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项羽如果渡过了乌江,真的能东山再起吗?其实答案很明确

项羽如果渡过了乌江,真的能东山再起吗?其实答案很明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35 更新时间:2024/2/17 5:09:27

公元前202年(高祖五年)十月下旬,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迎来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决战时刻,刘邦灌婴英布彭越各率大军从各个方向迫近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项羽的十余万楚军。

不久,各路大军会合于垓下,将十万楚军层层包围。韩信用计令汉军在四面唱起楚歌,使得楚军思乡心切,无心再战,一夜之间逃散无数。项羽自知大势已去,便率领800亲信突围。第二天刘邦发现项羽逃走之后,迅速派夏侯婴率军追击。

项羽一路逃奔,突破层层包围之后来到了乌江边“欲东渡乌江”,然而却因一念之差,谢绝了乌江亭长愿渡他过江的好意,放弃了东山再起的机会,横剑自刎,一代盖世英雄就此殒落。

项羽不肯渡江的举动,给世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但是,假如项羽渡了江,真的可以卷土重来吗?

假如项羽真的渡过了乌江,来到江东的第一件事首先肯定是招兵买马。

但是这招兵买马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刘邦是肯定不会给他任何喘息的机会的,必然会迅速率百万大军渡江追击。

项羽之前那么强悍的精锐部队都被刘邦给消灭了,这些匆匆忙忙拉拢起来的新兵队伍在刘邦的大军面前,无异于螳臂挡车,根本无力扭转战局。

再说了,项羽渡江之后,江东父老就算表面欢迎他,但内心深处,恐怕也不会发自肺腑地支持他而为他卖命了。

毕竟这些多灾多难的老百姓,经过多年战火的摧残,早已经疲惫不堪。此时人心思定,人们渴望尽快结束战争过上安定的生活。而此时刘邦那爱民如子的高大形象早已经深入人心,俨然成了人们心中正义的化身。

项羽此时如果再挑起战争,无异于倒行逆施。他不可能再回到灭秦之战时登高振臂一呼便天下响应的辉煌时代了。由此来说,他可能连召集一支新兵队伍的威信都没有了。

再说了,那位亭长所说的“今独臣有船”这句话,也是颇有深意的。你船是有,但只有一条啊。当时项羽的身边还有26个生死弟兄呢,项羽这样的铁血汉子,怎么可能抛弃这26个兄弟而独自逃命?

假如,当时多几条船,项羽是有可能渡江的,因为在他当初领着800人突围时就是计划渡江返回江东的。但是当他看到只有一条船时,就彻底地放弃了东渡的念想。

还有,这个神秘的乌江亭长的身份也是颇令人生疑。居然“先知先觉”一般,早就在那里等着项羽。这件事,在史书上写得很隐晦,谁也不知道他是谁。

虽然这亭长同意载他渡江,但谁又知道他安的是什么心呢?毕竟汉王有令,谁逮到项羽,就可以封为万户侯。面对如此大的诱惑,确定这亭长不是无利不起早?万一将船划到江心,要想谋害项羽那还不是很容易的事?与其这样狼狈而亡,还不如慷慨赴死,青史留名。

这种可能性不是完全没有,早在项羽逃到乌江之前的途中,因迷路去问一位农民,那农民知道他是项羽之后,故意说错,将他骗进了兵马难以前行的沼泽地。由此可见,在这个乌江地区,项羽已经完全失掉了人心,那么也有充分的理由怀疑这个乌江亭长也可能是这样的人。

话说回来,就算这个神秘的乌江亭亭长真是一个先知先觉的大好人,但是他的职位放在今天来说,大概相当于一个村主任吧,在那样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一个小小的亭长能顶什么事呢?

对于这些不利因素的考量,项羽又怎么不清楚呢?所以他选择了放弃,毅然熄灭了战火,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天下苍生的安宁。

历史的向前发展,自有它内在的必然规律,决不是某人的一念之差就会改变其走向。就算项羽渡过了乌江,恐怕也已无力回天了。

小伙伴们,你们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

参考资料:《史记》、《资治通鉴》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三国时期魏国的十二位名将,你最崇拜的是哪位魏国战神?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三国时期魏国人物大全,三国魏国最厉害的大将,三国历史上魏国名将

    西汉名臣夏侯婴之后。十四岁时,有人侮辱了他的老师,夏侯惇就杀了那个人,因此以性格刚烈有勇气而出名。曹操在陈留起兵,夏侯惇担任裨将,跟随征伐。后曹操征陶谦留惇守濮阳,期间陈宫反迎吕布来袭。曹操从徐州归还,从征吕布时被流矢射中左眼。当时大旱,蝗虫四起,夏侯惇于是截断太寿水修建陂,亲自搬运泥土,鼓励将士种

