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和康熙相比,乾隆果真远远不如?作为职业帝王,乾隆才是真嚣张

和康熙相比,乾隆果真远远不如?作为职业帝王,乾隆才是真嚣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714 更新时间:2024/1/19 17:15:17

上述对乾隆皇帝的评价,出自《清史稿·高宗本纪》。作为满清遗老编纂的清朝正史,赵尔巽等人对清朝帝王的记载明显带有主观推崇倾向,但在对乾隆皇帝的评价中,虽然肯定了其“励精图治,开疆拓宇”的积极表现,却也毫不避讳其“耄期倦勤,蔽於权倖”的消极影响。不可否认,《清史稿》对于乾隆皇帝的评价,还是比较中肯、客观的。相较于被《清史稿》评价为“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的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似乎远远不如。

雍正十三年九月,乾隆皇帝发布即位诏书,明确表示“朕自冲龄即蒙皇祖抚育宫中。深恩钟爱。眷睐逾常”;乾隆六十年九月,乾隆皇帝在勤政殿宣布禅位决定,并在谕旨中给出了具体原因:朕践阼之初,即焚香默祷上天。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纪元六十一载之数。

嘉庆四年正月,乾隆太上皇驾崩于养心殿,在其遗诏中,依然有着“朕自冲龄即蒙皇祖钟爱非常”的明确说明。另外,根据《乾隆起居注册》的记载,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曾经无数次倍感骄傲的提及“朕自幼蒙圣祖仁皇帝疼爱,抚育宫中”。在乾隆皇帝眼中,这个自己在12岁才见到,而且仅仅相处了数月的皇祖父,才是自己毕生的追求,才是古往今来最配得上“千古一帝”称号的一代雄主。

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曾效仿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曾效仿康熙皇帝多次发动军事行动;曾效仿康熙皇帝拉拢、制衡朝臣,巩固皇权;甚至依据康熙皇帝的教诲,在后宫生活中,“色而不纵”、“淫而不迷”才落得子孙满堂、长寿而终。

也就是说,除了后世评价,就连乾隆皇帝自己也明确承认较之康熙皇帝远远不如!

那么,和康熙皇帝相比较,乾隆皇帝果真远远不如?作为清朝的盛世君主,乾隆皇帝果真只是一个“败家子”?

其实,乾隆皇帝才是职业帝王的最佳代表,才是远胜于康熙皇帝的一代雄主!

01 就皇权集中而言,乾隆皇帝进行得更彻底

对于清朝这样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政权而言,皇权的稳固程度来源于皇室宗亲、满洲勋贵和蒙古王公乃至朝中势力的支持程度。也就是说,评价一位清朝帝王对皇权集中的实现程度,是有着具体衡量标准的。

对于皇室宗亲的重用与否,《清史稿·诸王列传》中有着这样的说明:

国初开创,栉风沐雨,以百战定天下,繄诸王是庸。康熙间,出讨三藩,胜负互见,而卒底荡平之绩。其后行师西北,仍以诸王典兵。雍正、乾隆谅闇之始,重臣宅揆,亦领以诸王。

也就是说,清廷在重大军事行动中,一般会以“诸王典兵”,用对皇室宗亲的重用,予以拉拢、安抚的同时,让其以实际行动证明对皇权的拥护和支持。但这种情况在乾隆皇帝执政初期得到了根本上的改变,皇室宗亲不再是军事行动中的领头羊,却而代之的外戚势力,是乾隆皇帝刻意培养的朝中重臣。

也就是说,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对于皇室宗亲的拉拢和安抚,明显不再是工作重点,更不再是能够直接影响皇权稳固的所在。

另外,在争取满洲勋贵家族支持和拥护的工作中,康熙皇帝可谓煞费苦心。钮祜禄氏、佟佳氏、那拉氏、赫舍里氏等等实力强大的满洲贵族轮番得到康熙皇帝的信任和重用,甚至排好了一定次序于朝中担任要职。“九子夺嫡”事件爆发后,康熙皇帝几乎完全依靠制衡满洲贵族势力,来制衡皇子势力集团的发展,才能勉强维持皇权的稳固。但直到驾崩,康熙皇帝依然未能自主的选择皇位继承人,他对于皇位传承结果的决定程度,甚至远远不如一个出身满洲勋贵家族的隆科多。

