,诸葛亮在天有知,死不瞑目!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司马懿晚年评价诸葛亮,司马懿死后诸葛亮还能活多久,诸葛亮死后是怎么把司马懿害死的

    诸葛亮想入侵魏国,因惧怕司马懿而未敢出兵,采用马谡的反间计把司马懿弄下野了。之后诸葛亮开始大举进攻魏国,一路上是功无不取,战无不胜,所向无敌,打的魏军溃不成军,节节败退。就在魏国危在旦夕,诸葛亮春风得意时,魏国重新起有了司马懿,司马懿官复原职走马上任,干净利索铲除了企图接应诸葛亮的内奸孟达,然后直接

  • 曹操心中关羽有多猛?只有四人能抗衡他,曹营只有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曹操对关羽的真实评价,曹操和关羽谁的武力高,曹操关羽历史上谁更厉害

    吕布第一位就是三国第一猛将吕布,曹操亲眼见证过吕布的强悍,当年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都没能将其杀死,可见吕布的勇猛。后来吕布与曹操大战,好几次将曹操置于险地,后来曹操抓住了吕布,虽然知道吕布这个人多次背信弃义,但还是有些犹豫要不要杀了他,在曹操心中吕布是能够与关羽抗衡的。张飞第二位就是张飞。当年张飞一声

  • 始皇帝死后,李斯被腰斩,临终前他说了一句话,多年后字字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斯腰斩的原因,李斯何时死的,李斯死前受了哪些刑

    秦统一六国,天下局势大变,李斯顺着这样的时机,做到了位极人臣。实行废分封,立郡县,一度成为了大秦帝国的有功之臣。然而,这样一位人上人,却没有遵循先皇遗诏,辅佐明君扶苏,反而为了一己私利,选择了胡亥。当江山无法收拾之时,他面临的,便是被处死的结局。在临终之前,他曾放言,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于朝也,不

  • 他击败张飞,大战马超五十合,才能平庸,曹操对他说:你比我有钱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曹操评价马超,曹操对张飞马超的评价,马超曹操张飞谁更厉害

    曹洪此战过后,曹操在曹洪的帮助下,四处招兵买马,才得以重整旗鼓,恢复实力。曹洪在曹操草创事业时,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被曹操任命为鹰扬校尉,后升迁为扬武中郎将。196年,曹操命令曹洪率军西迎汉献帝,并迁都许昌。不久曹操被封为司空,为百官之长。而曹洪也被曹操任命为谏议大夫。要说曹操这个人也挺有趣,他

  • 三国蜀汉武将之一,曾打败魏延,为何却输给了悍将牛金?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魏延死后蜀汉会统一吗,三国魏延和蜀汉五虎谁厉害,三国谁能打得过魏延

    马岱是马超的弟弟,兄弟两从小在边境长大,作为边疆诸侯的马腾是他们的父亲,可见这兄弟两从小在富裕的环境下长大,并且经历过沙场的磨砺。因此马超和马岱都成长为得力的武将,跟随着父亲东征西伐,随着马腾被打败,马岱和马超一直和曹操军队对抗,先后跟随过张鲁和刘备。由于兄弟两从青年就参加了战争,所以在战场上累计的

  • 司马懿临终前设下一计,无人破解,千年以后,被老农一锄头破解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东汉末年分三国,在三国争霸时期有很多谋士武将,武士个个侠肝义胆、力拔山河,谋士个个机智聪慧、谋略超群,可以说三国时期涌现出的个个都是英雄豪杰。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可谓是大家心中最为机智最为有谋略的智者,后人对他的才学智慧都是赞不绝口,就是自己心中的偶像和英雄。但在小编看来,三国中最聪明最有计谋的人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