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忠贤当初在朝中只手遮天,魏忠贤为何斗不过崇祯

魏忠贤当初在朝中只手遮天,魏忠贤为何斗不过崇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944 更新时间:2024/2/15 18:00:27

在明朝亡国之君崇祯帝凄风苦雨的执政生涯里,“扳倒魏忠贤”却是一桩十足的高光大事。天年间多年只手遮天,号称“九千岁”的权阉魏忠贤,面对初登基的十七岁少年崇祯帝,竟是分分钟就被废了武功。先是夹起尾巴战战兢兢两个月,然后就被崇祯一撸到底最后在发配凤阳的路上被迫上吊,几乎是被崇祯花样吊打,窝窝囊囊结束一生。

如此“吊打魏忠贤”的给力一幕,在晚明以后的历史里,也常被人大唱赞歌。比如明末清初学者计六奇就大赞崇祯帝“神明独运,无一人之助,而诛元凶,再安社稷,天下翕然而诵圣智焉”。就连崇祯帝本人,也对这事儿相当得意,还拿“扳倒魏忠贤”的业绩,跟上古“大舜诛四凶”相比,仿佛还是青春期的自己,就可比肩大名鼎鼎的舜帝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一个“比肩大舜”的圣君,怎么就守不住大明朝的江山,最后落得煤山上吊呢?到底是大明朝的“摊儿”太烂,还是崇祯帝的“圣智”退化太快?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在明王朝的皇权专制体制下,对于任何一位智力正常的明朝皇帝来说,扳倒一个魏忠贤这样的“九千岁”,都不该是什么难事。

虽然都有“宦官专权”的现象,但明朝和之前的唐朝大不同。唐朝宦官们盘根错节执掌兵权,拿着皇帝当玩偶的“好日子”,放明朝就是痴人说梦:明朝的宦官集团内部,就有“十二监”“八局”“四司”等二十四衙门。再牛的明朝太监,别说在外有多呼风唤雨,想“一统太监业界”都难。至于兵权人事权财政权等核心大权,宦官集团更是与文官武将勋贵等各集团互相牵制,彼此权力都有限。

所以,明朝的太监,哪怕能一路爬到皇帝的身边,凭着皇权狐假虎威,也不过是皇权上的寄生虫。别管在外多么杀伐果决,皇帝瞅着不顺眼了,几乎就是挥挥手解决。以明朝学者王世贞的话说,皇帝想解决个“权阉”,那简直就是“片纸中夜下而晨就缚,左右无不鸟散兽窜,是以能为乱而不能为变也。”

魏忠贤的情况,也正是如此。虽然他都加到了“九千岁”,大明各地“生祠”遍布,还差点被“明代精英”们捧进孔庙“入圣”。但他的真实角色,一直都只是天启帝身边的忠实跟班。所以杨涟弹劾他的大罪时,他会吓得在天启帝面前痛哭流涕表忠心。苏州“五人墓”事件爆发后,被严重打了脸的魏忠贤,第一反应也不是勃然大怒,而是吓得浑身打哆嗦。他的“干儿子们”更跪在地上连声请罪,大呼“有儿在”……

因为魏忠贤知道,他所有的威风,不是因为他多强,而是“平台好”——天启皇帝的宠信。他那些破事,哪怕有一桩热天启皇帝生了气,所有的权势财富,转眼就将如冰山般消融。

所以当天启皇帝英年早逝后,所谓的“大阴谋家”魏忠贤,非但没有任何“搞阴谋”的样子,反而是当场痴痴傻傻,眼睛哭到红肿后,就对着灵牌发愣。因为他明白,自己再牛,哪怕练成葵花宝典,再折腾也只是“寄生虫”,永远变不成路。下一位皇帝别管阿猫阿狗,只要坐上龙椅,捏死他就像捏只虫一样容易——比如崇祯帝朱由检

所以,如果拿“扳倒魏忠贤”这事儿,来形容崇祯帝“治国水平高”,那只能说不太懂明朝。

不过,这事儿虽不能证明崇祯帝的“水平高”,不过细看前因后续,却也能看到不少明朝灭亡的伏笔。

比如其中一桩“小事”:魏忠贤上吊后,其党羽“阉党”被定为了“逆党”。可崇祯帝派去办理此案的吏部尚书王永光,本身就是阉党里的“老铁杆”。这一“眼歪”,差点就让好些“阉党”漏网。再细看崇祯帝执政的十七年,就更可发现这样的“眼歪”,绝不止一桩:崇祯猜忌的卢象升孙传庭刘宗周黄道周等人,各个为大明壮烈殉国。他当宝贝儿宠着的杨嗣昌洪承畴魏藻德陈演们,除了坑还是坑,不是坑国就是反水……

