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高拱改革:高拱改革失败原因及历史评价

高拱改革:高拱改革失败原因及历史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545 更新时间:2023/12/24 20:49:05

中国历史上是不缺改革的:李悝变法、商鞅变法、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这些变法,无论其最终是否有所成就,以及这些成就是否得到了保留,推动它们的主要人物都是后世评说的常见对象。但有这么一位改革之才,明明推动国家实现了多项改革,却没被人记住。反倒是他的同僚张居正,即便改革并未成功也名动古今。这位有些倒霉的改革家,便是在明隆庆年间担任过内阁首辅的高拱

大明中央的一对冤家

张居正之名,你大抵是不陌生的。作为明代中期最有名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无论是政绩还是私生活都吸引了很多关注。但高拱于你而言或许是十分陌生的。在张居正被传播甚广的诸多大事中,高拱之名好似都并未与“主角”对应。可事实上,这两人不但早就认识,后来还有许多接触,堪称一对“冤家”。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高拱考上进士,进入翰林院。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张居正也成为进士而进入翰林院。且指导张居正的老师还是重臣徐阶。后来高拱进入时为裕王的朱载垕府中教书,张居正则如其师徐阶一样在翰林院继续蛰伏(中途休假三年游山玩水)。直到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在徐阶的推荐下,张居正也成为朱载垕的侍讲侍读。如此,年龄相差十二岁的高拱和张居正在朱载垕的眼皮底下结识,并因志趣相投而成为朋友。

而总的来说,在明世宗去世,朱载垕继位前,高拱在朱载垕心中的分量要比张居正重得多。可在拟写朱载垕的继位诏书时,时为首辅的徐阶叫了自己的门生张居正,而未告知朱载垕的心腹高拱。再加上高拱在新帝继位后即被提拔为内阁首辅,高拱便与徐阶彻底撕破了脸皮。

高拱与徐阶关系的破裂,使得高拱在成为首辅后很快就遭到了胡应嘉、欧阳一敬等朝臣的攻击。随后,“夹”在徐阶和高拱之间的张居正便作为“代理”首辅上位。隆庆二年(1568年)徐阶退休,次年张居正又联手太监李芳,将暂退朝堂的高拱召回。可以说此时,高拱和张居正的关系还不错。但也正是在高拱复出之后,两人因政见不和而越走越远,包括都推动了改革但结局全然不同。

张居正的失败改革与对后世影响

隆庆六年(1572年),因为与得势太监冯保针锋相对,高拱又被逼出朝堂。同年六月,张居正却晋升为内阁首辅,坐上了老友失去的位子。在这个位置上,张居正在财政、官员考核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开了万历新政的辉煌。

当然,我们都知道,张居正那个以“一条鞭法”为典型的一系列改革最终并未收获显著的积极成效。尽管我们还会说张居正的改革并未改变当时的社会基础,没有治本,也说张居正本人奢靡至极,还有用人失误,但我们也应该肯定这一系列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彼时的社会矛盾,还给后世提供了许多经验和参考。所以对于张居正和他的改革,我们许多人的总体评价还是较为正向明了的。

高拱的成功改革与社会评价

回顾高拱的后世声名,我们或许不得不感慨一句“世事弄人”。在受张居正的帮助而回到中央后,高拱在军事和外交领域推动展开了一系列改革,建树颇多。但相比于张居正的“一条鞭法”,高拱的北疆整顿显然没什么名气。

明代中后期,大明王朝一直受到北方蒙古族的侵扰。隆庆四年(1570年)秋,鞑靼内部爆发矛盾,前线反馈应及时出兵以分化鞑靼势力。最终回复前线这一请求的人正是高拱。头脑清晰的他不仅同意了出兵,还强调要吸取以往教训。事后,为避免鞑靼以进贡为借口再侵扰边境,高拱又提出建设“贡市”,从源头上阻断了一定的侵扰。

同时,高拱还推动了边防前线的发展。他曾先后呈上六道关于军事制度改革的文疏,涉及“一尚四侍”领导体制、军事人才储备制度、边官特迁、休假与内迁制度、惩戒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皆得到了明穆宗的首肯,最终在边疆落地。

隆庆五年(1571年)夏,高拱还主导解决了困扰大明王朝许久的赵全,进一步稳固了大明的边防,为张居正的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为“隆万改革”打下了基础。

只是可惜,在改革后,高拱因为党争而以谋逆之名再度被逼出朝堂。之后张居正又带着一系列改革措施“夺走”人们的视线,高拱及其改革成就便逐渐蒙尘。

不过有趣的是,在张居正也退休后,二人偶然相见而冰释前嫌,重归于好。结果高拱又写了一本《病榻遗言》,揭露张居正在位时的种种擅权之举。在高拱去世后,这本遗言被出版,使得万历皇帝提前了对张居正的清算。互相帮扶又互相针对,这或许就是天生的冤家吧。

