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郑国的地理位置如何,为何春秋时期大半的仗都和它有关

郑国的地理位置如何,为何春秋时期大半的仗都和它有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868 更新时间:2024/2/8 3:47:55

春秋时代,根据《历代战争年表》的统计,大约发生了380次战争。其中,郑国直接受灾的就有80次。翻开整部春秋史,每当诸侯争霸伊始,郑国都会显现着身影。当然,它一般是作为被暴打的对象出现的。那么,是不是因为郑国本身好战呢?非也!一切都源于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作为西周时代建国颇晚的大国,郑国的封地并非一开始就在如今的新郑之地,它的首封地即是如今的陕西华县。

图中很明显,由它的封国位置就可以看出,位于镐京东部,函谷关西部的郑国作为周朝东大门的守卫者,它和看守着周朝西大门的守卫者宝鸡的西虢(小虢前身)一样,都是周朝最信赖的臣属。的确,它的首任国君郑桓公是西周最后一个王周幽王的老爹宣王的兄弟。不过,这位开国之君十分有远见,他见幽王时代的国政混乱,担心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于是便在犬戎攻破镐京之前将国中百姓和财产暂时存放在新郑之地,也就是春秋时代的东虢和郐的地方。

不过后来郑国随着周平王东迁后,郑国就颇不厚道地鸠占鹊巢了。对于郑桓公为何单单迁徙到新郑一问,《国语》中《郑语·史伯为桓公论兴衰》已经将前因后果完全说清,对此不得不佩服史伯的高瞻远瞩,感叹史伯真乃天人。当然,本文的讨论点还是侧重于东迁的郑国地理位置。

在春秋前期,参与争霸的诸侯基本上就是齐、秦、晋、楚四大国之。当然,秦国虽然想参与争霸,无奈却被晋国牢牢封锁在了函谷关以西。崤之战后,更是从此一心一意地和陇西之地的夷狄打交道了!四大国之中,被称为荆蛮的楚国自周朝开国伊始就是个最入不得华夏诸侯眼中的外姓人,但是楚国却是最为雄心勃勃的实力派的扩张者,长达数百年的北上扩张征程让人感觉它和俄罗斯一样百折不挠,更是让身居北方的华夏族感觉到一丝来自南方的寒潮。所以,除了春秋初年的戎狄对华夏族为祸颇深之外,楚国对华夏族的祸患是最严重的。

所以,整个春秋史就是华夏诸侯不断地抵抗楚国北上的历史。当时衡量诸侯国有无充当霸主的资格,首先就有一条暴揍楚国。先崛起的齐桓公,后来者晋文公,晋文公的继任者晋悼公晋景公莫不如此。因此,郑国这位处于十字路口的倒霉蛋就不得已地卷入了其中。虽然郑国和宋国一样都是位于中原的核心地带,但是在一马平川的黄淮海大平原上,相比郑国的位置,宋国就是跑龙套的。一则,郑国靠近周朝王室所在地洛阳;二则郑国把控着通往洛阳的要地虎牢关。此外,郑国还位于黄河中下游和济水河畔,把控着华北平原南下的主要渡口群:延津。(古代黄河自今河南延津县至滑县北流,其间有灵昌津、南津等渡口,总称为延津)

当时楚国扩张主要有两条路,一是自郢都(江陵)出发,沿着汉水北上经襄阳进入南阳盆地。南阳盆地西北为伏牛山,东南为桐柏山,两条山脉夹持着一段丘陵地带的出口可以通往中原之地,这段被称为方城隘口的丘陵位置大约就在如今的方城、叶县。但凡楚国的军队以及商旅北上者走此路居多,历史上称其为“夏路”(楚适诸夏,路出方城,人向北行)。出了方城隘口就到达了郑国地界。自郑国至宋国再至齐鲁腹地秦沂山脉,其间平坦开阔且无山川阻挡,即使有河流也是作为军队的饮水补给线。所以,当此一路楚军到达郑国之地后,一则可以经过郑国之地渡过延津北上,二则可经虎牢关进入洛阳之地窥伺周鼎。

