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同治死后,皇后的父亲为何劝女儿自杀?遇到一个恶婆婆,只能如此

同治死后,皇后的父亲为何劝女儿自杀?遇到一个恶婆婆,只能如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440 更新时间:2024/2/6 7:16:06

除了同治皇帝的死因成谜,同治皇帝的原配嫡后——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在同治皇帝驾崩仅仅两个多月以后,猝然崩逝于储秀宫,死因同样晦暗不明。

对于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的死亡原因,清朝官方也给出了相关说明:

嘉顺皇后许同治十一年作配大行皇帝正位中宫。淑慎柔嘉。壸仪足式。侍奉两宫孝敬无违。上年十二月。痛经大行皇帝龙驭上宾。毁伤过甚。遂抱沉疴。遽于本日寅刻崩逝。

也就是说,阿鲁特氏因为同治皇帝驾崩而伤心过度,乃至患病不起,直至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猝然崩逝。

尽管清廷就阿鲁特氏的“殉夫之烈”,专门下发了谕旨予以表彰,但根据慈禧太后和阿鲁特氏之前的种种过往,朝廷上下、坊间传闻依然流传出了阿鲁特氏并非病逝而是被谋害的说法。

《清代野史大观》对阿鲁特氏的死因,有过如此说明:

载淳疾笃时,那拉氏已训责阿鲁特氏倍至。及载淳殂,载湉立,阿鲁特氏以与所草之遗诏不符,剧悲痛。事为那拉氏所知,亟召至,遽批其颊曰:“尔既害吾子,尚思作皇太后耶?”阿鲁特氏跪于地,泣不止。久之始还宫,益痛不欲生,旦夕悲啼,目尽肿。一日,崇绮入视,知其状,奏闻。那拉氏曰:“皇后如此悲痛,即可随大行皇帝去罢。”崇绮出,未移晷,而阿鲁特氏之凶耗矣,年仅二十有二。

也就是说,慈禧太后所选光绪皇帝,并非同治皇帝临终选择的皇位继承人。作为同治遗诏的见证人,阿鲁特氏心中自然悲痛异常。眼见于此,慈禧太后掌掴阿鲁特氏,并将同治皇帝驾崩之因归结到了阿鲁特氏的身上。为求慈禧太后宽恕,阿鲁特氏生父崇绮将其悲痛之状奏闻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便下达了令阿鲁特氏自尽殉夫的命令。

同时,在《清代野记》中,也有着“后以片纸请命于父,父批一“死”字,殉节之志遂决”的记载,进一步证实了阿鲁特氏的直接死因,就是源于其父崇绮的“劝说”。

作为阿鲁特氏的父亲,崇绮狠心劝说自己的女儿自尽,自然是出于保全阿鲁特氏家族的目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慈禧太后到底为何想要逼死阿鲁特氏?

1、“选后风波”让慈禧太后对阿鲁特氏怨恨深矣

同治皇帝在选择中宫皇后的时候,并未顺从生母慈禧太后的意愿,选择慈禧太后中意的富察氏,而是选择了嫡母慈安太后推荐的阿鲁特氏。这让慈禧太后大失面子的同时,认为慈安太后和同治皇帝之间的亲密关系将会直接影响自己对朝政大权的掌握。于是,慈禧太后便将所有的怨恨全部发泄到了阿鲁特氏身上。

更重要的是,同治皇帝和这位“气度端凝,雍容端雅”的皇后之间,“伉俪綦笃,而燕居时,曾无亵容狎语”。阿鲁特氏于后宫的独宠,让慈禧太后刻意培养富察氏的计划落空。非但如此,因为慈禧太后对阿鲁特氏的百般刁难,同治皇帝竟然“终岁独宿乾清宫”,甚至“往往步出内城,作狭邪游”,直至身染花柳重疾,不治身亡。

同治皇帝驾崩后,慈禧太后对阿鲁特氏的怨恨集中爆发,遂逼杀阿鲁特氏。

2、同治皇帝遗诏的直接影响

除了“选后”、“独宠”等影响外,《清代野记》还记载了阿鲁特氏被慈禧太后怨恨之深的另一个原因:

后美而端重,见人不甚有笑容,穆宗亦雅重之,每欲亲近,后见上则微笑以迎,慈禧即加以狐媚惑主之罪。左右有劝后昵慈禧者,否则恐有不利。后曰:“敬则可,昵则不可。我乃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门迎入者,非轻易能动摇也。”有谗者言于慈禧,更切齿痛恨,由是有死之之心矣。

众所周知,作为晚清政权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生平最大的遗憾就是未曾被从“大清门迎入”,也就是未曾位列中宫,成为后宫之主。阿鲁特氏一句“我乃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门迎入者”,无疑触及了慈禧太后的忍耐底线,对其杀心遂定。

另外,同治皇帝驾崩之时,已经年满19岁,也已经亲政将近两年,拥有绝对理智的判断力就皇位传承发出遗诏,选择一位有利于晚清政权的皇位继承人。诸多野史传闻也证实,同治皇帝临终确实发出过“以贝勒载澍入承大统,且口授遗诏,令鸿藻于榻侧书之,凡千余言”的命令,而且“时阿鲁特氏方问疾在侧”。

也就是说,慈禧太后之所以选择光绪皇帝,而是为了继续稳固朝政大权,继续帝晚清政权的绝对统治。为了消除负面影响,掩盖同治皇帝曾立传位遗诏的事实,才将阿鲁特氏杀人灭口,永绝后患。

参考献:《清代野史大观》、《清代野记》、《清实录·德宗实录》、《清史稿·列传一·后妃》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康熙的皇长子被封禁26年,却成最大赢家,共有10个老婆29个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康熙的三十六位儿子,康熙的皇嗣,康熙皇帝的第7个儿子