而乾隆皇帝在乾隆元年、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六十年关于皇位传承做出的任何决定,都完全不受任何人影响,全凭自己的喜好。乾隆六十年的禅位决定,更是为后继之君省去了一切可能的继位质疑,让其清朝继位最为合法的帝王。

除此之外,自后金政权便开始实行的“满蒙联姻”,对于皇权稳固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对于“满蒙联姻”的执行情况,也能证明一位帝王对于皇权的掌控程度。我们单就康熙、乾隆两位帝王所出公主的联姻情况,对此予以说明。

康熙皇帝一生抚育公主二十位,收养公主一位;其中活到婚嫁年龄的公主有9位。乾隆皇帝一生抚育十位公主;其中活到婚嫁年龄的公主有5位。

在康熙皇帝的9位公主中,有六位下嫁给了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王公;一位下嫁给了乌梁罕氏蒙古王公;另外两位公主,一位下嫁给了出身汉军八旗的孙承运,一位下嫁给了原属汉军八旗的佟佳·舜安颜。“满蒙联姻”的比例高达66.7%。

在乾隆皇帝的5位公主中,仅有两位公主下嫁给了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王公,“满蒙联姻”的比例仅为40%。更关键的是,这两位蒙古王公,一位被乾隆皇帝自幼抚养宫中;一位被乾隆皇帝视为“犹朕子也”。也就是说,乾隆皇帝将公主下嫁蒙古王公的政治意图已经逐渐淡漠,只是出于自己的喜好。

乾隆皇帝另外三位公主,分别下嫁给了傅恒之子福隆安、乌雅·兆惠之子扎木泰、和珅之子丰绅殷德,都是乾隆皇帝的宠臣之子,都是出自乾隆皇帝对功臣的特殊恩赏。

总体而言,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已经不再需要顾念皇室宗亲、满洲勋贵乃至蒙古王公的脸色、态度,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朝臣所立功勋予以特殊恩赏。较之康熙皇帝的百般维护、千般拉拢,乾隆皇帝才是唯我独尊的职业帝王

02 就边疆稳固而言,乾隆皇帝进行得更硬气

纵观康熙皇帝一生,被后世广为传颂的重大军事行动,主要有四件: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驱逐沙俄、亲征噶尔丹。在这四次军事行动中,除了收复台湾,康熙皇帝在开战之前无一例外地进行了朝议、廷议并请示孝庄太皇太后,得到多数朝臣认可后才进行的被动防御战。就算是收复台湾的军事行动,也是台湾明郑政权发生政变,傅为霖甘当内应、姚圣数次请奏并举荐“海霹雳”施琅以后的结果。

也就是说,对于清朝当时的武装力量而言,入关未满半个世纪,军队的军风、军纪乃至战斗力并未太大改变。就算如此,康熙皇帝想要发动一次维护边疆稳定、扩张版图的军事行动,依然需要广泛征求意见,依然需要争取绝大多数王公贝勒、朝廷重臣的支持。这说明,康熙皇帝对于朝政大权的掌握始终未能真正实现。

在乾隆皇帝执政的六十年中,自乾隆元年到乾隆五十五年,共计发动了13次大规模作战,其中对外战事两次;平乱战事11次。在这13次大型军事行动中,除了清缅之战以清军自卫反击为开端外,其余12次战事几乎全部以清廷主动出击、平乱为开端。更重要的是,在这13次军事行动中,乾隆皇帝将皇权集中以后的优势酣畅淋漓的予以发挥,金口一开,立马发动战事。作为清廷最高决策机构,军机处完全演变成乾隆皇帝的“高级秘书处”,其唯一的职能只是上呈下达,只是执行乾隆皇帝的决定。

