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朝代的覆灭,必定是多种原因叠加造成的,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但是在一系列原因中,必定有主次之分。中国古代十分迷信,皇帝号称天子,代天行权,这是皇帝为了合法掌控天下而提出的迷信说法,如果发生朝代更替,新朝就会控诉旧朝气数已尽,以此合法继承旧朝的一切权力,气数已尽是一个十分笼统的说法,可明朝的灭亡却让人不得不想到气数已尽这个说法。
自从崇祯即位之后(1628年),中国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我们以北方大省陕西为例,根据《汉南续郡志》记载,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就是说崇祯元年的时候,全陕地区都极其炎热。我们再来看一个数据: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崇祯上台后,全陕几乎年年都有大旱,中间还夹杂水涝,蝗灾,每一年都不太平,百姓根本活不下去,百姓活不下去了能干吗?除了造反就是等死。崇祯十三年的时候,顺德府、河间府和大名府发生瘟疫(今天的河北地区),而且还是那种“瘟疫传染,人死八九”的严重瘟疫,旱灾加上蝗灾,导致疫情的范围扩大,此时崇祯皇帝既要讨伐起义军,还要对付后金的军队,而国内还有赈灾,焦头烂额。
其实明朝的疫情和天灾在万历年间就有显现,只不过那个时候的局面还在控制之内,到了崇祯上台的时候,真正的是天下大乱,内忧外患,据史学家不完全统计,明代万历和崇祯年间两次鼠疫大流行中,华北陕、晋、冀3省死亡人数至少在千万人以上。明末时期的局面为何如此糟糕?除了气数已尽这个解释,还有一个更加科学的解释,那就是小冰期。
小冰期时期,全球的温度都开始降低,而明末时期是一个气温变化峰值点,气候的变化导致粮食减产,全国旱灾、水涝、蝗灾不断,连锁反应之下,又催生了瘟疫,导致全国很多人都死于非命。但是到了清顺治年间,疫情和旱灾等天灾情况有了明显的转好,除了冬天很寒冷之外,社会在逐渐恢复,可能是明末时期死亡的人数太多,再加上满清入关后的大屠杀,导致全国人口锐减,瘟疫也就在大屠杀中被消灭。
崇祯总体来说还是一个很不错的皇帝,他上台刚三个月就解决了魏忠贤,为政举措也可圈可点,而且也有大志向,想力挽狂澜,但崇祯的命不好,赶上了明朝小冰河时期产生的影响集中爆发的时候,崇祯上台后,灾情集中爆发,明朝再强大又怎么能和自然变化相抗争?
明朝末期,平均气温比现在低很多,夏天要么干旱要么内涝,冬天则奇寒无比,福建、广东等地都开始降暴雪,天气的变化导致粮食减产,社会原本就处于平衡点上,粮食一减产民间立马就出现饿死人的现象,从而导致农民起义四起,死的人多了,又引发瘟疫,恶性循环之下,明朝危如累卵。草原上也是如此,降温和干旱导致草场退化,再加上冬季的奇寒,导致游牧民族为了活命只能拼命南下劫掠。
一个强大的王朝,就这样覆灭了。
参考资料:《居业堂文集》、《明史·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明季北略》、《潞安府志》、《被瘟疫灭亡的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