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曾国藩发明呆战术,轻易剿灭太平军,被欧洲抄去,一战中大放异彩

曾国藩发明呆战术,轻易剿灭太平军,被欧洲抄去,一战中大放异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340 更新时间:2024/1/21 9:39:21

毛主席治史极深,却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1851年,太平天国爆发,差点要了清王朝的老命,什么满蒙八旗兵、各省绿营兵通通不是对手。看到正规军不是太平军的对手,朝廷下旨各地豪强地主组建团练抗击太平军,碰巧曾国藩因母亲去世,需要回湖南湘乡老家治丧,在老家的曾国藩凭借自己的师生、同乡关系,拉起了一支团练。

毛主席说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之中“完美无缺”,可见对其评价之高,但是观看曾国藩最初对阵太平军却是屡战屡败,最终在实战中才摸索出来经验,发明了一套克制太平军的“呆”战术。就是这样一个“完人”,看起来却有点“笨”。

提及曾国藩的笨,主要有三件事,一是“背书不如贼”,说小偷光顾他家听到他背书,自己在旁边都背回了,曾国藩还没背会;二是“秀才考七次”,曾国藩虽然用功读书,但是考了六次都没考中秀才,第六次考试,他的文章更是因文理欠通被主考官选中,拿出来“悬牌批责”,以作为众考生的反面教材;三是时人都说“笨”,梁超说他“最钝拙”,李鸿章“缓儒”,自己也说愚钝。

但曾国藩真的是笨吗?古代科举考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27岁高中进士的曾国藩,岂能说是“愚笨”之人。要知道铁嘴铜牙的纪晓岚30岁中进士,宰相刘罗锅32岁中进士,左宗棠一直没考中进士,62岁还准备放下出征新疆的大军,准备回去参加进士考试?

其实曾国藩如此完全是受父亲的影响,他父亲秀才考了17次才考中。不过也正是如此,才养成曾国藩脚踏实地,从不投机取巧,就比如后来创办湘军,在实战中总结出来一套“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从而成功克制了太平军。

“结硬寨,打呆仗”:

什么叫“结硬寨,打呆仗”?就是指曾国藩要求部队每到一个地方首先要查看地形,选择一个背山靠水的好地方,立即修墙挖壕,对于壕沟的高度、宽度,围墙的厚度等等都有严格规定。就是要把营寨建成一座坚固的营寨,让敌人啃不动,而且要求每驻扎一天就挖一天的壕沟。

这种战术看起来好像有点保守,我们看古代的战争,很多名将都是以少胜多,千里奔袭一战而下,结果打了几千年的战争,到了曾国藩这里,突然来了个大变样。

其实这正是曾国藩一步步摸索出来最适应湘军的战术。

1854年2月(咸丰4年),曾国藩发布了一篇《讨粤匪檄》,然后带着他的老乡们,从老家出发,准备拯救苍生。不过初战不利,先是岳州陆战不利,后靖港水战又败,急得曾国藩想要投湖自尽,因为战事不利,曾国藩还被革职。

曾国藩痛定思痛,重整旗鼓,在接下来的半年里打了不少胜仗,可是在第二年2月,太平军西征,江西湖口之战,曾国藩再次败得一塌糊涂,仅以身免。这让曾国藩认识到太平军的强大战斗力,想要迅速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是绝对不可能的,只能徐徐图之。

1857年2月,曾国藩以父亲去世需要回家奔丧为由,返回老家守丧,在老家蛰伏将近一年半。期间曾国藩仔细分析了太平军,想破解之法,一年半的时间终于让他想到破解太平军的新战略战术。

根据清朝张德坚编写的《贼情汇纂》中写道,太平军“山川形势,颇能谙习。虽不读书,罔知兵法,然皆背谲诈机警,逞其毒焰,竟能成燎原之势者。”

总结起来就是,太平军这群“刁民”,不喜欢读圣贤书,竟然还颇知兵法,擅长运动战,总能在运动之中找到清军的弱点,攻而克之。打不赢就撤走,不纠结一城一池之得失,这是太平军的一贯做法。从金田起义开始,到攻克南京,太平军一直是这样的战术,号称百万大军,其实不过是携裹了很多百姓而已,这样的军队吓唬人可以,一遇到强硬的对手就完犊子了。