就军事行动中的具体表现,我们以康熙朝鼎盛时期的“乌兰布通之战”和乾隆朝与之对应的“平定准噶尔之役”作出具体比较,予以说明。

首先,“乌兰布通之战”,乃系面对噶尔丹两万大军主动进攻的被动防御。首次对决,在敌我双方参战人数为1:1的情况下,清军几乎全军覆没的同时,两个统帅一个毙命,另一个狼狈而逃以及全部辎重被缴获。而乾隆皇帝发动的“平定准噶尔之役”,虽然面对的是经过康熙、雍正两位帝王打击过后的准噶尔贵族割据政权,但达瓦齐麾下兵将众多而且常年征战,战斗力强悍异常,势力依然不容小觑。

乾隆皇帝做出出兵命令后,迅速集结兵力,一路直插达瓦齐老巢,仅用一战便将达瓦齐政权彻底摧垮,打的达瓦齐仅带着七十余人投奔乌什,而后又被乌什擒获送交清军。而后,达瓦齐被押送至北京后,在午门举行献俘仪式。

而经过首战的惨败以后,康熙皇帝调集十万大军,御前亲政并带上了三位亲王——福全、常宁、雅布;一位皇子——皇长子胤褆;一位郡王——鄂札;和四位朝廷重臣:佟国纲、佟国维、明珠、索额图;几乎倾清廷所有的力量,大举进攻乌兰布通。但此战结果,以佟国纲等重臣战死,明珠、索额图得数百人近身护卫才得保全,清军战损率远胜于对方而宣告结束。就算如此,康熙皇帝依然将噶尔丹撤离说成了败逃,依然对外宣布了战事胜利。

康熙皇帝亲自坐镇的战事失败,和乾隆皇帝于京城遥控的大胜而归,除了证明康熙皇帝作战之处的决策性失误外,还证明了乾隆皇帝于战事行动中的硬气表现,远胜于康熙皇帝之计划有余、刚硬不足。

03 就皇位传承而言,乾隆皇帝安排的更仁心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对照,关于皇位传承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乾隆皇帝的表现较之康熙皇帝更符合“仁皇帝”的称号。

首先,应该明确雍正皇帝所创“秘密立储”制度对于消除皇子夺嫡、手足相残的积极影响,但是就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的具体表现来看,这件看似完美的皇位传承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一劳永逸的解决夺嫡难题。

暂且不论雍正皇帝即位之初,接连两次委派皇四子弘历前往景陵祭奠,基本明确了弘历的皇位继承人身份,让“秘密立储”制度基本失去了意义。单就乾隆皇帝两位嫡出皇子接连夭折,皇长子永璜因罪被严斥,乾隆皇帝就只能寄希望于“立贤”择储标准的实际情况来看,“秘密立储”制度并没有消除乾隆皇帝诸位庶出皇子在他面前的积极表现,积极夺嫡行为。

相比较而言,康熙皇帝明立太子而后对其百般维护,刻意树立其储君形象的积极做法,反倒让其余皇子断掉了夺嫡希望。如果不是康熙四十七年的太子被废,恐怕“九子夺嫡”事件出现的概率将会大大降低乃至根本不会发生。

不可否认,面对太子胤礽的“不法祖德,不遵朕训,肆恶虐众,暴戾淫乱”,对其已经包容二十年的康熙皇帝下令将其废黜,乃属情理之中。但从根本上讲,太子胤礽之所以犯下如此罪过,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储君之权对于康熙皇权的巨大冲击和威胁。但这种威胁来自哪里?不就是来自康熙皇帝长达数十年的刻意培养和维护吗?身为太子,权势和声望一步步抬升;身边的朝臣势力逐步增多、增强,不就是康熙皇帝立储并顺利传承皇位的必然结果吗?

