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活着,朱元璋要过饭当过和尚,什么苦都吃过,然而这个世上,并非只要能吃苦就能成就一番事业。元末明初之际,比朱元璋还要惨的农民,一抓一大把,然而故事的最后,只有一个朱元璋脱颖而出。这其中既有像运气这样的偶然成分,也有朱元璋自己拼搏出的必然原因。
朱元璋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就是从皇觉寺出来后,四处要饭的这三年时间,朱元璋完成了蜕变,从一个浑浑噩噩的普通人,蜕变成了一个有意志力有理想的进步青年。普通人想要逆袭,最大的阻碍并非机遇和人脉,而是长时间深处社会底层,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思维惯性和思考逻辑,这种思想上的禁锢,极难打破,这也是大多数普通人无法逆袭的根本原因。
朱元璋是如何做的呢?作为一个没有读过书,也没有什么厉害朋友的普通人,朱元璋打破思维惯性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行万里路,再加上一点思考。
在要饭的这三年里,朱元璋看到了太多人间冷暖,也见过各式各样的人。离开黄觉寺后,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最后转了一大圈,再次回到皇觉寺。
如果不是乱世,古代的农民很难走这么远的路,生活在水边的人,一辈子就要跟水打交道,生活在山脚下的人,一辈子就要跟大山打交道,而朱元璋得到了这样一次机会,他每一天都在行走的路上,在兵荒马乱的时节,为了活下去,为了吃饭和保命,他必须要跟人打交道,也要熟悉各种各样的人。
走得远看得多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思考。朱元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思考自身存在的问题,思考一切能看到的人和物。人生低谷的时候,吃不饱穿不暖的朱元璋,却每天都从生活中汲取了大量的知识和人生经验,这为他之后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些人吃苦的时候,懂得反思和思考,有些人吃苦的时候,就只是吃苦,什么东西都没有学到,这就是区别。
这个时期的朱元璋重塑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蜕变。朱元璋能当上的皇帝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元末时期的乱世,以及朱元璋本身的知能善任和对军事的敏感等等。但学会了思考和汲取知识的朱元璋,就算当不上皇帝,也必将混成一个元末知名人物。
从朱元璋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件事,越是人生低谷的时候,越是要学习,主动去积累知识和经验,抱怨和咒骂解决不了任何事,刷手机玩游戏只能麻醉自己,唯有不断的进步和成长,才是唯一的出路。如果你不努力不学习,跟随你一起成长的,唯有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