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日甲午战争慈禧为什么会投降?如果不投降会怎么样

中日甲午战争慈禧为什么会投降?如果不投降会怎么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548 更新时间:2024/1/19 7:00:20

众所周知,清朝末年的时候中国已经沦为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时期的清朝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统一完整的,但是实际上有一部分主权是已经丧失了的,作为摇摇欲坠的大清掌权人,慈禧一女人当家,一生奢华无度,对清朝的统治属于“四处救火”,“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已经积重难返了。

千疮百孔的大清朝,成了列强的半个殖民地,列强们秉承着“你给我钱,我就不打你”的标准,在大清朝的地盘上作威作福。这样的情况,让明治维新以来崛起的亚洲强国日本看在眼里,随着日本资源枯竭,地域受限的缺点暴露出来之后,日本决定“搏一搏,单车变摩托”。日本来了一场豪赌,赌上日本的国运,搏击一次“天朝上国”的清政府,成则前途似锦,败则一蹶不

面对日本的搏命拼杀,清政府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弹丸”之地的小国威胁,他们此时才意识到,这个多年臣服于自己的“倭国”,原来如今也都这么猛了,不过,大清朝也是要面子的,列强不足以敌,这日本还不能打吗?于是清政府这一次决定与入侵的日本军队一决雌雄。

中国有句俗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也是为什么列强们只敢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的原因,尽管日本最近的小日子发展的不错,但是和清朝来比,还是太嫩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日本的国力和当时的大清朝比起来,并不占优势,而且远远的落后于清朝,如果单纯对比国民产值的话,悬殊更大。当时的清政府年国民总收入高达30多亿两白银,这个数字是日本根本无法企及的高度。日本政府每年总收入大约在5000多万两,而清政府每年总收入在7000多万两,这个数字看起来,日本确实很强,只是清政府还有其他收入3亿多两。

这些其他收入去了哪里呢?为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没有用到战争中去呢?这才是中日甲午海战迅速落败的原因。

最初的清朝,财政大权归中央,随着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四处军需变得入不敷出,怎么办呢?财政大权下放,让地方想办法募集兵勇,自己想办法征集钱粮。这一幕似曾相识,没错,正是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之后的一幕。

连年战乱之下的清朝,地方官员各自为政,再收缴税收的时候,地方开始隐匿一些名目不报,积累自己的实力和小金库。这些隐匿下来的财富,正是从清政府全国国民总收入中获得,也就是前提到的“其他”收入。这些收入落到了地方官员的小金库中,清政府根本不知道它们的存在,即便知道也无力征讨。

即便如此,7000万对5000万,清政府与日本的战斗还是占据优势。这个时候却发生了令人意外的情况。北洋水师备战的时候,户部申请的2、3百万两白银,最终只批了150万两,就这一百五十万两还迟迟送不到前线,直到战争打起来还没有全部到位,只有开战时给的18万两白银。这个数字是一个可笑的数字,当年年羹打一个游牧民族也远远不止这个数字的军费。

战争打的是国力,且不说北洋水师与日本的军事配备,单单是这个数字的军费,就让这场战争成为了一个笑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中日甲午海战却反其道行之,战争马上开打了,第二天的饭还没有着落,这样的战争谁愿意去打呢?好在有邓世昌这样的爱国人士,硬生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这也给了日本有力一击,让日本有点慌了神,他们没想到列强任意拿捏的大清朝,居然如此顽强,早知道如此,他们断不敢拼上全国之力发动这场战争。

清政府一看,大事不妙,中日海战远超出预期,这样下去,一旦战败,他们的统治地位就将不保,此时的清政府一看涉及到了自身利益,赶紧筹集资金,使出了浑身解数,最终在整场战争中也仅仅支持了3000万两白银而已。日本则消耗了8000万两之多,而日本的终极预算是惊人的1亿6千万两,原本这个数字对于清朝也没什么,可惜腐败的清政府,走向了末路,最终战败投降。

