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可否认的是,刘备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历史上,诸葛亮隐藏在深山中,一直没有出山。直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向刘备引荐了诸葛亮,之后刘备亲自下榻诸葛亮的住所。
在三之后,诸葛亮有所触动,于是选择了出山辅佐刘备。就这样,诸葛亮开始追随刘备,这也就是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由来。在历史上,诸葛亮无疑是最为出色的谋士之一,放到整个古代史来说,诸葛亮都是能够上榜的。
诸葛亮追随了刘备之后,开始建功立业。单单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就尽力的辅佐了刘备,到了之后,诸葛亮的隆中对献给了刘备,由此刘备有了一统天下的计划。只不过刘备心急了,导致了蜀汉没有了一统天下的机会,这就是夷陵之战的失败。
夷陵之战失败后,蜀汉的兵力大大减少,同时让蜀汉受到了冲击。夷陵之战后,蜀汉能拿出手的大将几乎已经没有了,这时候万人敌关羽和张飞都已经不在了。这样看来,蜀汉几乎是没有什么能够御敌的大将了。到了之后,刘备病逝白帝城。
在白帝城病逝的时候,刘备在床前嘱咐诸葛亮要尽心尽力的辅佐刘禅。同时让刘禅认诸葛亮为相父。这时候诸葛亮的地位已经达到了人生巅峰。也就是刘备病逝后,诸葛亮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开始北伐战争,在历史上,诸葛亮是六出祁山。
可是这六次出祁山的结果却不大好。诸葛亮连曹魏的边境都没有占领。不过对蜀汉来说,能够发动六次北伐战争,已经是相当不易了,因此后人对诸葛亮发动北伐战争也是充满了争议的。诸葛亮掌管朝政期间,对刘禅有很多叮嘱。
这些叮嘱都被写入了出师表中。在出师表中,出现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这句话是对刘禅说得。就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根据字面的意思也可以看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刘禅远离小人。
可是当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一切就都改变了。之后蜀汉就走向了灭亡。公元263年8月,曹魏对蜀汉发动了战争。结果已经是尽人皆知的了,蜀汉成为了第一个被灭掉的诸侯国。蜀汉被灭时,宦官黄皓说了一句“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现如今看来,刘禅正是亲近了黄皓这样的小人,才导致了蜀汉的灭亡。那么为什么黄皓说“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呢?其实,即使是魏延真的活到了蜀汉灭亡的时候,蜀汉也只会苟延残喘几年,迟早是要灭亡的。早在关羽失去荆州,其次夷陵之战的失败,这些都导致了蜀汉的国力下降。
到了刘备病逝后,诸葛亮发动北伐战争,这样一来更让蜀汉的国力下降。蜀汉的地形与曹魏和东吴相比是不占据优势的。就是曹魏以及东吴可以产粮食,但是蜀汉的地形就不同了,大部分土地是种不了粮食的。由此说来,蜀汉的粮食以及人口都受到了限制。
还有就是蜀汉后期人才凋零。人们肯定听过一句话,就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由此可见蜀汉的武将以及谋士都是匮乏的。要知道当时的廖化已经年过七旬了。诸葛亮病逝后,就没有能够管住刘禅的人了。于是刘禅开始亲近小人。
史书对此记载为“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于是大赦,改年。宦人黄皓始专政。”姜维发现了黄皓的势力,于是遭到了迫害,结果姜维前往了沓中屯田。这导致了成都军力空虚,给后来魏将邓艾突袭成都埋下了祸根。
即使是魏延活到蜀汉灭亡的时候,蜀汉也是会灭亡的。原因就是魏延仅仅是武将,他不是一位文武全才。史书出现了“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这样的记载。可是作为武将,这种性格没什么,但是如果魏延处在诸葛亮的位置,问题就出现了。
不能协调朝中关系,没有远见,不顾大局,只会让蜀汉加速灭亡。现如今看来,即使是魏延活着,对蜀汉的影响也是非常有限的。魏延能够活着,对蜀汉的军力肯定有影响,但是对蜀汉的内政几乎没什么作用,要说能够改变蜀汉的,还得是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