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六国,天下局势大变,李斯顺着这样的时机,做到了位极人臣。实行废分封,立郡县,一度成为了大秦帝国的有功之臣。
然而,这样一位人上人,却没有遵循先皇遗诏,辅佐明君扶苏,反而为了一己私利,选择了胡亥。当江山无法收拾之时,他面临的,便是被处死的结局。在临终之前,他曾放言,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于朝也,不曾想多年之后,字字应验。
半世传奇,半世相鼠
李斯能坐到宰相之位,必然是有一定的手段和能力。在这个位子上,李斯实施的一系列措施,维护了这个统一的国家,是华夏文明中的浓墨一笔。站在宏观角度来看,李斯的确可称之为功臣,再与赵高这样不折不扣的大反派对立,这样的他,还有一种“美”的感觉。
然而,若是仔细推敲一番,就会发现,无论是赵高,还是李斯,他们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罢了。李斯常把自己比喻为老鼠,与其做一只在茅厕中,整日提心吊胆的老鼠,不如去到粮仓中,成为一只饱腹又优哉游哉的老鼠。
一位宰相,把自己比喻为要住粮仓的老鼠,就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人生有什么
样的期待了。不过,这样简单来评价他,有失偏颇。李斯本是楚国人,在他年轻时期,曾担任一名小吏。在那个众生皆不平等的时代,李斯饱受人间冷暖。
不过,他并非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他想要改变命运,想要出人头地。与大部分人不同,他对于未来,不仅有明确的目标,还有比较完整的计划。
李斯辞掉职位,前往兰陵,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他的学习,是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待学成之后,他要走的路,也背离了恩师荀子以往的谆谆教诲。
面对李斯的选择,荀子深感失望,痛斥他远仁义而近狼虎。其实,若是说孰对孰错,很难评说。荀子是楚国一大名家,他不用像李斯一般用力的生存,所以他是无法理解李斯的世界。
凭借着荀子的名气,李斯进入吕不韦门下,后来在吕不韦的推荐之下,他进入宫里做了官。身为谋士,李斯讲起话来头头是道,同样地,也毫无原则,一切皆是为了利益。
李斯极为重视和嬴政的见面机会,每次交流之后,嬴政都颇感喜悦,接连提拔了李斯。然而,好景不长,秦国发生了一件大事。
由于秦国国内充满着其他六国之人,引起一些本地人不满,他们将这些人视为他国奸细。嬴政听闻此事之后,便下了逐客令,李斯身为楚国人,也在其内。
好不容易做到这样的位子,还未实现更大的抱负,难不成就这样回去做个“茅厕老鼠”吗?李斯深感焦虑,不过冷静之后,他便写出一篇《谏逐客书》。
文中李斯引经据典,从大一统的高度上,分析逐客利弊。嬴政看完以后幡然悔悟,不仅废除了逐客令,还将先前六国人士召回,恢复他们在秦国的身份。
经过多年的处心积虑,李斯一步步走向了他人生的巅峰时刻。然而,位极人臣之时,他并没有因此飘飘然,反而更加谨慎小心。
盛极必衰,李斯深深地明白这个道理,为了牢牢的把握住富贵权势,他的子女,皆是与皇亲贵族们联姻,只有这样,他才能心安一些。
然而,当始皇嬴政的去世消息传来之时,让李斯变得更加惶恐不安,因为他所有权力的保障,皆是嬴政给予的。不过嬴政去世了,李斯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按照始皇嬴政的遗诏,秦国当立公子扶苏为新皇,但赵高却想要让胡亥继位。赵高来找李斯,利诱他与自己联手,李斯经过了一番权衡利弊后,便答应了他,二人发动沙丘政变,将胡亥扶上位。
然而,胡亥上台之后,并没有什么野心抱负,还将朝中大小之事交给赵高来处理。李斯身为一国之相,纵然有些抱负,碰到这样的皇帝也无处可施。
但他也深知,自己的所有,已经和整个秦国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于是,他多次劝说秦二世,希望能够大秦帝国能顺利长久下去。然而这位皇帝只觉得他十分碍眼,根本不愿听他的话。眼看着二世越来越疏远自己,李斯又觉得不妙,还写了一篇美文夸了二世一番。
李斯之死
李斯爱权,同样地,赵高也爱权。此时的赵高,野心更为膨胀,他眼前的那位权臣,显然成为了他扩张势力的阻碍,于是,赵高多次在秦二世面前,说李斯的不是。
李斯虽然擅长权谋之术,但是论阴险,他还是比不过赵高,关键的是,他自视甚高,对于赵高这样的宦官,李斯也从未把他当做对手放在心上。
李斯在追求权力的路上,丢失了太多,也迷失了方向,正如那句话所说,有因必有果,他毫无原则的迷恋着权力,最终,也会死在了这权力之下。
当他被赵高等人,冠以谋反之罪时,受尽百般折磨,因难忍受痛苦而认罪。最终,被判腰斩于市,在死亡面前,李斯才幡然领悟。
他悲痛道,如今天下,已有众数不满秦国统治,若是不知悔悟,依然纵容赵高为非作歹,那么秦朝灭亡之日,很快就会到来。
后来,正如他所言,秦二世被赵高杀害,赵高被子婴杀害,而早已摇摇欲坠的秦国,很快就迎来了灭亡之日,那时的秦朝,内部起义四起,不久之后,彻底灭亡。
结语
李斯的一生,半世传奇,半世相鼠,他虽懂一些权谋之术,但过于贪恋权力,毫无原则,又不懂政治,落得这一下场,终是咎由自取。
成于野心,败于贪心,不得不说,秦朝的灭亡,除了皇帝的暴政,他李斯文字狱,焚书坑儒,也有一份责任。有才是好,有才无德便是恶。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