所以曾国藩决定“以静制动”,一是因为坚守壕沟阵地的胜率更高,二是进攻的兵力多了,肯定会露出破绽,到时候再给予其雷霆一击。

这正契合了《孙子兵法》中的:“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善打仗的人,就算打了胜仗,也没有什么过人计谋,看起来也是武功平常,完全是靠实力碾压对手,打起来是不会有什么差错的。

《孙子兵法》中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非奇谋妙计,所以说“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为最不可取的做法,毕竟城墙坚厚,在近代以前城墙是非常不容易攻克的。

所以曾国藩决定采取“结硬寨,打呆仗”剿灭太平军,他后来对自己的战术总结说:“十余年来,但知结硬寨,打呆仗,从未用一奇谋,施一方略制敌于意计之外。”

诸葛亮够智慧了吧,可他一生从不弄险,所以对于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不予采纳。

1858年7月,接咸丰帝的旨意重新复出。

曾国藩带着他的新战略战术,向太平军发起了进攻。

战术上采用“结硬寨,打呆仗”,战略上则是,不惜一切代价攻占安庆。

为什么要攻打安庆?咸丰可是严令他恢复江浙地区,那里是清朝的财赋重地,因为在曾国藩看来,这里位于南京上游,是南京的屏障,一旦攻克安庆,南京自然也就跑不掉。

1859年,11月曾国藩拟定了一个四路围攻安庆的策略,1860年6月20日,趁着太平军东征之际,数万湘军合围了安庆。按照曾国藩的“呆”战术,前敌总指挥曾国藩四弟曾国荃,命令部队在安庆城外掘了内外两道宽8丈、深3丈的壕沟,内壕用来围城,外壕用来阻拦援军。彻底把安庆城围死,跟中国古代“围三缺一”的战术完全相反,湘军就是要“斩草除根”。

安庆是南京的门户,洪秀全谋划了一个“五路救皖”之策,但面对湘军已经挖了两个月的壕沟,援军无法突破湘军壕沟,城内的太平军更是无法突围而出,围困一年多,城内弹尽粮绝最终被攻克。

安庆围城战的胜利证明了,曾国藩呆板的军事教条“结硬寨,打呆仗”是有效的,于是在南京继续采用了这个战术,攻克了天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彻底平定了天平天国运动。

为什么这个战法这么有效?因为曾国藩完全摸清了那个时代的战争诀窍,湘军的装备冷热兵器各占一半,这让湘军可以发挥自己的远程武器的优势,避免与太平军进行近身肉搏战。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曾国藩多次要求下属“不得浪战”,其实就是不得与敌人搞近身肉搏战。“贼寇末路,但尚有精兵强将数万……万不可速战、急战。”

当然这也是曾国藩的无奈之举,因为王朝末期,已经很难组织起一支有勇气肉搏的军队,一旦近战崩溃的概率增大,所以推广了这一战术。自从曾国藩推广了这一新战术,湘军作战少有败绩,就算被打败,损失超过3000人的损失也比较少。

坚固的壕沟工事、配合火枪火炮(其实就是堑壕战),防守获胜的概率远大于进攻获胜的概率,这让湘军已经占了上风。这种战术思想正合《孙子兵法》上说的:“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善于打仗的,要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再找获胜的机会。

在欧洲大放异彩:

一战之前,欧洲战场一般采用的都是“排队枪毙”战术,这个战术自17世纪开始,在欧洲流行了200多年。中国虽然从近代开始落后于世界,但是对于新事物总能想到最佳的运用方法。而这一“结硬寨,打呆仗”的傻瓜战术被英国人戈登学会了,因为他曾来中国担任洋枪队的指挥官,见识到了曾国藩这一战术的威力。太平天国结束后,戈登几经辗转于1884年被调往苏丹担任总督,去平息“马赫迪起义”,面对彪悍的阿拉伯骑兵,戈登想起了在中国学会的傻瓜战术,以堑壕战消灭了大量的起义士兵,以少量的孤军在苏丹喀土穆坚守了一年之久。

