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他还对诸葛亮所培养的下属十分不满,视这些人如大敌。诸葛亮在世刘禅并不能说什么,更不能对这些人做什么!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终于不用再隐忍了!他希望朝堂如今的局势能够出现转变,因此刘禅就把目光放在了诸葛亮的儿子身上。诸葛亮的儿子从小就没待在诸葛亮身边,所以自然也没学到父亲的本事。诸葛亮死后,短短数十载名将名臣相继陨落,有一句话说得好叫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句话并非说廖化能力不足,而是说蜀汉后继无人,到最后身为降将的姜维,扛起了蜀汉大旗。刘禅想利用诸葛瞻来对付姜维,在费祎遇刺之后,整个蜀汉的军队就由姜维掌管,姜维带领军队继续北伐。其他人对姜维的这个做法感到非常不满,而其中最不满的就是诸葛亮的儿子了。刘禅想要除掉姜维,就要从诸葛瞻入手。虽说诸葛瞻没有他父亲那般有才华,但是此人也算得上是精通书法,而且才思敏捷。
诸葛亮曾经对自己的哥哥说过,诸葛瞻虽长得聪明可爱,但怕他太过于早熟,将来成不了大器!诸葛亮死后,诸葛瞻继承了他的爵位,人们对他抱有很大的期待,觉得他一定会像诸葛亮那般有才华,百姓认为诸葛瞻将会是第二个诸葛亮。每当朝廷发布一些好的政策,百姓都会自然而然的认为是诸葛瞻所提倡的!而真正的情况是,诸葛瞻只是拥有父亲的名头罢了,而诸葛瞻自然也知道这一点,因此他的心中多少会有一些怨言。表面上是他接了诸葛亮的班,但实际上他只是空有头衔罢了,真正接诸葛亮的班,完成诸葛亮遗志的是姜维。
时间一晃就到了景耀5年,姜维北伐失败。诸葛瞻趁此机会像刘禅建议收回他的兵权,刘禅采纳了他的这个建议。不仅收回了姜维的兵权,并且同意他回乡种麦。次年,魏国的军队偷袭蜀国,诸葛瞻奉命带兵抵抗,在军队将要到达涪县时,一位尚书建议诸葛瞻赶紧占据险要地势,万万不可以让敌军顺利进入平原。
诸葛瞻听了这个建议之后,十分的犹豫,也正是因为他的犹豫使得他们错过了最佳的时机。之后敌军击败了蜀军的前锋,而诸葛瞻率兵退到了绵竹防守!就在这时,对方的大将写信劝诸葛瞻赶紧投降,诸葛瞻看了之后非常的生气,并且斩了来使!此时诸葛瞻的情绪已经崩溃了,他说了一段话,说自己对内不能够除掉黄皓,对外不能够牵制住姜维,现在带领军队进攻却不能够守卫住国土,这三宗罪让他没有脸面再回去了!之后,诸葛瞻带兵拼死顽抗,最终战死沙场!可见,诸葛瞻是十分后悔没有彻底除掉姜维的,那么他究竟为什么如此恨姜维呢?
姜维支持北伐,他一直遵循着诸葛亮的遗志,并且付出了实际行动,但是诸葛瞻却非要和他反着来,还上奏弹劾他。诸葛瞻认为,继续北伐就是把国家置于不顾,因为国家如今的情况是满足不了战争的消耗的,诸葛瞻认为姜维非常自私。因为这件事情,这二人的成见越来越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诸葛亮重用姜维,且一直对自己的儿子诸葛瞻不太信任!这也使得,诸葛瞻和姜维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诸葛亮和姜维的矛盾,也许不仅仅是政治上的意见对立,或许诸葛瞻还恨自己的父亲更重视一个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