日本获得了一场出乎意料的惨胜,在得知清政府投降的那一刻,激动万分,在等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时候,日本人长长出了一口气,慈禧也长长出了一口气。日本人的叹息是松了一口气,他们这一次豪赌总算是有惊无险的赢了,获得了巨额赔偿之后,这波侵略战争就不亏了;慈禧叹气也是松了一口气,她看到日本接受了投降,拿一些钱不算什么,只要日本不打入北京毁灭了她的大清统治政权就行,多拿点钱没什么,随后再压榨百姓就有了。

为什么如此理解慈禧的清政府呢?并不是无端的猜忌,在《马关条约》中有2.3亿两赔款,大家都清楚,可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有8000万两白银是需要清政府在半年内付清才行。也就是说,清政府赔款有钱,但是支援战争前线却在如此之久的时间内只拿出了3000万两,让人气愤。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战争界的“马拉松”,这是一场拼耐力的战争,也是一场拼国力的战争。

如果宁死不降,结果也不会太好,日本的预算军费还有很多,而此时的清政府却腐败的拿不出一文钱支持国战。如果继续下去,日本会登陆,慈禧就会和八国联军入紫禁城时一样,选择逃跑,或者会选择迁都,总之她会落荒而逃,置百姓于不顾。

日本登陆,他们的目的就是抢钱,抢很多很多的钱,这一点从八国联军入北京时就能看得出来,日本是抢钱最多的国家,因为日本战争的根本原因就是缺资源,缺钱。抵抗日本的力量基本上就只能靠民间力量,化整为零,说得再直白一些,如果甲午战争继续下去,基本上就是“全面抗日战争”提前到来,而此时的世界局势与“二战”不同,日本想以战养战的策略恐怕不会如“二战”时期一样顺当,毕竟在中国的利益牵扯多国列强,他们自然不会袖手旁观,让日本一家独大,这一点从“三国逼日还辽”就能看出来。

如果在登陆战之后,日本不能抢夺大量的白银和资源运回国内,此时的日本恐怕就无法再继续坚持下去,毕竟此时的日本国内矛盾重重,如果甲午海战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日本最终恐怕会在列强的钳制下,退出中国,从此一蹶不振。

大清软弱无能?不,大清这么多年的统治,加上大清朝开疆扩土,说大清朝软弱无能,说慈禧一无是处就太过“一叶障目”了。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慈禧太后并非一个愚蠢女人,执政40多年就足见其高明之处,她之所以选择投降,并非看不到日本国内情况,也并非看不到最后会战胜日本的事实,只是慈禧太自私,为了一己私利,选择了放弃民族大义。

清政府殊死搏斗战胜日本,会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除掉一个大敌,如此一来,慈禧当为英雄也不为过。只是这样一来,原本高高在上的慈禧将会失去如今的地位,也会在乱局中失去对中国的统治,慈禧不是不明白将战争延续后会发生什么,而是太过清楚延续战争后自己会失去什么。

可能在慈禧太后看来,自己活一天便享受一天,至于未来中华民族如何,她一个死人自然不必去管,这个烂摊子就留给子孙后人吧。

综上,中日甲午海战如果继续下去,日本很可能会在列强的钳制下,在中国陷入战争泥潭不能自拔,最终国内矛盾爆发,从此一蹶不振。而慈禧则会在混乱的局势中失去对中国的统治地位,清政府很有可能会因此提前灭亡。

标签: 清朝慈禧甲午战争

更多文章

  • 清朝签订约二十多个不平等条,唯独这个条约算是硬气了一回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清朝,尼布楚条约

    我国的近代史,是一段充满了心酸和血泪的历史。自乾隆皇帝以后,清朝的综合国力便和西方列强拉开了差距。清朝上下还在做着“天朝上国”美梦的时候,西方人的各种新式武器就已经投入了使用。很快,清朝的国门被欧洲的火炮轰开。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不平等条约。对腐朽落寞的清王朝而言,这是它

  • 康熙和苏麻喇姑的传言是怎么来的,他们之间有没有私情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康熙,苏麻喇姑

    关于康熙到底喜不喜欢苏麻喇姑这件事,小编直接就可以给出答案不喜欢,肯定不喜欢,一定不喜欢。康熙跟苏麻喇姑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嘛,在任何清朝有关的历史文献中,都没有哪个有说明康熙与苏麻喇姑有私情,那这个传言到底怎么来的呢?还是电视剧惹的祸。十几年前有一部叫做《康熙王朝》的电视剧横空出世,就是陈道明老师

