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此机会,乾隆皇帝将清初诸王的封号逐一恢复,并特旨恩赐“世袭罔替”之权。自此,礼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郑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这八位被《清史稿》评价为“国初开创,栉风沐雨,以百战定天下,繄诸王是庸”的“铁帽子王”体系才算正式形成。
雍正八年,和硕怡亲王胤祥薨逝,为表彰胤祥为大清王朝、为雍正皇权做出的巨大贡献,雍正皇帝专门下达谕旨:吾弟之子弘晓,著袭封怡亲王,世世相承,永远弗替。凡朕加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得任意稍减。胤祥,也因此成为了清朝“守成”阶段第一个“恩封铁帽子王”。
清咸丰十一年,协助两宫皇太后成功发动“辛酉政变”的恭亲王奕訢,“授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命王爵世袭,食亲王双俸”;清光绪元年,慈禧太后将近支皇室宗亲爱新觉罗·载湉扶上帝位以后,赐其父醇亲王奕譞“王爵世袭”;清光绪二十四年,在“戊戌政变”中鼎力支持慈禧太后的庆亲王奕劻,被恩赐“王爵世袭罔替”。自此,清朝的12位“铁帽子王”全部出现。
不管是历史巧合还是故意使然,清朝一共传承12位帝王,正好对应了12位“世袭罔替”的王爵。但是,如果细分下来,12位帝王和12位“铁帽之王”竟还有着更为巧合的一一对应。
清代王爷形象
庆亲王奕劻
庆亲王奕劻的“铁帽子”虽然来自于慈禧太后的恩赐,但其是12位“铁帽子王”中唯一一位亲眼见证清朝灭亡的王爷,而且被溥仪视为“断送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的罪魁祸首。而且,以奕劻的败家之举和溥仪这个亡国之君,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
晚清时期的同治、光绪两位皇帝,手中并无实际统治权,朝政大权完全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恭亲王奕訢和醇亲王奕譞这两兄弟,都是慈禧太后的铁杆支持者,但也始终活在她的操纵之下。就好像同治、光绪两位帝王一样,虽有帝王之名却无皇权之实。
细分下来,曾经手握清朝内政外交大权数年的恭亲王奕訢更像也曾亲政过的同治皇帝;而始终唯唯诺诺、既无权又无能的醇亲王奕譞更贴近他的儿子——光绪皇帝。
怡亲王胤祥
从皇四子胤禛接过康熙皇权,成功升级为雍正皇帝的那一刻起,皇十三子胤祥即被牢牢绑在了雍正皇权这条大船上,再无没能下来。雍正皇帝用13年1000万字的朱批,用一天只留给自己4个小时的睡眠时间,用一年只给自己放3天假的工作狂状态,将进入停滞甚至倒退状态的“康熙盛世”,再次推上前进轨道并为“乾隆鼎盛”的到来,打下了坚持基础。
正如清史大家杨启樵所言:“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的整饬,满清恐怕早已衰亡”,雍正皇帝对于大清王朝的历史功绩,得益于其“在位十三载,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更得益于怡亲王胤祥这位“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的鼎力相助。雍正皇帝的匆匆驾崩,或许还有着勤政以外的丹药之害,但怡亲王胤祥的薨逝却是“赞襄于密勿之地者,八年有如一日”的必然结果。怡亲王胤祥对应雍正皇帝,再合适不过。
克勤郡王、顺承郡王
克勤郡王岳托,礼亲王代善嫡长子;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礼亲王代善之孙。从辈分上将,这对叔侄王爷是12位“铁帽子王”中的仅有的两位郡王,较之其余10位亲王稍差,正好应对清朝国力急速下降的中后期帝王——道光皇帝和咸丰皇帝这对“有心重振纲纪,却回天乏术”的父子。
