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琦善到李鸿章,是忠还是奸?

从琦善到李鸿章,是忠还是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139 更新时间:2024/1/23 22:17:03

琦善,就是那个人们用“坏”字去对他盖棺定论的人,甚至还会加上一些程度副词,真坏、太坏了,最坏了。

他是何人?又为何得到了国人如此的贬斥?

博尔济吉特·琦善,满洲镶黄旗人,是个实打实的王室贵族。但在历史的认知中,他同时也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投降派代表人物,因为他对英国乞和,香港成了中国丢掉的第一寸土地,乃至今日香港问题也没有彻底解决。

巧了,他的家族之所以能够发家,就是因为祖上恩格得理尔,率部投附满清被封为一等公爵,从此走上了人生巅峰。所以说,性格这东西到底有没有遗传呢?这个问题留给心理学家去研究好了。

说起琦善的仕途,靠着祖宗的庇佑,当然还有自己那一点官场上的本事,琦善的前半生过的算是顺遂。16岁,以荫生的资格分发到了刑部(此处应该感谢自己有个好爹好祖宗),18岁成为正式补官,从此官场得意、飞黄腾达。到29岁时的琦善已经成为了河南巡抚,这里就不得不夸夸他混迹官场的能力了。

都说官场沉浮、伴君如伴虎,琦善的前半生虽然犯过错,但是呢都很快地就恢复了官职。此后他历任山东巡抚、两江总督等职,成为了一名封疆大吏。

到鸦片战争前夕,琦善的身份是,一等侯爵、文渊阁大学士、直隶总督(后改两广总督)、钦差大臣,有点多记不住对不对?没关系,他本人对自己这一连串有用的和没用的身份做了一个相当精辟的总结。在鸦片战争的第一次停战谈判期间,琦善如此这般向洋人介绍自己,自称“本大臣爵阁部堂”。不知道,当时的翻译能不能准确的向外国人表达出琦善的位高权重。个人意见,我想大概洋人是没得听懂的,不然也不会发起虎门之战,直接把本大臣打得既没了臣也没了本。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琦善人生的转折点,让他的后半生远远没有前半生那么辉煌。同时,鸦片战争也是后人给他贴上“坏”这一标签的开始。

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知道,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而较多数中国人也知道,在中英《南京条约》之前还有一个《穿鼻草约》和《广州和约》

这两个条约由于都是个人签订,没有得到清政府的认可,更没有加盖皇帝的印玺,因此他们没有被钉在耻辱柱上。

但其实,英国人没少从这两个条约中捞到好处。该割让的土地、该赔偿的白银,英国人照样该占的占、该拿的拿。

和英国人签订《穿鼻草约》的人就是琦善。1840年,英国舰队到了广州后,先后发起第一次广州之战、第一次厦门之战、第一次定海之战,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就把舰队开到了天津大沽。

坐在龙椅上的道光皇帝抬了抬屁股,终于坐不住了,一道旨意降到了琦善的头上。随后,琦善接替已经被革职的林则徐和邓廷桢等人,受命为两广总督,与英国贸易代表义律开始谈判。对于琦善的争议也由此开始。主要争议点集中在以下三点,一是关于琦善主张撤防、拒绝向虎门增兵,导致关天培战死;二是他私自签订《穿鼻草约》,把香港拱手相让。

对于这两点争议,茅海建先生在《天朝的崩溃》中进行了充分的说明,史料之详细,考察之紧密,十分具有说服力。

关于琦善拒绝增兵虎门一说,史料中提出从1840年12月份琦善到达广州正式署理两广总督开始,截止到1841年2月上横挡战役爆发之前,琦善共计4次增兵虎门,勇丁共计3000余人。3个月的时间增兵3000人,不管从速度上还是数量上都可以看出,说他拒绝增援是假,但是敷衍之意还是有的。毕竟琦善从始至终都是希望以“求和”的方式结束这场战争。

英军到达大沽口的时候是1840年8月份,到了1841年1月,谈判迟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这也是义律发动虎门之役的原因所在。外交上,义律搞不懂中国官僚风气的复杂性,一再的拖延让他早就没有了和谈的耐心,只能通过战争再一次施压。

由此可见,义律的妥协心态和求和心理以及拖延战术是明显的。

至于琦善私定《穿鼻草约》,割让香港岛一事,此事是让琦善戴上“卖国”这顶帽子的铁证。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茅海建先生在对史料的考察研究后指出,香港的是琦善与义律在外交谈判上的一次对信息的错误理解和判断。

虎门之役的第一阶段沙角——大角战役爆发后,英军迅速占领的大角和沙角炮台,在英国军舰猛烈的攻势下,琦善的求和心理完全占据了上风。于是,琦善照会义律,英军如若归还此前占领的定海和现今攻下的沙角、大角炮台等处,他可以上奏道光皇帝,请求在珠江口外给予“寄寓一所”。于是义律提出割占尖沙咀(即今日九龙)、香港两地。琦善在给予义律的复照中回应,英方只能选择一处“寄遇泊船”,俟英方选定后,由他上奏请旨。

书中的史料如此记载,那么英军又为何会强占香港呢?茅海建先生指出,义律歪曲了琦善的意思,他在1月16日照会琦善,声称以“香港一岛接收”,另外私请琦善释放此前被捕的两名外国商人。

于是就有了产生争议的一篇回文:

照得接据贵公使大臣来文,均已阅悉。现在诸事既已说定,所请释放.......