只此细节,就可看到崇祯帝那歪到家的识人水平。

更重要的信息,却也发人深思:法办了魏忠贤的崇祯帝,真的是个厌恶太监的皇帝吗?这事儿,后世好些人都大书特书,说崇祯帝一辈子信任文官,却被文官各种坑。一辈子厌恶太监,结果陪他走到最后的,却是太监王承恩……有些票友说到深情,还常抹一把同情泪。但事实上,这类论调,真“冤枉”了崇祯——扳倒了魏忠贤的崇祯帝,却比明朝任何一位皇帝都重视太监。

扳倒魏忠贤后,在崇祯帝在位的十七年里,他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扩招”太监。明明国库穷得叮当响,但大明朝的太监数量却空前膨胀,明朝亡国前夜,宦官数量已突破十万人,堪称中国古代史之最。

招这么多太监,当然不是为了当摆设。明朝最后几年,太监的权力也扶摇直上。传统的特务组织东厂,都被崇祯帝升级为“总督”,权力比起之前大得多,更可提督京营。大批不懂兵的太监们,也被派到各地当“监军”,执掌地方军政大权。就连魏忠贤时代都无力染指的财政大权,崇祯也甩手交给太监,直接成立“户工总理”,由太监张彝宪掌管。别看崇祯临死前还碎碎念“诸臣误我”。其实他从没信过“诸臣”,就信太监。

那面对崇祯的这份儿信任,太监们又是怎么回报的呢?比如升级为“总督”的东厂,就多了各种敲诈勒索的致富门路。贪官们给够了钱就不抓,就抓些穷官凑数。东厂横行北京的最后几年,北京城卖官的价格,都被东厂“炒”到奇高。买个知府都要3000两。又比如“户工总理”的太监们,说是掌管财权,却只知吃拿卡要。比如那位张彝宪太监,连前线的物资都常随手克扣。太监执掌的京营,平日更是弄地痞流氓凑数,就坑崇祯的军饷……

至于那些外派到地方的监军太监,那更是花样打崇祯的脸。除了勒索地方就是排斥异己。比如战功卓著的名将卢象升,等于就是被太监高起潜活活坑死。仗着崇祯宠信做尽坏事的高起潜,后来也是撒腿降了清,心安理得做起了叛徒。监军大同的太监杜勋,人家不但投降了李自成,还作为李自成的使者,大摇大摆跑来劝崇祯投降。这脸,打的啪啪。

可笑的是,到了李自成兵临北京的最后时刻,崇祯寄托厚望的,依然还是身边那些太监们。他挤出最后二十万两银子分发给太监们,让他们组织兵马决死一击,谁知这些分光了钱的太监,接着就跑了个精光。还有太监在墙壁上写诗“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励精图治一辈子的崇祯,最信的,就是这么些坑货。

临上吊前的崇祯,还被这些坑货刺激了一把:皇宫沦陷前夕,一位叫张殷的太监笑嘻嘻给崇祯说:皇上您别怕,李自成来了您投降就行,包您没事儿!气得崇祯手起剑落,把这太监砍得血肉模糊——可这么作死的角色,还不是崇祯自己挑的?

待到崇祯帝上了吊,打进北京的李自成,把北京城翻了个底朝天。历史又给崇祯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后人常津津乐道说,那些文臣精英们家中抄出了多少钱。《后鉴录》却告诉我们:“进拷索银七千万两,侯家什三,阉人什四,宫眷什二,估商什一”。搂明朝钱搂的最多的,还是那群“阉人”——崇祯最信的太监们。崇祯在位十七年,堪称从头坑到尾。

以这个意义说,崇祯还不如哥哥天启幸福,至少天启溺水而死后,魏忠贤与客氏这对儿“夫妇”,那还是真心给天启哭了两嗓子。崇祯,除了身边一个王承恩,其他啥都没了——连身边太监都管不好的崇祯,就算交给他一个盛世江山,那也是妥妥守不住啊。

