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渊为何没能没能阻止玄武门之变的爆发,真相是什么?

李渊为何没能没能阻止玄武门之变的爆发,真相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621 更新时间:2024/1/25 7:20:25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一说为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琼、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人入朝,并在玄武门埋下伏兵,从而发起了玄武门之变。

最终,在玄武门之变中,秦王李世民除掉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在此基础上,秦王李世民被唐高祖李渊立为皇太子,并在不久之后正式即位,是为唐太宗。对于玄武门之变这场兄弟之间的较量,无疑是李渊不希望看到的结果,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那么,问题来了,玄武门之变爆发时,李渊在哪,为何不阻止李世民呢?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中记载: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惊,问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

玄武门之变爆发时,唐高祖李渊正在宫内的海池上划船。对此,秦王李世民让尉迟恭入宫担任护卫。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握长予,径直来到高祖所在的船上。唐高祖李渊大惊,问道:“今日作乱的人是谁?爱卿到此做什么?”

对此,很多人要问来了,玄武门之变爆发时,李渊为什么在船上,而不是宫殿之中呢?而这,无疑要从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天开始说起了。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中记载:上省之,愕然,报曰:“明当鞫问,汝宜早参。”

六月初三己未日(626年7月1日),玄武门之变爆发的前一天,秦王李世民秘密上奏父皇,告发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后宫有问题。对此,唐高祖李渊即便偏向于太子李建成,还是表示要在明天亲自审问这件事情。所以,到了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需要入宫,并经过玄武门。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玄武门之变的当天,唐高祖李渊理应在宫中等待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入宫,以此明察秋毫。但是,不管是《资治通鉴》,还是《新唐书》,都记载玄武门之变时唐高祖李渊正在海池上划船。更为关键的是,唐高祖李渊身边没有护卫,是秦王李世民让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握长予来护卫李渊。作为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不可能不给自己安排禁军护卫的。

对此,笔者有一个猜测,也即玄武门之变时,唐高祖李渊的护卫被清除掉了,这导致原本在宫殿中的李渊,被挟持到了船上。至于隋唐之际的猛将尉迟恭,更是肩负了挟持李渊的重任。在此基础上,玄武门之变爆发时,李渊自然无法阻止李世民了。换而言之,当时李渊已经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了。

在玄武门之变中,秦王李世民和尉迟敬德等人除掉李建成、李元吉后,随即遭到了东宫和齐王府将士的反击。彼时,把守玄武门的士兵与薛万彻等人奋力交战,持续了很长时间,薛万彻擂鼓呐喊,准备进攻秦王府,将士们大为恐惧。在这个危急时刻,又是尉迟恭站了出来,他拿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这才让东宫和齐王府的人马失去战意,并迅速溃散,薛万彻与骑兵数十人则逃入终南山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猛攻玄武门的时候,秦王李世民并没有出现,孙无忌、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人也没有比较明确的记载。所以,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很可能此时秦王府的力量此时已经一分为二,也即一部分留下抵挡东宫和齐王府的进攻,另一部分则用来挟持唐高祖李渊了。

最后,基于此,因为力量被一分为二,所以秦王府的将士一时间无法抵挡东宫和齐王府的进攻,如果不是尉迟恭的及时出现,恐怕玄武门之变的影响要进一步扩大。进一步来说,在玄武门之变中,仅仅是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不能说是大获全胜,还需要控制住李渊,避免后者干涉,这才意味着李世民可以大获全胜。

在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恭请求唐高祖颁布亲笔敕令,命令各军一律接受秦王的处置,唐高祖听从了他的建议。而这,促使李世民可以掌控唐朝都城长安一带的兵马,避免再出现什么变数了。武德九年(626年)7月5日,玄武门之变才过去几天,唐高祖李渊就册立秦王李世民为皇太子,这进一步说明李渊已经无法掌控唐朝朝廷了,尤其是失去了对唐朝都城长安禁军的掌握,只能主动退让,并于武德九年(626年)9月3日将皇帝之位传给了李世民。

标签: 唐朝李渊

更多文章

  • 李显已经被确立为太子,为何还要与朝臣们发动神龙政变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唐朝,李显

    公元705年,女帝武则天体弱多病,在迎仙宫卧床养病。在其身侧伺候的是武则天晚年颇为宠幸的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当时把控武周政权的中枢的三人同处一处,这就给了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大臣敬晖、桓彦范等人机会。大臣们联合禁军统领李多祚,宣称二张妄图谋反,树立起大义名义发动政变,率领五百余禁军兵甲冲进宫中。就这

