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文彦博反对王安石变法又诋毁宋神宗,为何最终还被追谥“忠烈”?

文彦博反对王安石变法又诋毁宋神宗,为何最终还被追谥“忠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952 更新时间:2023/12/27 10:15:50

在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众多大臣当中,不乏司马光、欧阳修、苏轼这样大名鼎鼎的人物,而除此之外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文彦博。作为一代名臣,四朝元老文彦博出将入相五十年,曾经提出裁军八万的主张,节约了大量军费,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正因其杰出的政绩,宋神宗曾经盛赞他道:“卿深厚不伐善,阴德如丙吉,真定策社稷臣也。”

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文彦博生于河东路汾州介休县,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介休市一带。文彦博的先祖原本姓敬,后晋时为了避开国皇帝石敬瑭的名讳才改姓为文。后晋灭亡后,其先祖将姓氏改回敬,但没过多久北宋建立,开国皇帝赵匡胤追尊祖父赵敬为宋翼祖,敬家人为了避讳又改姓为文,此后便干脆不再折腾,将文姓一直用了下去。

司马光因为幼时砸缸救友而为人称道,其实记载此事的《邵氏闻见录》也同时提到了文彦博创造的典故——“灌水浮球”。据书中记载,文彦博幼时与一群小伙伴玩球,球却不小心掉进了树洞。见难以取回,文彦博很快想出办法,那便是在洞中不断灌水。很快,球被水的浮力托举而出,文彦博的聪慧可见一斑。

稍微长大一些后,文彦博拜入颍昌府名士史炤门下学习,史炤之母认为其日后必定不凡,因此加以厚待。果然,天圣五年(1027),刚刚二十出头的文彦博考中进士,并在历任翼城知县、绛州通判、监察御史后出任了殿中侍御史。当时,北宋在与西夏交战,按照规矩副将如果消极避战,主将要先请示朝廷才能进行惩处。

对此,文彦博提出应当给予主将更多权力,以便树立威信,否则“将权不专,兵法不峻”,势必影响作战。他的建议很快得到了宋仁宗的赞许和采纳,这也成为了他一生无数次进谏的开始。不久后,文彦博被任命为河东转运副使,他继承了曾担任河东转运使的父亲的遗志,修复了麟州城外一条唐朝时期的粮道。后来西夏李元昊曾率军进犯麟州,正是因为这条粮道的存在才在围城十日后选择了撤军。

庆历七年(1047),积累了大量理政经验的文彦博被宋仁宗召回朝廷,并委以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的重任。十一月,文彦博以宣抚使身份前往贝州平叛,并凭借战功初次拜相。有趣的是,拜相后的文彦博大力举荐人才,其中就包括了刚考上进士没几年的王安石。另外,针对当时形势,文彦博与枢密使庞籍经过一番商议后提出了裁军八万的提案。

此言一出,朝野一片哗然,不少大臣都担忧被裁撤的八万人将会聚集起来成为盗匪,但文彦博极力担保,这才让提案得以通过。事实证明,这次裁军不但没有导致匪患,还节省了大量军费,文彦博因功晋升昭文馆大学士。然而,此时以正直著称的御史唐介却上书弹劾文彦博在蜀地任职时曾以蜀锦贿赂后宫妃子。

结果,唐介被贬为春州别驾,而文彦博则被罢免相位贬至许州,直到至和二年(1055)才又与富弼一同再度拜相。次年,宋仁宗上朝时突然发病,在其痊愈前文彦博直接住在了宫中,以避免别有用心之人趁机作乱。没过多久,御史吴中复上书请求召回唐介,文彦博尽管认为唐介的一些弹劾来源于道听途说,但也觉得当初朝廷对他的责罚太严厉,于是赞成将其召回,此举赢得了满朝文武的尊敬。

宋英宗即位后,尽管只将文彦博任命为枢密使,但为了表示对他的敬重甚至曾下诏将其地位排在宰相陈升之之上,还是文彦博坚决推辞才没有实行。宋英宗在位四年而崩,其子宋神宗继位,主张变法的王安石得到重用。由于反对变法,文彦博被王安石厌恶,被迫前往大名府任职,但宋神宗对这位老臣依然保持着尊敬。

元丰六年(1083),文彦博以太师之职致仕,此后一直居住在洛阳。宋哲宗即位之初,司马光极力举荐文彦博,于是临朝称制的高太后拜其为相。不过,由于年事已高,文彦博多次上书请求,终于在元祐五年(1090)得以再度致仕。

绍圣四年(1097),掌权的新党人章惇以文彦博反对变法、诋毁宋神宗为由将其降为太子少保。同年,文彦博去世,享年九十二岁。后来蔡京掌权,文彦博被归为“元祐党人”,还是宋徽宗下令将其移出名单,并为其赐谥“忠烈”。作为一代名臣,文彦博完全配得上劳苦功高、德高望重等形容,他固然存在一些缺点,但依然值得尊敬。

更多文章

  • 清军入侵山东, 明军不敢追, 待清军自己退兵后首辅向崇祯报捷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80万明军投降清军,清军明军交战记录,清军剿灭明军主力

    周延儒剧照 又过了一段时日,天气逐渐变得炎热起来,而清军抢劫财物也已经很多了,不适应炎热天气的清军也就出关休养生息了。等周延儒得知清军退兵后,立马报告皇帝,说自己率军大胜敌军。崇祯皇帝很开心,封他为太师。当时便有人写诗来讽刺周延儒,“敌畏炎熇归思催,黄金红粉尽驼回。出关一月无消息,昨日元戎报捷来。