楚国扩张另外一条路就是出方城夏路向东走,渡过汝水、颖水,可以经陈都宛丘(今睢阳),过宋都商丘,再到鲁都曲阜,最后抵达齐国。前文已述,郑宋两国均处于中原地带,但是作为春秋前期主要争霸的对头楚晋来说,郑国是更具有战略价值的。

晋国当时主要的军事和政治中心在山西南部,如果它想进兵中原必须南渡黄河。晋国南渡黄河主要经过三处要地:茅津渡、孟津渡和延津。

茅津渡位于今平陆县,对岸即是东迁后的西虢南虢(黄河南岸)所在地三门峡会兴。虽然晋国渡过了茅津渡,但是还要穿过数百里林深草密的崤山才能到达洛阳,之后穿过虎牢关到达郑国。

孟津渡,今河南孟津县。武王伐纣曾在此地会盟诸侯,然后渡黄河后直攻朝歌。孟津渡是东周都城洛阳的北大门。晋国与王室之间的感情联络、出兵勤王等大多由此地沟通。

延津渡,前文已述。相比茅津渡和孟津渡,晋国尤其钟爱延津渡。因为晋国渡过茅津和孟津后还要经过虎牢关,假如郑国站在了楚国一方,那么晋国就会有被伏击的危险。延津则不然,晋国渡过延津,即会直接抵达中原腹地,或得到郑国的物资补给,或者兵围郑都新郑。

所以对于晋楚两方来说,如此重要的地区假如掌握在自己手中无疑会增添一份保障。楚国握住郑国,可以拿它做缓冲区,不仅可以屏蔽自己的北方的边境还可以阻碍晋国顺利将兵力投递到中原。反之,如果楚国不能控制郑国,一则楚国需要投入大量兵力防守方城夏路,二则也削弱了楚国向东北方向投递的兵力。春秋史上,虽然楚国曾数次兵围宋国,但是前提都是控制了郑国,保障了自己的补给交通线以后。否则,楚军悬师境外,晋军如果突然发兵封闭方城夏口,切断了楚军粮道和归路,楚兵生还者回来就得骂大街!当然,因为郑国靠近王室,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不但春秋的诸侯们喜欢做,后世也是乐此不疲。

最后,郑国经过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三代的发展,春秋早期有小霸之称,军事实力不可小觑。晋楚两国虽然势均力敌,但是如果迫使郑国加盟的话,无疑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且这根稻草的后世君主既没有曹操的韬略也没有朱温的武功,和周王室闹翻了之后就失去了王室的大旗支持,这对本身无险可守的郑国来说确实不是件好事。

标签: 东周春秋郑国

更多文章

  • 嬴政和燕丹从玩伴到仇人,除了立场不同其实还有私仇?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战国,嬴政,太子丹

    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使召公之庙不祀忽诸,罪孰大焉,而论者或谓之贤,岂不过哉!(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战国,不只是指相互攻伐的诸侯国,更是一个时代的代名词。纷争不断、战争迭起的表象下,隐藏着即将发生的社会大变革,新制度取代旧制度的过程,往往布满血腥和暴力,这是因为旧制度下

  • 历史上最短命的皇帝,继位三天就去世的原因竟然是这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东周,战国,秦国,秦孝文王

    在中国的历史上,皇帝都比较短命,也有长命的皇帝,比如清朝时期的康熙和乾隆,但更多的皇帝都是很短命的。因为古代时期的医疗条件不好,有时候连一个很小的病也未必可以治好,不用说皇帝了,古人的平均寿命都高不了哪儿去。但是这个皇帝却只做了三天,皇位还没坐热乎呢,就驾崩了。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人只能被称作为国君