  • 清朝为什么没有宦官专权现象?清朝是怎么管理太监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清朝,太监

    历史上的太监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角色,有很多个王朝,最终都是经历过宦官专权,然后加速灭亡的情况的,比如东汉末年的十常侍,唐朝不断涌现出来的太监,还有明朝末期的魏忠贤,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个朝代的覆灭。然而为什么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并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清朝的太监为什么从来都没有专权的呢?封建时期

  • 清朝奇怪的侍寝规则是怎么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清朝,敬事房

    清朝这个朝代是很特殊的一个朝代,因为当政的人不是汉人,而是满人,因为是满人所以很多的规矩也就和我们印象中的皇朝不一样吧,首先是满人自己的祖先就定下了很多严格的规矩,那就是当皇帝的一定要恪尽职守,所以连皇帝的房事都是有规矩不能乱来的,在历朝历代中,皇帝的房事还被管的还是第一次听说,因为皇帝也是人,所以

  • 和珅被赐死后,他的两位小妾却有情有义选择共赴黄泉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清朝,和珅

    虽然现在的人都特别痛恨和珅,但他这个人还是很高明的,完全不是影视剧中所表现出来那副龌蹉不堪的形象。首先他的模样长得特别好,放到现在就是花样美男了;其次就是他的文采特别高,这也是乾隆皇帝特别欣赏他的一个方面。还有一点,自然就是他会办事,经常能够办到皇帝的心坎里。由于受到了皇帝的宠信,他的职级就越升越高

  • 赵高是如何凭借一人之力将秦朝搅和的天翻地覆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朝,赵高

    秦国完成统一后就迅速走向没落和一位关键人物离不开关系,这人就是赵高。赵高原本只是宗室远亲,但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政变成功,最后成为了秦朝实际的掌权人。秦始皇能完成统一的伟业,后代也没能保住这份功绩还是挺唏嘘的,毕竟被赵高一人就给搅得天翻地覆也是说明当时秦朝能人真的不多。最后还是子婴献计终于杀死了赵高。

  • 秦始皇为什么修长城?有人说与卢生有关,其实不然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朝,秦始皇,卢生

    秦始皇为什么修长城?谁知道在那个极不发达的年代,搞这么大工程意味着什么,作为刚刚一统天下的皇帝,再没有谁比秦始皇更明白,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那为什么还要这样做?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叫卢生,原齐国的方士,是秦始皇在巡游天下的时候碰到的。方士在当时是一种神秘的存在,他们身怀异术,对于这个世界有着

  • 秦王政、赵王迁、楚王悍的母亲都私通,赵国女人风气这么开放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战国,赵国

    在大秦赋当中我们注意到这么三个国家秦赵楚,这三个国家可谓是当时战国时期的三剑客。三国当时实力在七国当中都是翘楚,但是这里却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这三国君王的目前无一例外的都是赵国人,并且无一例外地与朝臣通奸。赵姬是秦王政的母亲,出生在邯郸。有人说赵姬是邯郸豪富的女儿,也有人说是吕不韦的舞姬,不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真的是心疼马谡这个人才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三国,蜀汉,诸葛亮,马谡

    胜败乃兵家常事,马谡为何会因一场战败而被斩杀?爱民如子的诸葛亮,怎么会因为一场失败就冒然斩杀蜀国大将?这一仗的失败竟然成为了蜀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男儿有泪不轻弹,诸葛亮这一次的眼泪到底在哭什么?带着这些问题,今天小编带大家回顾一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马谡是谁?他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绝不仅仅是军师与

  • 关羽大意失荆州,到底是性格原因还是其他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三国,蜀汉,关羽

    煮酒论三国前面几回都是襄樊之战的事情,这次我们说说襄樊之战的主角关羽,说起关羽的是吧,大部分可能会涌现出这样一个词语,大意失荆州,关羽因为性格问题导致最后败走麦城,兵败被杀,那我们抛开关羽的性格问题来分析下,关羽为什么会导致最后的大意失荆州了。《孙子兵法》上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