更巧合的是,岳托是嫡长子,而道光皇帝也是嫡长子;岳托是代善前妻之子,而道光皇帝在身为皇子时,也一直带着嘉庆皇帝前妻之子的身份。
勒克德浑,在经历了清初政治斗争的屡次打击后,才被多尔衮恢复皇室身份并被晋封郡王爵位;而咸丰皇帝在被秘密立为皇储之前,也曾经被自己的六弟奕訢数次击败,后经老师杜受田指点,“藏拙示孝”方成正果。
庄亲王硕塞、肃亲王豪格
这对年龄相差20岁的亲兄弟,更像是一对父子。在“栉风沐雨,以百战定天下”的清初时期,豪格作为皇太子的嫡长子,从天命年间便开始跟随父辈征战;及至崇德年间,他已经成长为可以和多尔衮、多铎等父辈王爷平起平坐。他的年少征战、履立战功像极了自己的父亲皇太极。这位被后世评价为“其殊勋茂绩,诚可为开国之大人物”的猛将,或许才是皇太极早就属意的皇位继承人。
硕塞自顺治年间开始崛起,这位27岁便英年早逝的一代悍将,败李自成、败福王朱由菘、败猛将姜瓖;凭借赫赫战功,年仅18岁便获封亲王爵位。清末大家评价硕塞为“秀润天成,无尘世气”,这位绝无悍将像,却屡立战功的“美男子”,是不是像极了不愿做皇帝却“入主中华,奄有万方,统一天下”的顺治皇帝。
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
多尔衮,清朝唯一一位被死后追封为皇帝的“铁帽子王”,于清朝历史上的存在感绝对不亚于任何一位正经帝王。这位曾被顺治皇帝评价为“辅朕登极,佐理朕躬,历思功德,高于周公”的清初摄政王,“总成其事,揽权行政”,为清朝入关、平定中原并稳固统治根基而做出的巨大贡献,绝对无人能及。多尔衮不是皇帝,但如果没有多尔衮,“则清之一统,未可必也”;多尔衮并非开国摄政,但他在入关之初的“忠心辅幼、摄政专断”,和开国之君无异。
而被《清史稿》评价为“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的康熙皇帝,不就是在清初诸王纷纷薨逝以后,强势稳固清朝之统治根基、绝对奠定清朝之辽阔疆域的多尔衮吗!
多铎,虽然被乾隆皇帝评价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但其一直活在哥哥皇太极和多尔衮的庇佑之下。如果没有皇太极继位以后,需要拉拢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三兄弟,以对抗“三大贝勒”的强大势力;如果没有多尔衮摄政以后,需要重用这位可以完全信任的悍将;多铎的历史地位不会这么高,他的军功也不会如此多。
在皇太极和多尔衮庇佑下逐渐成长的多铎,是不是像极了被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两代帝王悉心培养,并为其留下绝佳统治环境的乾隆皇帝。“康乾盛世”,是在乾隆年间达到了鼎盛状态,但如果没有康熙皇帝的基础、雍正皇帝的努力,这份“鼎盛”的水分,可想而知。
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
一句话,康熙皇帝对礼亲王代善“忠冠当时,功昭后世”的积极评价,用在后金政权的创立者——努尔哈赤身上,是不是再合适不过。
郑亲王济尔哈朗,唯一一位来自源自皇室宗亲的“铁帽子王”,仅就其较低的存在感和较远的血统,是不是就如同清代唯一一位汉族血统皇后魏佳氏所出的嘉庆皇帝。另外,济尔哈朗虽然功绩颇多,但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对多尔衮权势的平衡和最后清算;而嘉庆皇帝能让后世记住的“大作为”,也只有一件,那就是对权臣和珅的清算。就此来看,这位特殊的“铁帽子王”最应该对应“血统不正”的嘉庆皇帝。
不管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12位“铁帽子王”能够如此明确的对应12位清朝帝王,也正应了《清史稿》那句评价:“奠定中原,征服华夏,其所以能成大业者,皆仰赖诸王僇力行间,栉风沐雨,勤劳佐命”。一姓天下,生死同命,本该如此。
参考文献:《清史稿·诸王列传》、《明清史料》、《清代通史》、《爱新觉罗宗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