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当时的明朝是很穷的,连年不断的战争和天灾人祸,都需要朝廷的支出,花费非常庞大。这些对于崇祯皇帝来说都不算什么,更可怕的是他的权力受到很大的阻碍,他亲政以后,这个问题就非常严重了,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可以忍受至高无上的皇权受到别人的制衡,在当时,这个别人指的就是魏忠贤,以魏忠贤为代表的官宦专权。从明朝刚开始的时候,朱元璋剥夺了丞相的权力以后,渐渐处理政务力不从心,开始用身边的官宦处理一些事务。日积月累,官宦权力越来越大,开始干预朝廷的事务,也就是官宦专权。
崇祯皇帝的时候,明朝的国力也渐渐不如从前,在慢慢的凋敝,那个时候处理掉一个官宦是非常容易的,毕竟官宦是皇帝身边的人,官宦的一切荣辱都来自于皇帝,皇帝要你五更死,你绝活不过天明,要是没有皇帝,官宦什么也不是。
那么要不要管官宦横行这些现象呢?其实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那时候魏忠贤已经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他坐上了九千岁的宝座,权势非常大,已经大到权势熏天了,因此,朝廷上上下下都要看魏忠贤脸色办事,稍不留神,你就脑袋搬家了。所以对当时刚刚执政的崇祯皇帝来说,他要清除这些恶势力,是非常困难的,有很多方面的阻力。
但是作为皇帝,怎么可能任由官宦专权发展下去呢?崇祯皇帝登基以后,第一件大事就是灭掉魏忠贤,来树立自己的权威。毕竟新官上任三把火,既然财政大权上暂时施展不开手脚,那么处理一个官宦还是可以的,并且当时各方面都有明里暗里施压给崇祯皇帝,崇祯皇帝只能硬着头皮往上上。朝廷里魏忠贤有一大批拥护者,但是老百姓都恨魏忠贤啊,恨得咬牙切齿,如果崇祯皇帝自己解决了魏忠贤,那么自己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形象会很高大,为自己赢来贤政的名声,一举两得。
还有一个原因使得崇祯皇帝不得不除魏忠贤,前面说了魏忠贤在朝廷上有一批拥护者,这让魏忠贤在政治上有了话语权,这就大大的阻碍了崇祯皇帝,崇祯皇帝的权力受到制约,潜在的危害性非常大。崇祯皇帝行使权力受到阻碍,他还能饶得了魏忠贤,崇祯皇帝那可是要向元太祖朱元璋看齐的人,当断则断,要为自己树立威信,树立皇帝的形象。
崇祯皇帝是个聪明的,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刚开始就是忍,可以说手段非常厉害了,一般人还真忍不了,在忍魏忠贤的过程中,崇祯皇帝开始慢慢的清理魏忠贤身边的拥护者,拉拢魏忠贤的身边人。魏忠贤也是个傻的,聪明了一辈子,临了开始糊涂,他以为崇祯皇帝没有对付自己,自己就是安全的,所以开始放松警惕,崇祯皇帝就是要这样的效果啊,渐渐的奉圣夫人被赶出宫里,然后魏忠贤身边最信任的文官也被罢了职,紧接着魏忠贤的左膀右臂都被清理干净,而后,魏忠贤被打发去守皇陵,可能是魏忠贤已经看到了自己最后的结局,在去守陵的路上,自己上吊自杀了,这大起大落,魏忠贤大概是难以接受吧。
魏忠贤及其拥护者被清理完以后,崇祯皇帝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为以后的皇权之路铺垫了不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