更重要的是,康熙皇帝在极力维护太子胤礽储君权威的同时,还对其余皇子大加封赏、委以重任,对储君之权予以有效制衡。就帝王心术而言,康熙皇帝对皇权掌握的功力绝对淳厚,但这必然会给皇子带来错误的夺嫡引导和错误的继位希望。也就是说,惨烈、无情的“九子夺嫡”事件之所以出现,康熙皇帝应该负主要责任。

我们再来看下乾隆皇帝对待诸位皇子的态度和做法:

1、和康熙皇帝一样,明确嫡出皇子的特殊地位,让庶出皇子最起码在嫡出皇子彻底失去继位机会之前,但其觊觎皇位的打算。

2、除去被乾隆皇帝下令出继的皇子外,乾隆皇帝的皇子们几乎没有参与政事的机会,更没有被委以特殊工作的经历。

3、乾隆三十八年,在乾隆皇帝立下秘密立储诏书以后,其几乎用完全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有希望继承皇位的皇子。有训斥、有恩宠,更有时刻不停的敲打。

更重要的是,不管乾隆皇帝出于何种考虑,其能在乾隆六十年做出“立皇十五子嘉亲王颙琰为皇太子,以明年丙辰,建元嘉庆元年”的决定,绝对属于“仁心”表现,符合“仁君”所为。此举,不但杜绝了极有可能在皇权更迭过程中的手足相残,还绝对程度上杜绝了新皇登基以后的手足相残,更绝对程度上为新朝政权稳固、新皇皇权稳固打下了坚实基础。

对于康熙皇帝而言,其创造的“康熙盛世”,使得“后世想望流连,至於今不能已”;其标榜的仁君形象,更是“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但实际上,这个功成名就以后就躺在功劳簿上放任官员贪腐,放任朝政废弛,以致其亲手打造的“康熙盛世”出现了停滞、倒退现象的一代帝王,虽不败家,但却败国;虽然宽仁,但却严重影响了清王朝的发展和进步。相较于康熙皇帝而言,乾隆皇帝更像一位职业帝王,对于皇权的超高掌控程度;在军事行动中的霸气表现;在皇位传承过程中的仁慈之举;都让其虽然背负“败家”之名,却也绝对称得上职业帝王的巅峰代表。

参考文献:《清实录》、《清史稿》、《啸亭杂录》、《东华续录》、《正说清代十二帝》

更多文章

  • 慈禧守寡期间,曾设一秘密房间,满足她一特殊癖好,撞破者杀无赦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慈禧守寡40多年,慈禧守寡39年全靠两件宝贝,慈禧二十六岁守寡

    明武宗时期,就建立了有名的“豹房”,里面有动物、有人,有吃的,有玩的,成为武宗乐不思蜀的地方。汉末董卓有郿坞,内藏美女八百人,金银财宝无数,建筑美不可收。前面说了豹房、郿坞,接下来小编说一说,中国封建王朝史上最后一个垂帘听政的女性慈禧,由她折腾出来的一个具有浓郁女性特色的秘密房间——露房。这个露房,

  • 李莲英在慈禧去世后去了哪里,为何墓葬中只有一颗头颅?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慈禧太后死后李莲英去了哪里,李莲英姐姐讲述慈禧死因,慈禧和李莲英私下关系

    说起清朝有名的太监,一个是安德海,另一个就是李莲英。他是慈禧身边的红人,是老佛爷的好奴才。跟很多太监一样,李莲英出身贫苦,家里穷得叮当响。为了混口饭吃,心一横净了身,就这么去故宫上班报到了。这李莲英也没有什么好名声,不过跟赵高、魏忠贤之流相比,李莲英还没法相提并论。李莲英的确是坏事没少干,但大清江山

  • 同治死后,皇后的父亲为何劝女儿自杀?遇到一个恶婆婆,只能如此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除了同治皇帝的死因成谜,同治皇帝的原配嫡后——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在同治皇帝驾崩仅仅两个多月以后,猝然崩逝于储秀宫,死因同样晦暗不明。对于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的死亡原因,清朝官方也给出了相关说明:嘉顺皇后许同治十一年作配大行皇帝正位中宫。淑慎柔嘉。壸仪足式。侍奉两宫孝敬无违。上年十二月。痛经大行皇帝龙