  • 韩信用兵如神,又曾是项羽侍卫,项羽为何弃之不用?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用兵如神的天才,项羽竟然弃之不用,要知道当初韩信可是项羽的侍卫,他没有可能不知道韩信的才能。如果项羽能起用韩信,那么后来成功的可能就不再是刘邦。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以至于项羽失去了这样一位人才呢?第一,两人性格不同。项羽是那种善恶分明,性格豪放的人,对于他看不惯的事情和人都会毫不保留

  • 韩信率5万精兵灭敌20万,创造军事奇迹!为何至今被很多人怀疑?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韩信打仗没有败过吗,韩信背水一战用了多少兵马,韩信为何打仗这么厉害

    公元前204年,平定了赵国的韩信此刻正准备进攻齐国。但是刘邦这边派出了说客郦食其已经成功说服齐王同意投降刘邦,韩信知道之后就觉得非常尴尬而且很气愤。自己辛辛苦苦打了那么久才拿下赵国50城,现在郦食其只是动了动嘴皮子就拿下齐国70城,于是他愤而发动对齐国作战。齐王杀了郦食其,随后向项羽求助。项羽立即派

  • 韩信死前大喊3个字,无意成了现代人的常用语,喝酒的人都挂嘴边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韩信死之前喊了三个字,韩信临死前大喊一声说了哪三个字,韩信死前三句话

    于是,在萧何的引荐下,韩信做了刘邦的大将军,统帅三军。韩信对刘邦是忠心耿耿,刘邦曾说,无论韩信做什么,都保他不死,这是何等的信任啊!可能是韩信过于理性,凡事从大局出发,即使是刘邦被俘,他也没有出兵。也许有人会说,韩信情商也太低了,自己的上司出了事,怎么能那么冷静,冷静的不正常。换作你是刘邦,如果你的

  • 刘邦、刘备、曹操、宋江武功不高,为何却能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刘邦和宋江,宋江跟刘邦是什么关系,刘备比宋江厉害吗

    刘邦、刘备、曹操、宋江武功不高,为什么能笼络那么多英雄为他们服务?其实一个大成功的人,靠的不是武功有多高。就像很多人编程很厉害,却无法成为马云一样。武功某种意义上就是编程。历史上小说中之所以突出显示那些武功高的人,比如典韦,赵云,李逵,是为了故事好看。这就像我们听黑客红客的故事会热血沸腾一样。不过故

  • 曹操为何不准手下去追捕关羽,一句成语揭示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

  • 三国时期的东吴,一大臣得罪皇帝,因为老婆的话因祸得福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三国东吴大臣,三国东吴皇帝的关系,三国东吴的历史人物总结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凡是得罪帝王的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好下场。但是,事事都有例外,在三国时期的东吴,吴少帝孙亮的哥哥孙休还是一位王爷时,曾在丹阳郡待过一段时间。而作为丹阳郡太守李衡曾多次按法律约束孙休,可是这位王爷后来却成为了皇帝。李衡得知后,吓得就想逃。曾经李衡多次为难孙休的时候,他夫人就劝过他,可是他

  • 刘备夺取益州后,刘璋和他的儿子们结局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刘备是在刘璋死后取益州吗,刘备欺骗刘璋夺取益州,刘备夺取益州后刘璋怎样了

    那时候因为刘彰投降的举动,是让益州所有将军战士和百姓都非常感动,而刘备当然不能将刘璋留在益州,万一将士和百姓都投顺了刘璋,自己岂不是变得被动了起来。所以刘备就想了个办法,他把一个振威将军的职位给了刘璋,不过这个职位虽然是个将军,但并没有什么实权。还把刘璋原本的财产都给了他,派刘章去了荆州南郡公安,意

  • 《史记》中,司马迁抹黑秦始皇的两件事,如今全被推翻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史记中司马迁是怎么评述秦始皇的,司马迁对秦始皇保持什么态度,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始皇的影响

    修史不是寻找绝对真相,既然沾上了一个“修”字,就必然有所取舍,尤其儒家修史,钟爱以道德作为评判标准,不符合他们观点的爱国者都可能是坏人,符合他们观点卖国者却可能是好人。而司马迁又说得很清楚,他是成“一家之言”,以他的三观取舍内容。因此,司马迁查阅资料,访问当事之人,记录民间传闻等,然后根据自己的三观

  • 曹操给荀彧送去一空盒子,荀彧打开后,为何立即服毒自尽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曹操身边的贤才很多,其中一部分都是荀彧为他带来的,荀彧虽然跟随着曹操,但是心里一直是忠于汉室的,他心里只能接受曹操是为了兴复汉室而努力,可是曹操却与他的想法不同,心里一直有着称帝的野心,不过一生没有踏出那一步而已。曹操在称魏王时,布置的和天子即将称帝的待遇一样,野心什么人都能看出,但是荀彧却无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