    本来如果一直就是这个太子的话大家也没话可说,也没有任何的想法。但是这样的事情一发生就让很多皇子就有想法了,首先就是我们看看这个太子的来源,在清朝是没有立太子的说法的,但是康熙太喜欢这个孩子的母亲了,因为他自己喜欢的妃子难产而死。在最后临死的时候的唯一愿望就是希望她的孩子能继承皇位,当时的康熙立马决定

  • 大阿哥胤褆:被康熙软禁27年,生了20个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入关后,沿袭明朝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太子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但是,清朝依然带有浓厚的满洲习俗,其他皇子也有很大的权力,且太子地位不稳定,皇位继承人随时可能出现变动。康熙年间“九子夺嫡”事件,前后折腾几十年,结果四爷胤禛“躺赢”,是为雍正帝。“九子夺嫡”中,胤褆虽然是长子,但母亲叶赫那拉氏

  • 和珅的穷亲戚来讨工作,和珅是怎么处理的?让亲戚给他晒银子!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和珅话说有钱深山有远亲,无钱闹市无人问,和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和珅的父亲常保老家在辽宁清原县,而那时的清原县是个穷乡僻囊之地,在那里和珅有一群穷亲戚。和珅成为乾隆皇帝眼前的红人,乾隆一旦有什么重要的大工程或者一些措施都会让和珅去做,于是和珅就有了很多中饱私囊的机会,在这中间大捞银子。不过话又说回来

  • 雍正的继位合法性一直是迷,直到最近康熙遗诏出现才昭告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雍正是改了康熙的遗诏吗,雍正继位的历史记载,雍正有遗诏吗

    对雍正的个人评价和雍正王朝的历史作用一直受到民间传说和野史的左右和影响,甚至其继位的合法性都遭到了普遍的质疑。就其继位有很多种传言,最经典的民间说法是雍正将康熙传位遗诏中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了“传位于四子”。其实这是很容易辨别的“真假”,因为康熙的遗照是满汉两种文本同时存在的。现存的“康熙遗诏”有多

  • 据说冬天是慈禧的最爱,但是太监们却非常讨厌,事实真的如此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慈禧最喜欢的心腹太监,慈禧太后身边太监姓徐,慈禧宫廷的日常生活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出身满洲正蓝旗,咸丰年间入宫伴驾,因生下了咸丰帝奕詝唯一的继承人同治帝载淳,而得以母凭子贵,成为清朝的皇太后。咸丰帝驾崩后,慈禧太后与咸丰帝的正室钮祜禄氏两宫同尊,一起垂帘听政,之后又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之变,除掉顾命八大臣,逐渐走上了晚清权力的巅峰。随着恭亲王在甲申易枢后被提出

  • 珍妃被投井,到底该怪谁?光绪,慈禧虽有责任,但并非罪魁祸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慈禧珍妃投井,慈禧逃走为何要把珍妃投井,慈禧将珍妃投井是真的吗

    珍妃井慈禧太后命人将珍妃投井的说法,在《宫女往谈录》中,也有过记载: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进北京,被慈禧投入井里。死时年仅25岁。我们可以说是同时代人,她仅比我大5岁,一切经过差不多都是我亲眼看到的,所以我对她知道得比较清楚。《清史稿》的记载,再加上亲历者的口述,基本可以坐实慈禧太后对珍妃“贞烈殉节

  • 清朝宫女被放出紫禁城后,为什么连流浪汉都看不上?溥仪道出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大多数宫女都没有这个手段和机遇,她们只能苦苦的熬到25岁,这才得以被放出紫禁城。按照道理说,宫女们出紫禁城的时候,还只有25岁,正是青春年华,完全可以选择嫁人。但事实上,婚嫁已无可能,连清朝的流浪汉都看不上她们。为什么呢?溥仪为我们道出了真相。根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之中所写,这些紫禁城中的宫女

  • 21位后妃,11位曾被降级处分,道光帝为何如此寡情?道光也很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虽然执政水平不怎么样,但在填充后宫,纳取后妃,为皇室血脉开枝散叶、繁衍发展这个问题上,道光皇帝还是颇为尽忠职守、认真贯彻执行的。道光皇帝一生共有四位皇后、一位皇贵妃、三位贵妃、三位妃、四位嫔、四位贵人、一位答应、一位官女子,共计21位后妃。可根据清朝官方文献的记载,在这21位后妃中,竟然有多达11位

  • 大太监李莲英:一个让慈禧欲罢不能的男人,究竟有什么过硬本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慈禧为何独宠李莲英53年,慈禧死后李莲英怎样了,李莲英与慈禧约会视频

    和其他太监相比较的话,李莲英净身年纪确实较晚,入宫的时候已经13岁了。但是他的性格确很幽默,比较擅长讲笑话。幽默的人搁在现在也是极受人喜欢的。在慈禧太后无聊的时候,李莲英总会被拉出来给讲笑话,他说话极其有技巧,就连当时那些民间讽刺官场的笑话也被他说的十分的婉转幽默,真的让人听了开心。其实最开始的时候

  • 清朝12位铁帽子王对应12位帝王,很巧合?更巧合的,还在后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清朝十二铁帽子王,清朝最有名的三位帝王是哪三位,清朝最厉害的帽子王

    借此机会,乾隆皇帝将清初诸王的封号逐一恢复,并特旨恩赐“世袭罔替”之权。自此,礼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郑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这八位被《清史稿》评价为“国初开创,栉风沐雨,以百战定天下,繄诸王是庸”的“铁帽子王”体系才算正式形成。雍正八年,和硕怡亲王胤祥薨逝,为表彰胤祥为大清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