标签: 明朝高拱

更多文章

  • 宰相制度是什么时候废除的?朱元璋为何要废除宰相职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朝,朱元璋

    众所周知,在我国历史上,丞相是封建王朝的最高官职,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百官之首。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即所谓的"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丞相职位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由秦国秦惠王在公元前334年设置,至公元1380元。那么为什么这个延续了1600余年的官职,到朱元璋时期就没

  • 为什么说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失败的几率高于成功的几率?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朱允炆

    削藩是执政当权的帝王,用来加强中央权力的方式之一。明朝建文帝朱允炆亦是在登基之初,便决定削藩。最终的结果我们也知道,建文帝削藩失败,丢了皇位,丢了性命。那么,他的失败是不是必然的?小编觉得,没有绝对的必然,只能说朱允炆失败的几率要高于成功。建文帝操之过急削藩的行动,在朱允炆登基后几个月便开始动手了,

  • 元朝末期为什么会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造成的因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元朝,农民起义

    元朝末期,各地频繁爆发农民起义,元朝的统治不断受到威胁。最终,以朱元璋为首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推翻了元朝的政权。至此,历史上第一次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大统一王朝覆灭,建立不到百年的元朝帝国轰然倒塌。农民起义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并不少见,通常发生在天灾人祸等动乱时期,由于民众无法忍受在残暴的统治下困苦的生活,集合

  • 李鸿章是救国重臣,为什么会被说成是卖国贼?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清朝,李鸿章

    晚清时期,中兴之臣与卖国之贼这两个天差地别的评价出现在了一个人的身上,李鸿章的一生做了许多大事,有关于他的评价也是正负参半,评价高的将他列为晚清救国的四大重臣之一,评价低的将他说成了卖国之贼,那这位晚清的军政大臣,为什么心甘情愿背上了卖国之贼的骂名呢?多方原因,舰队覆没首先看一下甲午海战的失败,北洋

  • 揭秘:“五四运动”及其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民国,五四运动

    中国人民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正在酝酿着一个新的爱国民主运动的时候,一九一八年十一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以德奥等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了。一九一九年一月,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一次所谓“和平会议”。中国北洋军阀政府由于在大战中参加了协约国方面,所以也以战胜国之一派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

  • 孝庄文皇后有没有嫁给多尔衮,他们之间有哪些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清朝,多尔衮,孝庄太后

    历史上关于孝庄是否嫁给了多尔衮众说纷纭,不过二人一个丈夫驾崩,一个妻子早逝,虽然没有夫妻的名分却也是有了夫妻之实,那么有关这二人,野史中又是怎么说的呢?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孝庄太后

  • 慈禧为什么死后一年才下葬,送葬当天为何会臭气熏天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清朝,慈禧

    在我国古代的时候,是一直处在一个封建社会的统治时期中,而在这一时期中,皇帝作为一国之主,掌握着非常重要的权利,也正是因为当时是处在一个封建社会的统治时期中,所以使得人们的思想相对来说都比较的封建和迷信,尤其是人们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当时,一个女人是必须要遵守着妇道的,而且还不能够有着任何不守妇道的情况

  • 戊戌变法谭嗣同被杀的时候,他的父亲为什么不救他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清朝,谭嗣同,戊戌变法

    在戊戌变法以后,谭嗣同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提拔,任命其为军机章京,可以在军机处这一重要地方办公参与处理公务,但是这场改革触动了朝廷大臣和慈禧的利益,所以慈禧太后发动了政变,最后软禁了光绪皇帝,逮捕了谭嗣同最后处死。而当时谭嗣同的父亲在湖北做官,官至湖北巡抚署理湖广总督,也就是暂时代理下湖广总督,官居正二

  • 索额图的功绩不少,为什么却成了大清的罪人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清朝,索额图

    顺治皇帝临终前,康熙皇帝尚年幼,因此顺治钦点了四位辅政大臣,其中就有索尼,老臣索尼一生鞠躬尽瘁,儿子索额图也在朝为官,但是为何索额图最终却被定为大清的罪人呢?索额图在康熙朝被康熙定为“我朝第一罪人”,但实际上这个“我朝第一罪人”在康熙朝的功绩却一点也不

  • 雍正帝并不起眼,为什么能在九子夺嫡中胜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清朝,雍正,九子夺嫡

    康熙时期九子夺嫡夺得满城风雨,时间长达20年之久,在这场你争我夺的过程中,胤禛也就是雍正从始到终也没能形成自己的势力,自身的才能也没有很突出的地方,因此在朝中的呼声不高,任谁想康熙帝最后都不会选择雍正。可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康熙帝最终还是选择了已经45岁的雍正,一时之间朝野哗然。那雍正帝是凭什么在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