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他本是魏国人,最初的志向是要侍奉自己的母国,帮助自己的母国成为一个强国。奈何魏王并不是一个惜才之人,并且心高气傲,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将国家治理的好,不需要这些谋士。当时在魏廷之上有一个将军,对公孙衍很是欣赏,于是决定先让他在帐下效力。可是公孙衍的志向可不是干这个,他想要的是指点江山,助一个君王成就一番事业,整日窝在这一方小小的军营中显然不是他想要的。
[var1]
几番辗转,他来到了秦国,秦惠文王是一个重贤之人。他初来秦国便得到了秦王的召见,听他言语不凡,颇有将相之才,秦王还慷慨的许了他一个秦国最大的官职——大良造。公孙衍对于秦王的知遇之恩甚是感激,于是当上大良造后所做的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带着秦军攻打自己的家乡魏国。结果秦军大捷,魏国的士兵死伤无数,魏国还丢了不少的土地。公孙衍成了秦国的大功臣,却从此被魏国人所不耻。
[var1]
公孙衍在秦国待的日子并不长,在此番伐魏之后,他的内心是煎熬的,因此有些止步不前。这时秦国又迎来了一个重要的人——张仪,秦惠王在与张仪交流几次过后,果断启用他为秦国的客卿,国家大事无一不同张仪商议。公孙衍深知自己受到了排挤,干脆归国。此时的魏国已经国力衰弱了,经过上次一战,他已经知晓了这个公孙衍的能力,于是一听闻公孙衍归国的消息,便马上派人去迎接他。
[var1]
这次回国,公孙衍为魏王策划了一个完美的计策,能使得魏国变强,也能使老对头秦国遭受灭国之难。那就是去劝说其余各国联合起来攻打秦国,这就是''合纵''之策。他坚信在这一战之后秦国会被消灭,而自己也能够声名远扬。可是他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各国虽聚集到一起,可是谁也没想过要尽全力去攻打秦国。五国全都是心怀鬼胎,各自筹谋。
[var1]
因此,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五国兵败,秦国的地位没有被撼动。这场庞大的军事运动之后,面临这样一个结果,作为领头人的公孙衍自然是跑不掉的。大家都视他为一个无能之辈,而到了这个时候,公孙衍实际上已经差不多身败名裂了。虽然之后也曾再次为一些国家出谋划策,可是经过这样的一场大败,真正信任他的人也就不多了。他自己深知这一点,因此不久之后选择了隐退山林,不再当一个谋士了。试想,若是他依然活跃在各国当中,那他会不会能做出更大的成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