  • 作为被秦始皇所灭的六国之中,为何楚国会最恨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战国,秦国,楚国

    战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篇混乱史,各诸侯国彼此之间征战不休,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的,直到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秦国灭的六国中,哪一个国家对秦国怀有最大的恨意吗,有人说被坑杀40万大军的赵国。其实不是,楚国才是最恨秦国的那个,当时有句名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可见楚国对

  • 秦灭赵之战持续达八年之久,赵国为何会抵抗如此之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战国,秦国,赵国

    战国历史上秦王嬴政继位的时候,经过此前秦国君主的不懈努力,秦国对六国的战争,实际上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可是,六国虽然已经疲惫不堪,但只要假以时日的话,六国复振军威是很有可能的。尤其是当时南方的楚国,明显有复振的局势。这也是为何《战国策》开篇即言道“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一

  • 魏国前期作为战国时期的超级强国,为什么最后却失去霸主地址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东周,战国,魏国,魏惠王

    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也是普遍意义上春秋时代的结束,而战国时代的七大诸侯国之间也是争斗不断,每一个诸侯国都想着一统六国,结束中原地区的分裂局面,进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因此在战国时代各类变法不计其数,各种军事上的斗争也不计其数。就这样一个天下大乱的时间段里,人才就成了各个国家都迫切需求的最大的

  • 吕不韦和赵姬真的有亲密关系吗?为什么要把嫪毐举荐给赵姬?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东周,战国,秦国,吕不韦,赵姬,嫪毐

    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本期的文章,今天小编说的是一代枭雄吕不韦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吕不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商人和政治家。他原本姓姜,据说是姜子牙的后人。他是一位善于经商的人,想靠着自己的聪明的脑子,获得大量的财富,他欲望也很大,他想做一件更大的计划。在战国时期,商人的地位很低。社会上的几个阶层分别是士

  • 为什么秦始皇的兵马俑,没有人戴头盔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秦朝,兵马俑

    在战国的时候有一只军队,战斗力非常强悍,他们的战力也可以轻易的横扫六国,最后还在秦始皇的指导下完成了民族的第一次大统一,这支强悍的军队就是当时的秦军。然而,秦军的兵马俑却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个就是,这些士兵们没有一个人戴头盔,不戴头盔在军队中是非常少见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冲在战争最前线

  • 李斯为何不去辅佐英明的扶苏,而去帮助胡亥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秦朝,李斯

    在秦始皇的众多儿子中,长子扶苏因为素有贤名,也主张与民休息,因而获得了当时天下的认同。但可惜,沙丘政变中,赵高、李斯的合谋,不仅拥立了蠢蛋胡亥,也让原本贤明的扶苏含冤自尽。李斯身为秦王朝的丞相,曾为秦朝的统一提出过不少建议,立下过不少功劳。然而聪明的李斯,为何不愿辅助英明的长公子扶苏,却转而去帮助纨

  • 东方朔娶妻有三个规定,皇帝都说他奇葩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汉朝,西汉,东方朔

    提起东方朔,很多人可能对他不甚了解。许多人对他的印象,都是来源于《大汉天子》中陈道明所扮演的那个角色。在电视剧中,东方朔智谋卓绝,深受汉武帝倚赖。但在真实的历史上,汉武帝却始终把东方朔当作俳优看待,不以重用。虽然在政治上没有太大的建树,但东方朔却凭借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独得汉武帝恩宠。一般大臣畏惧皇帝

  • 曹操为什么到死都不称帝?曹操不称帝的深层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汉朝,东汉,曹操

    在曹操取得北方后,政治地位日益增加,在接献帝都许后,借皇帝之名,自封丞相,行治理国家的权利。平定中原后,接着被封为司空,做了“三公”。有趣的是,之前做三公的人,像王允、杨彪,基本皆死于非命,就好像遇整十年(1900、1920、1940、1960)就任的美国都是被刺杀死的,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