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攻克陈仓后,又夺取了建威地区。后主刘禅派遣大将陈式前来支援,诸葛亮全军主动,再度经祁山向曹魏发动攻势。战前,诸葛亮告诉手下众将,曹魏一定会分兵固守,自己打算夺取阴平和武都两郡。姜维和王平自告奋勇,要求领兵前往。
得知诸葛亮再度进犯,郭淮命张郃镇守长安,孙礼驻扎雍城,自己率部来到郿城,同时上表向魏明帝曹睿求援。曹睿命司马懿为大都督,统率陇西各部兵马,率部赶往长安指挥西北战事。
司马懿来到长安后,命张郃为先锋,戴陵为副将,率十万大军进入渭水以南安营扎寨。此后,司马懿又通过与郭淮、孙礼的汇报判断,诸葛亮主力很可能前往阴平和武都二郡,便派郭淮和孙礼统兵二千前去支援。
不过,二人尚未达到目的地,就得知阴平和武都已被北伐大军攻占。二人连忙下令退军,不料诸葛亮早已在此设伏。经过一番厮杀后,郭淮、孙礼大败,只得弃马爬山而逃。大将张苞在追赶途中不慎跌落山涧,身负重伤。诸葛亮下令将张苞送回成都疗伤。
司马懿得知诸葛亮攻占阴平和武都后,判断诸葛亮一定会在当地安抚民心,命张郃与戴陵兵分两路包抄北伐大军营寨。不过,司马懿的这一计策被诸葛亮识破。诸葛亮将计就计,将张郃、戴陵团团围住。张郃大展神威,在万军丛中左冲右突,终于冲出了重围。战后,诸葛亮对张郃的神勇表现大为感慨。
小说中描述的此次战事,在历史上的确出现过,但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按照小说的描述,此战被称为诸葛亮的“三出祁山”。但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情况却并非如此。从地理位置来看,阴平郡和武都郡都在祁山的西南部。诸葛亮攻击两郡,根本不用经过祁山,直接从汉中向西即可攻入武都,然后再向西可达阴平。
至于提到诸葛亮此次北伐的过程,其实远比小说中的描述要简单。按照《三国志》相关传记的记载,诸葛亮进攻阴平和武都两郡后,曹魏雍州刺史郭淮率部增援。诸葛亮随即以主力进攻建威地区,企图切断郭淮大军的退路。郭淮见势不妙,立即全军撤退,诸葛亮随即拿下了阴平和武都两郡。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张郃大战诸葛亮及张苞跌落山涧之事,完全是作者的虚构,并非历史的真实。作者之所以如此设计,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突出诸葛亮的智慧,二是为张苞的最终结局埋下伏笔。按照小说的描述,此战过后,张苞便在成都病逝了。
从历次北伐战争的过程来看,几乎每一次都是诸葛亮先攻占曹魏西北地区的部分城镇,之后曹魏大军进行反扑,将北伐大军赶走,恢复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唯独这一次,当诸葛亮夺取阴平和武都两郡后,曹魏却一直没有出兵夺回两郡。这又是为什么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还要从发生在汉末年间的汉中之战说起。据《三国志》相关传记记载,从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开始,魏蜀两家便在汉中地区展开了长达两年的汉中之战。最终,曹操被迫退出汉中,刘备控制了该地区。
不过,就在撤退之前,曹操做了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据《三国志•杨阜传》载:“及刘备取汉中以逼下辩,太祖以武都孤远,欲移之……前后徙民、氐,使居京兆、扶风、天水界者万余户,徙郡小槐里。”《三国志•张既传》亦载:“(曹操)乃自到汉中引出诸军,令既之武都,徙氐五万余落出居扶风、天水界。”
结合以上记载来看,曹操在撤军前已经将武都、阴平及汉中等地的绝大部分百姓迁到了关中地区。因此,刘备占据的包括武都、阴平在内的汉中地区几乎变成了无人地带。之后尽管曹魏重新控制了阴平和武都两郡,但仅仅是将其作为与蜀汉之间的中间地带,不但没有在这些地区发展农业,也没有进行任何人口迁移。
因此,当诸葛亮进攻两郡时,曹魏对此并不在意。毕竟这两个郡没有任何资源,即便丢掉也对曹魏毫无影响。但如果是天水郡、安南郡、广魏郡有失,曹魏必将不惜一切代价将其夺回,后来的北伐战事也充满证明了这一点,无论是前期的曹真还是后期的司马懿,都没有采取夺回阴平和武都两郡的军事行动。这才是诸葛亮轻而易举拿下阴平和武都两郡而曹魏置之不理的真相。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