不过这种堑壕战还是在欧洲大范围的推广。

一战时期,原以为可以速战速决的欧洲人,把这场战争足足打了4年之久,双方完全放弃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协约国和同盟国把曾国藩的傻瓜战术进行了升级,各自在阵地深挖壕沟,配以铁丝网、机枪、火炮,把阵地变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防御工事。

没有见识过升级版“堑壕战”威力的英、法、德三国,在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中,双方投入了超过300万兵力。德军在索姆河前设立了三道防线,英法联军动用了3000多门火炮、300多架飞机,进行了7天轰炸后以为已经摧毁了德军阵地,可是当轰炸结束,英法联军发起冲锋时,德军亮出来了一战的大杀器“马克沁机枪”,第一天英军就伤亡6万,持续5个月的战役,让英法联军伤亡接近80万,这也让索默河战役得了一个“索姆河抵御”的称呼。由于杀了太多的英法士兵,有些德军机枪手已经崩溃了,因而当英法联军冲锋的时候大喊:撤退吧,不要来送命了!

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还使用人海战术进攻,即炮火轰击之后,步兵依然以线式战术(就是俗称的排队枪毙战术),排成横列前进,这简直成了马克沁机枪的试验场,大部分士兵还没到达战壕就被射杀了。

此战之后,传统的排队枪毙战术基本就告别战场了。

而惨烈的“呆”战,在一战中致使将近1000万的士兵战死。

而即便是二战时期,这一战术依然有效。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期,苏军将德军26万包围在城内,德军面临当年太平军在安庆城的同样遭遇。退,出不去,进,援兵进不来,德军最终选择了投降。

不得不说曾国藩的用兵实在是高明,对于太平军来说,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战术是个阳谋,尽管知道曾国藩的计谋,但是太平军就是难以打破。

当然战术的选择同时代、同武器发展的阶段有密切关系,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比如1991年的海湾战争,美军就打出了令世界震惊的零接触战争,数十万的伊拉克精锐部队还没有看到美军的踪影就已经被消灭了。

我们要学的不是曾国藩的战术,而是要学习他的思想,因为先进的武器装备,只有同先进的战略战术思想结合才能发挥功效。

更多文章

  • 清朝最飒皇后:怀孕被废回家待产,皇帝想接,娘家:接就出兵打你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清朝最霸气的皇后,大清最飒的皇后回娘家生子,清朝最美的皇后十年生六胎

    频繁的政治联姻,虽然大多都不幸福,也很难有美满的结局,但是这种结合却巩固了清朝国力的稳定,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能够把精力放在国家建设上,造就了一百多年繁荣昌盛的“康熙盛世”,蒙古也因和亲而受益匪浅,可谓是互利共赢。顺治皇帝与董鄂妃的爱情流传千古,家喻户晓,但是在董鄂妃之前,顺治帝有一位皇后,她就

  • 孙中山一生有过三任妻子,如今后人何在?其中一人名字我们很熟悉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实际上,孙中山先生也有着十分飘荡的一生,他的学识和他的修养以及他的爱国之情让他将他的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他的生活也并非十分顺利,在他的生命中,情感上跌宕起伏。孙中山先生有过三任妻子,也生育了孩子,那他的这些后人现在生活过得如何呢?一、认识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是出生在广东省的一个农民家庭

  • 78岁高龄的愉妃,为何还能被乾隆翻牌子,她究竟有怎样的魅力?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78岁的愉妃究竟有何魅力,乾隆和愉妃,历史上真实的愉妃和继后的关系

    这位神秘的妃子究竟有何等魅力,能在古稀之年还被皇帝翻牌子?在她死后乾隆又为何要特地追封她为愉贵妃呢?说起愉妃,咱就不得不提到清朝的后宫等级制度,愉妃在乾隆的一众妃嫔里,算是很早就跟在乾隆身边的女人之一,在雍正在位期间,乾隆还只是宝亲王的时候,愉妃就已经进了王府,但因为她的出生实在算不上高贵,父亲只是

  • 康熙和乾隆为何能长寿?全因戒掉了一样嗜好,其他皇帝或许做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康熙跟乾隆的关系,康熙与乾隆的长寿秘诀,世界历史学家对康熙乾隆如何评价

