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中吴、蜀较弱,两国相争势必让曹魏得利。孙权防御蜀汉不成问题,但他担心吴、蜀两败俱伤,他马上就写信给刘备求和。刘备已经迷失了心智没有答应孙权的请求,最终落得夷陵惨败,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他也因此一战成名。
陆逊能够当上东吴大都督号令三军,除了他有过人的才华之外,还因他的身份。陆家是江东大族,自秦始皇称帝到东汉末年这样的士族政治已经根深蒂固,到了隋唐科举制度的兴起才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孙权重用陆逊,一来是看重陆逊的军事才能;二来正是看重了陆逊的家族势力。东吴夷陵大胜之后不久孙权便建国成王了。
先有夷陵御蜀,后有石亭御魏。陆逊将他的才能发挥到了顶峰,东吴名将太史慈曾说过:“大丈夫当带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这一切都被陆逊做到了。
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他赞赏陆逊的功绩,故而在大将军之上设立上大将军封给陆逊,而陆逊的地位更是在三公之上。从此刻开始,陆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赤乌七年(公元244年),东吴原丞相顾雍去世,陆逊再进一步做到了东吴丞相之位。可是,令世人想不到的是权力到达顶峰的陆逊却在一年后突然离世。
事起孙霸、孙和的太子之争,陆逊被卷入其中。孙权与陆逊的侄子陆胤密探立储事泄,孙权为了追查监听事件便将陆胤、杨竺下狱审问。在狱中,杨竺竟然写下手书指认陆逊的罪状。孙权得到手书后勃然大怒,他多次问责陆逊,而陆逊不久后便愤懑而死。
陆逊究竟如何而死不得而知,陆逊之死却和他所在的士族有关,他是死在了士族政治上。皇帝想要稳固统治离不开世家大族的支持。
曹操得荀彧等于是得到了颍川荀氏的支持;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李严等于是拉拢益州士族;孙权重用陆逊也一样,是为了能够得到江东大族的支持。
但这其中就存在一个问题:功高震主,为皇帝所忌,士族分权皇帝,最终会取而代之。这秦末汉初之际的韩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最终落得个兔死狗烹的下场;曹魏的司马家族做大最终取代魏国建立西晋。
孙权共有七子,除了长子孙登和次子孙虑被他看重外,其余五子都不是当皇帝的料。可惜孙登和孙虑英年早逝,孙权在立储的问题上很是烦恼。
他所担心的是自己百年之后,自己的子孙担负不起东吴的大业。主弱臣强之下不用曹魏来攻,内部就会被士族篡夺政权。
到了孙权晚年发生了多次清洗世家大族的政治事件,像是暨艳案的张温是张家族长被贬;隐蕃案的朱据是朱家族长也被贬;吕壹案甚至牵连了当朝丞相顾雍,他也是顾家族长;到了两宫之争所牵连的人就更多了。
太子孙和被废,鲁王孙霸被赐死。表面上是干掉了自己两个儿子,其实变相找了个理由把士族好好的清洗了一遍。
实际上太子也好、鲁王也好都是孙权的儿子,以后谁当皇帝这东吴都是姓孙的。而这些士族的成员大多在朝廷内担任要职,将来是必生祸乱。为了孙家江山永固这些士族成员是万万留不得的。
陆逊为东吴鞠躬尽瘁,但他出身吴郡大族,又履建奇功赢得了威望。起初启用他就是要拉拢士族,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又不得已去处理这些世家大族,这未免有点儿兔死狗烹的意思。
为臣者当懂得隐忍,不要事事强出头,锋芒毕露为君主所忌。重要的不是你有没有不臣之心,而是不能让君主感受到你给他带来了威胁。在这点上人人要学习司马懿。
没有办法,帝王之心本就无情。只是可惜了陆逊晚年遭受了冤枉,而孙家的江山也随着司马家族的崛起、西晋的建立而化作泡影。
求关注o(*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