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等 入关前投降的武将 代表人物:洪承畴、三顺王、祖大寿等
在满清入关之前,已经与明朝战斗了几十年,在这期间有不少人投降了清朝,有在关外与清兵作战,最终被俘、被围后投降的,例如洪承畴、祖大寿等,也有一些主动投靠清朝的,比如说被称为“三顺王”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这一类人被称做“辽人”,辽人在入关之后都深受重用,是满清夺取天下的股肱之臣。
比如洪承畴在对南明作战过程中,任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经略,总理对南明作战事宜,可以说南明永历政权就是在他的指挥下走向灭亡的;而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则是清军南下的主力,掌握十数万大军,湖南、广东、广西都是他们打下来的。
第二等 入关后、南下江南前投降的武将 代表人物:吴三桂
清兵入关之后,又有一大批武将投降了清朝,这其中就有著名的汉奸吴三桂,他在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引清兵入关,联合清兵击败了李自成,让清朝有了与李自成、南明争夺天下的资本。
除了吴三桂以为,还有山西、山东、河南等地的明朝将领,如姜襄,他们日后也是清廷打江山或者守土安境的主要将官,不过他们的待遇比第一等要稍差一些,这些人中只有吴三桂一人封王,其他人基本都是担任一地的军事主官而已。
第三等 下江南时投降的武将 代表人物:江北三镇、李成栋、金声恒等
清兵入关后先向西击溃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之后立即转头南下消灭南明的弘光政权,腐败不堪的弘光政权根本不是对手,各地镇守的武将们望风而降,此时这些武将并不是没有战斗力,都是坐拥数万兵力的一镇总兵,但是他们已经丧失了战斗的勇气,清廷很看不起这些人,但是因为要依靠他们的部队,他们是南下部队的重要补充,不过论功行赏的时候,他们总是受到一些不公正待遇。
著名的例子就是李成栋,他千辛万苦从江北打到嘉定,再到福建、广东(当然一路坏事没少干),可以说广东一个省都是他打下来的,他向朝廷报捷,以为朝廷会封他做两广总督,结果朝廷却封了辽人佟养甲为总督,李成栋连广东巡抚都没捞到,只做了个广东提督,由此可见,在江南投降的降将虽然有能力,但是不受待见。最终,此事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李成栋一怒之下携广东一省反清归明,掀起了一次抗清高潮,清廷差点翻了船。同样的情况还有江西的金声恒等人,同样也是不受待见,最终导致他们反清归明。
第四等 最后投降的降将
等到清兵控制了大部分的国土之后,坚持抗战到最后的武将们,投降清廷之后就没有什么好下场了, “飞鸟尽,良弓藏”,南明已经是日薄西山,这些武将已无用武之地,他们的投降对于清廷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很多武将投降之后都被杀害,也是情理之中。
清朝入关之后,虽然没有对普通百姓进行等级划分,但是他们却对投降的武将们进行了划分,这样的划分是清廷高层对于当时形势判断之后进行的正确决策,为清廷取得江山奠定了基础,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第三阶段投降的武将中有不少有能力之人,他们投降后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让清朝的统一大势有了曲折,不过还好多尔衮等人处理得当,没有酿成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