  • 皇帝头颅被敌人制成酒杯,把玩百年,朱元璋找到后的举动令人敬佩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元璋头颅复原,朱元璋把宋朝皇帝的头颅拿回来了,朱元璋摔酒杯完整版

    然而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如此,历史上盗掘陵墓、挖坟鞭尸的事情不在少数,甚至连生前最尊贵的帝王,有时都逃不过盗墓贼的毒手。比如宋理宗赵昀,他的坟墓被盗掘后,连遗骨都被制成了酒杯,堪称史上最骇人听闻的一桩盗陵事件。 赵昀是南宋的第五位皇帝,他在位时在政绩上有得也有失,最初在权臣史弥远的压制下做了十年的傀儡

  • 父亲因贪污被判死罪,儿子拿500年前免死金牌求情,朱元璋:免死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元璋惩治贪腐大案,朱元璋如何处理凤阳贪腐案,朱元璋反贪反腐

    而在朱元璋卑微的那一些年头里,他耳闻目睹元朝官员的贪污等等不法之事,也深知百姓深受其害,所以在称帝以后对于官员的要求极为严格,甚至于有一句著名的“你敢贪,我就剥了你的皮”流传,并且还加以实施,将那一些贪污严重的人将皮给剥下来用草木塞着,放衙门旁边以警醒下任官员,凡是贪污数目达到六十两的人就可以判处

  • 明朝一囚徒倚仗自己有个好祖宗,在公堂上用枷锁打死湖广巡抚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湖广提督刘君辅,湖广巡抚,明朝大臣在朝堂打死大臣

    咱们先来说一说赵可怀审的这个案子吧,这个案子在当时被人们称为“劫杠案”。在以前,朱元璋刚登上皇位成为皇帝的时候,因为害怕自己手底下的武将会夺走自己的皇位,于是慢慢的对这些武将生出了一些猜忌。于是,朱元璋就展开了一场屠杀,在这场屠杀中,有不少的功臣都被杀害了,其中就有蓝玉、冯胜,还有傅友德等。在这些人

  • 清军屠川的史料很少,但依然有办法证明清军破坏性远大于张献忠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上最真实的清军,清军真实实力排名,屠川为什么是清军所为

    其实,这是比较困难的一个话题,因为清朝建立之后,统治者实行过多次文字狱,所以很多对清朝不利的文字记载早已经消失殆尽,很难从史料之中找到极具说服力的记载,大多都是一些诸如“杀贼无计”、“斩获无数”之类的歌功颂德之词。那么,我们只能从侧面对清军屠川进行分析。 清军 首先,清军入关之后破坏性极强,清军在征

  • 李自成进京后, 大将李岩建议他做这四件事可统一天下, 李自成只说了三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自成李岩的老婆,李自成的三种狠毒手段,李自成的大将李岩是谁

    闯王进京 李自成是农民、驿卒出身,他的手下也多是底层穷苦百姓出身,所以对北京城内的这些达官贵人们有着天然的痛恨,所以这些人就成了他们打击的对象。大顺军打着“追赃助饷”的名义对北京城内的高官、富商进行拷打,并收刮他们的财富充作军饷,当然也有不少部分进入了大顺朝高官自己的腰包。 追赃助饷最积极的大将刘

  • 明朝第一好皇帝,一生只痴情一人,发明的东西,人人至今都在用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在整个明朝历史中前后一共出现过16位帝王,虽然有过奇葩也有过明君,但是真正可以被称之为最贤明的帝王,既不是朱元璋也不是他的儿子朱棣,而是明孝宗朱佑樘。朱佑樘即位之后励精图治,改革吏制,治下一片清明。但是到了朱佑樘统治的中期,他却犯了很多皇帝都会犯的一个毛病,那就是追求道教中的长生不老。很多皇帝追求长

  • 清军攻入南京, 明朝皇帝逃跑, 官二代和东林党跪倒一地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是谁放清军入关的,清军攻打明朝时死了多少人,明朝抵抗清军最长时间

    但是,这种百姓自发的行为却没有得到达官贵人的认可,负责南京防卫的主要官员、南京守备勋臣(功臣后代)赵之龙决定投降清军,并派人到清军营中去商量投降事宜。虽然,南明的这些官员们展示出了投降的诚意,但是清军的首领豫亲王多铎却表示谨慎怀疑,他先派了小股清军到南京城下观察,确认了情况后才率大部队到南京城下受降

  • 江苏出土明朝不腐女尸,手戴绿宝石,专家为她褪衣后:绝色美女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人类生存在广袤的天地之中,永恒的时空流逝往往令我们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就连孔夫子面对着滚滚东流的江水都会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历史的车轮轰隆向前,多少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生前如何光鲜亮丽,都难免化为一座坟茔。为了缅怀逝去的先人,古代的贵族阶级通常会修建陵墓作为先人长眠之

  • 汉王朱高煦的真实下场:一记扫堂腿绊倒皇帝朱瞻基,死法罕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瞻基杀了汉王朱高煦的后代吗,朱瞻基平定朱高煦叛乱,汉王朱高煦看出朱瞻基寿命

    永乐九年,明成祖朱棣的皇太孙朱瞻基举行皇太孙册封典礼,苦心培养了13年的朱瞻基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明皇帝继承人,而父亲朱高炽无疑是最高兴的,这一册封无疑巩固了自己的皇太子地位,而虎视眈眈的朱高煦将不再成为自己的对手,即使自己突然去世,朱高煦也不可能继承大统。 朱高煦,朱棣的第二个儿子,史书上记载,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