标签: 明朝魏忠贤

更多文章

  • 明朝文盲皇帝朱由校,他是如何断送江山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明熹宗

    现代社会上,大家普遍都接受了义务教育,倘若突然出现一个文盲,必然会受到大家的侧目。尽管中国的扫盲工作已经进行了多年,但是在偏远地区仍然有一些人,并没有将送孩子上学的概念,所以导致在某些地方仍然存在没上过学的孩子。在今天的社会上,如果说文盲受到大家的侧目,让大家觉得不可思议的话,那么在中国的古代社会,

  • 明朝经历土木堡之变后却为什么没有亡国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土木之变

    在明朝历史上,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兵败,皇帝被俘的事变。瓦剌即漠西蒙古,也称卫拉特蒙古。根据史料记载,土木堡是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组成部分。在土木堡之变中,

  • 江南第一才女被朱元璋临幸,为何下场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明朝,苏坦妹,朱元璋

    一说到朱元璋这3个字,许多人脑海里浮现的就是那个威风凛凛独掌乾坤的君王。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非常的有作为。但是朱元璋在成为大明皇帝之前一生最悲惨的坎坷。朱元璋的家境非常的贫困。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又去世了。文章在成为皇帝之前。流离失所,当过乞丐,当过和尚。贫困的生活造就了朱元璋吃苦耐劳的性格

  • 朱高炽在位时间不到一年就死了,死因是因为纵欲过度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明代第四任皇帝,虽然其在位时间非常短暂,但其在位期间的施政却扭转了明代前期以武治国的策略,对于明代的统治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正因为如此虽然朱高炽在位一年都不到,但是他和其子朱瞻基的统治时期被评为能与“文景之治”并列的“仁宣之治”。只是很惋惜的是,朱高炽和其子朱瞻基在位时间都非常短

  • 历史上丘处机为什么要远赴西域见成吉思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元朝,丘处机,成吉思汗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成吉思汗是蒙古的大汗,曾亲率蒙古铁骑,攻伐厮杀横扫蒙古草原,所向披靡,满身刻满了杀戮和征服的印记。丘处机是中原道教全真教的掌门人。两个人的职业相差十万八千里,根本就没有交集可言。不过,成吉思汗向来有自己的主张,既然他要召见丘处

  • 宋仁宗的孩子那么多,皇位最后为什么会传给养子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朝,北宋,宋仁宗

    太宗得天下之后,他的子孙自然而然地就布满天下了。但是到了“靖康之变”发生之时,太宗的子孙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皇室宗亲大部分都被俘北上,后来又基本上丧命北国。而有幸存留在南宋疆域之内的宗室数量就很少了真宗只有一个儿子,仁宗、哲宗甚至都没有儿子能够活到成年,所以只能让养子或者弟弟继承皇位。上虞丞娄寅

  • 洪武三十年发生了什么事情,朱元璋为何要下令重新科考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明朝,朱元璋

    在中国古代,国家之中最为盛大的考试当属科举考试了,很多人寒窗苦读多年,就只为了在科举考试之上一展风采,获得进入仕途的机会。中国历史悠久,科举考试发生的次数也不少,而在其中,自然也发生了一些有意思的故事,比如明朝时期,有一场科举考试中榜之人全部都是江南才子。朱元璋听到了这个结果之后,勃然大怒,不仅杀了

  • 朱元璋儿子也多,为何没出现九子夺嫡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明朝,朱元璋,九子夺嫡

    朱元璋在没建立大明王朝之前,就开始确定朱标为继承人,又开始培养目标的治国能力。同时朱标又是朱元璋的长子,古代就有的嫡长子继承制,立长不立贤,但是朱标既是长子,又是能人。朱标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第一个儿子朱标,在众多兄弟当中有很高的名望,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就确定朱标为太子,然而鼠标的很多兄弟在犯了

  • 历史上元仁宗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元朝,元仁宗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大家”、“官家”、“至

  • 胡惟庸才担任了三年丞相,为何被朱元璋下令诛杀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朝,胡惟庸

    胡惟庸并非一个普通的明朝官吏,他是明朝开国功臣,也是历史上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自胡惟庸之后,丞相权力逐渐减弱,再也没有秦汉以来的地位。然而,胡惟庸的下场很凄惨,被朱元璋诛杀,这在历史上也不常见。胡惟庸并非一个普通的明朝官吏,他是明朝开国功臣,也是历史上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自胡惟庸之后,丞相权力逐渐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