  • 康熙的皇长子被封禁26年,却成最大赢家,共有10个老婆29个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康熙的三十六位儿子,康熙的皇嗣,康熙皇帝的第7个儿子

    本来如果一直就是这个太子的话大家也没话可说,也没有任何的想法。但是这样的事情一发生就让很多皇子就有想法了,首先就是我们看看这个太子的来源,在清朝是没有立太子的说法的,但是康熙太喜欢这个孩子的母亲了,因为他自己喜欢的妃子难产而死。在最后临死的时候的唯一愿望就是希望她的孩子能继承皇位,当时的康熙立马决定

  • 大阿哥胤褆:被康熙软禁27年,生了20个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入关后,沿袭明朝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太子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但是,清朝依然带有浓厚的满洲习俗,其他皇子也有很大的权力,且太子地位不稳定,皇位继承人随时可能出现变动。康熙年间“九子夺嫡”事件,前后折腾几十年,结果四爷胤禛“躺赢”,是为雍正帝。“九子夺嫡”中,胤褆虽然是长子,但母亲叶赫那拉氏

  • 和珅的穷亲戚来讨工作,和珅是怎么处理的?让亲戚给他晒银子!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和珅话说有钱深山有远亲,无钱闹市无人问,和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和珅的父亲常保老家在辽宁清原县,而那时的清原县是个穷乡僻囊之地,在那里和珅有一群穷亲戚。和珅成为乾隆皇帝眼前的红人,乾隆一旦有什么重要的大工程或者一些措施都会让和珅去做,于是和珅就有了很多中饱私囊的机会,在这中间大捞银子。不过话又说回来

  • 雍正的继位合法性一直是迷,直到最近康熙遗诏出现才昭告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雍正是改了康熙的遗诏吗,雍正继位的历史记载,雍正有遗诏吗

    对雍正的个人评价和雍正王朝的历史作用一直受到民间传说和野史的左右和影响,甚至其继位的合法性都遭到了普遍的质疑。就其继位有很多种传言,最经典的民间说法是雍正将康熙传位遗诏中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了“传位于四子”。其实这是很容易辨别的“真假”,因为康熙的遗照是满汉两种文本同时存在的。现存的“康熙遗诏”有多

  • 据说冬天是慈禧的最爱,但是太监们却非常讨厌,事实真的如此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慈禧最喜欢的心腹太监,慈禧太后身边太监姓徐,慈禧宫廷的日常生活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出身满洲正蓝旗,咸丰年间入宫伴驾,因生下了咸丰帝奕詝唯一的继承人同治帝载淳,而得以母凭子贵,成为清朝的皇太后。咸丰帝驾崩后,慈禧太后与咸丰帝的正室钮祜禄氏两宫同尊,一起垂帘听政,之后又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之变,除掉顾命八大臣,逐渐走上了晚清权力的巅峰。随着恭亲王在甲申易枢后被提出

  • 珍妃被投井,到底该怪谁?光绪,慈禧虽有责任,但并非罪魁祸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慈禧珍妃投井,慈禧逃走为何要把珍妃投井,慈禧将珍妃投井是真的吗

    珍妃井慈禧太后命人将珍妃投井的说法,在《宫女往谈录》中,也有过记载: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进北京,被慈禧投入井里。死时年仅25岁。我们可以说是同时代人,她仅比我大5岁,一切经过差不多都是我亲眼看到的,所以我对她知道得比较清楚。《清史稿》的记载,再加上亲历者的口述,基本可以坐实慈禧太后对珍妃“贞烈殉节

  • 清朝宫女被放出紫禁城后,为什么连流浪汉都看不上?溥仪道出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大多数宫女都没有这个手段和机遇,她们只能苦苦的熬到25岁,这才得以被放出紫禁城。按照道理说,宫女们出紫禁城的时候,还只有25岁,正是青春年华,完全可以选择嫁人。但事实上,婚嫁已无可能,连清朝的流浪汉都看不上她们。为什么呢?溥仪为我们道出了真相。根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之中所写,这些紫禁城中的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