    其实许多皇帝在位的时间都很短,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一个问题,帝王是天下人之上的职业,有超高的权力就有超高的风险。凡事都有例外,在清朝就有两位皇帝在位时间就像开挂一样,直接将皇帝平均在为时间硬生生提高了一节。康熙在位61年,乾隆在位60年,虽然乾隆在位60年,但是在禅位之后有继续训政,实际上他行驶皇帝权力

  • 历史上的令妃很受乾隆喜爱,为何乾隆不在她生前将之立为皇后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乾隆令妃的真实历史,令妃当皇后了吗,历史中令妃是乾隆最爱的妃子吗

    乾隆不可能为了令妃不顾国家大局令妃魏佳氏虽然姓魏佳氏,实际上她只姓魏,她是地道的汉人八旗出身,她的家族出身于正黄旗汉军包衣,她的先祖魏国贤本隶属于明末皮岛总兵毛文龙所部耿仲明麾下,后来毛文龙被明末蓟辽督师袁崇焕诛杀后,耿仲明率部渡海投降了清太宗皇太极,而令妃的先祖魏国贤就是这时候跟着耿仲明一起投降了

  • 清朝一乞丐,行为怪异近妖,本领超乎似神,不失为世间一奇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最牛乞丐,清末最厉害的乞丐,清朝奇人潘伦恩的道听途说

    自古以来,奇人多出于市井之间,而且他们身上总有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存在,或出自行为、或出自言行。连带着许多古代小说里也会刻画一些这样的人物,来为作品增添一些神秘色彩,比如《红楼梦》开篇唱着“好了歌”的跛足道人,又比如以唱着“帽儿破鞋儿破”而为人所熟知的济公。乾隆年间也有这么一个奇人,看起来他只是一

  • 乾隆微服出巡吃瓜农的瓜,连连称赞瓜甜,走后不久却下旨除掉瓜农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乾隆在路边吃瓜边吃边夸赞瓜农,乾隆下江南吃瓜后还要杀瓜农,乾隆皇帝为什么杀微服私访的瓜农

    乾隆一生六次下江南,因此整治了当地吏治,关注了民生,疏通了航道,促进了民族团结。同时也在沿途频繁豁免百姓的赋税钱粮,但东巡和下江南等出访也给民众带来了新的负担。每次出行时,乾隆都让当地官员不要惊动百姓,实际上官员为了保护他的安全,经常大范围派兵盘问沿途关卡。有些官员为了讨好乾隆,还会准备礼物送上,这

  • 慈禧掌权48年,26岁守寡,为何少有绯闻?看安德海就明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慈禧最真实的一张照片,慈禧的八个秘密,揭秘慈禧的真面目

    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原始人类只对最底层的生理满足有需求,所以导致他们产生生殖崇拜,故而形成了母系氏族社会。然而随着人类不断繁衍,这种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男性逐渐掌握社会的权力,从而形成了父系社会,而这种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整整存在了两千多年。但是有一些例外,比如武则天,比如慈禧。她们两个是典型的在男性

  • 从琦善到李鸿章,是忠还是奸?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琦善简介,深度分析李鸿章,李鸿章是功臣还是奸臣

    琦善,就是那个人们用“坏”字去对他盖棺定论的人,甚至还会加上一些程度副词,真坏、太坏了,最坏了。他是何人?又为何得到了国人如此的贬斥?博尔济吉特·琦善,满洲镶黄旗人,是个实打实的王室贵族。但在历史的认知中,他同时也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投降派代表人物,因为他对英国乞和,香港成了中国丢掉的第一寸土地,乃

  • 晚清老照片:慈禧太后在寝宫揽镜梳洗,两广总督张之洞眼神霸气!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慈禧见张之洞完整视频,晚清慈禧罕见老照片,清朝慈禧真实照片大全

    晚清时期的慈禧太后在寝宫里揽镜梳洗的罕见旧照,彼时的慈禧太后虽然已经年过百半,但是身为女子的她依旧十分爱美,每次出行或上朝都必定精心梳洗打扮一番。这是晚清1903年的穷苦百姓乘坐火车离开京城时候的留影旧照,据悉当年的火车从京城里的天坛出发,然后由前门大街穿过永定门一旁的豁口而可出城使出。彼时乘坐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