  •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为何要给张九龄扫墓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朝,唐玄宗,张九龄

    张九龄少即有才,二十岁即考中进士,在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所以,这个成绩是很罕见的。张九龄初为校书郎,迁左拾遗,又迁员外郎。当时,宰相张说十分看中他,升他为中书舍人。可以说,在仕途上,张说绝对是张九龄的贵人,张九龄对张说自是尊敬,但对张说的一些作法,张九龄是有意见

  • 杨广做了不少贡献,为何历史评价却不高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隋朝,隋炀帝

    虽然隋炀帝的历史评价不高,定性是有名的昏君暴君,所以今天我想来说一说隋炀帝杨广的另一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说起隋炀帝杨广失败的直接原因,可能很多人会马上想到修隋朝大运河、三征高句丽之类昏招导致民怨四起,酿成农民起义,天下大乱云云。不过呢,如果换个角度,先理清隋炀帝登基后的

  • 明武宗朱厚照为什么会在宫内建“豹房”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朝,明武宗

    明朝皇帝是2000多年封建历史上最奇葩的一届,而正德皇帝又是明朝奇葩皇帝的代表。他的一生放飞自我,把一众老朽的大臣们逗得一愣一愣的却又无可奈何,用现代的话说,正德就是一个十足的逗比。奇葩过往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明朝第9位皇帝(不含朱允炆),明孝宗朱佑樘唯一的成年儿子,从小备受溺爱,养成了随心所欲的

  • 魏忠贤死后,崇祯皇帝派人秘密收葬魏忠贤的遗骸是不是真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崇祯,魏忠贤

    人在面临绝境时,往往会重新审视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崇祯皇帝也在这将要国破已亡之时,重新回顾了魏忠贤的价值,才发现,也许此时魏忠贤尚在,明朝不至于走到今天这样的境地。魏忠贤专权主政时,时任皇帝是明熹宗朱由校。这个皇帝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那个木匠皇帝,爱木匠活胜过爱国事,说实话,真让这个木匠皇帝来治理国

  • 元世祖忽必烈是元朝的开国皇帝,他都做了哪些改革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元朝,忽必烈,元世祖

    孛儿只斤·忽必烈,即元世祖、薛禅汗,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的弟弟,大蒙古国第五任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以孝闻名,他熟悉汉文化,并任用汉人儒士整顿吏治和军政。其兄蒙哥即位为元宪宗,忽必烈受京兆封地,同年率军灭大理国,后随蒙哥伐宋。蒙哥逝后,忽必烈即汗位于开平,并出兵击败

  • 明朝中后期的皇帝都有哪些共同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朝,皇帝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此时的他雄心壮志,一心想要做一位开国明君,还给子孙后代留下了许多家法。可是纵观明朝历史,像朱元璋这样有能力的君主太少了,从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大部分帝王纷纷沦为“问题”人士。这些“问题皇帝”大多都有以下特点,快来与我一起看看吧

  • 胡惟庸为何会惨死,他到底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朝,胡惟庸,胡惟庸案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个朝代,可能是由于其开国皇帝朱元璋本来就是一个传奇人物,让整个明朝的历史中也出现了很多人们所不能理解的事件,这些事情在饱受争议的同时也为整个朝代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众所周知,朱元璋是放牛娃出身,在发家之初曾经从事过很多底层人民的事业,这些不同于其他开国皇帝的经历

  • 张居正被万历清算时,有人替他求情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张居正

    张居正是明朝神宗时期的内阁首辅,十年时间里,权倾朝野,还进行了张居正改革,对明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是他对明神宗的影响也很大,导致其对他深恶痛绝。也因此,在张居正死后,明神宗还没有打算放过他,还把他的家给抄了。很多人觉得奇怪,张居正好歹也在官场混了几十年,同僚众多,虽说官场尔虞我诈很常见,但难道就没

  • 陈圆圆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明朝灭亡后她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陈圆圆

    从明代中期开始,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衰败的征兆。首先,受东南倭寇进犯的影响,东南沿海屡次实施海禁政策,不仅严重妨碍东南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还切断了中国对外交流的主要渠道。其次,土地兼并问题是封建社会无法克服的顽疾,发展到最后往往会引起农民起义。明代中后期,农民起义频发,而北方的后金则强势崛起,最终灭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