其他的已经不重要了,定义历史的文字已经出来了。“现在诸事既已说定”这种含糊其辞的说法,什么诸事?诸事是什么事?琦善什么都没有解释,甚至道光皇帝的奏折都还没有拟好,就从琦善的嘴中说出了“说定”二字。

既然“诸事既已说定”了,那义律还等什么呢?1月20日,义律就抓住“诸事既已说定”这短短6个字,单方面公布了《穿鼻草约》,派舰队开赴香港,强占香港岛。

并没有历史资料表明,义律对于抢占香港岛一事是“歪解”了琦善的外交用意,“歪解”一词是茅海建先生依据史料的分析和判断。也就是说,这完全是一场由于误会而导致的重大外交失误。

对于此,我持有个人意见。历史的研究是学习历史的人对于史料和文字的分析和理解,因此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于历史的认知或许是有差别的。因此作为一个爱好历史的人,我对于历史的认知也有着自己的判断和理解。

在我看来,史料是史料,它是人们考察历史的官方依据。但官方资料是难以真实的反映历史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

人心是复杂的,说义律不明白清政府庞大的官僚系统的复杂和腐败我同意,但是说他“歪解”琦善的外交用词,我怕是不能苟同。

义律此时的身份是接替先前因病辞职的堂兄懿律为侵华英军全权代表,他此前的身份是驻华商务总监、贸易谈判代表。义律本人于1834年就跟随律劳卑勋爵抵达中国,1836年开始正式出任驻华商务总监一职。律劳卑是英国皇家海军职员,是出类拔萃的外交家,对于把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第一个殖民地这件事情,律劳卑早有预谋。义律作为他一脉相承的接班人,若说没有这个私心,那是说不通的。再者,作为贸易谈判代表,为自己的国家谋求利益是他的本职工作,一个和中国人打了六七年交道的驻华商务总监说他曲解用词,有些牵强。

与其说是“歪解”,不如说是“利用”,利用了像琦善这等官僚的含糊心理。

如同茅海建先生所说,琦善或许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卖国求荣”,但是他的官僚风气、拖延蒙混、畏敌求和,是完全称不上是个好人的,更称不上一个“忠”字。

前有琦善,后有李鸿章。后者在历史中的争议比前者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对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破坏力度最大最强的条约基本上都是李鸿章最为代表签订的,比如《马关条约》、《烟台条约》、《辛丑条约》等,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所以说他是卖国贼有人觉得丝毫不夸张。可也有人说,李鸿章只不过是一个执行者,不是他也会是别人。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用我们已经形成的价值体系去评价历史人物,而往往忽略了他们所处的时代和阶级立场。

就如同说琦善和李鸿章等人是“卖国求荣”、“崇洋媚外”的大奸之人,无非是因为他们是清朝那个腐朽落后的官员的代表人物,一个是贵族的代表、一个是权臣的代表。无论是贵族公爵还是权臣宰辅,没有人在乎中国平民百姓的生命。人们痛骂他们,其实是在痛骂那些毫无为民之心,利欲熏心的腐朽的官僚们。

而他们所谓的忠心,也并非忠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当时民族意识尚未觉醒,人们所信仰的是“三纲五常”,他们充其量只能算是忠于君权,企图用求和的手段来维护这个王朝最后的“体面”。因此,若真的以他们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而评价他们为国家的忠臣,倒是真的不必这么洗。

在你的认知中,曾经是如何定义这些人的呢?

更多文章

  • 晚清老照片:慈禧太后在寝宫揽镜梳洗,两广总督张之洞眼神霸气!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慈禧见张之洞完整视频,晚清慈禧罕见老照片,清朝慈禧真实照片大全

    晚清时期的慈禧太后在寝宫里揽镜梳洗的罕见旧照,彼时的慈禧太后虽然已经年过百半,但是身为女子的她依旧十分爱美,每次出行或上朝都必定精心梳洗打扮一番。这是晚清1903年的穷苦百姓乘坐火车离开京城时候的留影旧照,据悉当年的火车从京城里的天坛出发,然后由前门大街穿过永定门一旁的豁口而可出城使出。彼时乘坐火车

  • 乾隆赏赐两个武将,一个要官一个要女人,二者的命运竟截然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乾隆为什么要赏赐大臣,乾隆24名臣一览表,乾隆有赏赐过日本人东西吗

    海兰察与乌尔登都是清朝乾隆时期的猛将,都立过军功,也都有过过失。但乾隆在问他们要何赏赐时,二人的回答天差地别,这也导致了他们以后的命运的不同。一、海兰察在清朝乾隆年间,边境常被外邦骚扰,战事频发。古时候打仗那就是拿着刀枪上战场,以血肉相搏。当然若是想要在战争中取胜,只靠血肉是不行的,还需要上面的领导

  • 清官衣锦还乡怕被人笑话,悄悄装了一车砖头,乾隆:换成真金白银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乾隆微服私访变成乞丐,乾隆时代著名清官,乾隆时期的十大清官

    大清的第五位君主爱新觉罗·胤禛之所以能够登上皇位,并不是名正言顺。而是经历了一阵血雨腥风,踏着他的兄弟登上了皇位。在古代,从嬴政实现大一统的秦朝之后,皇位之争就成为朝代更迭无法躲避的一环。而雍正的称帝自然也没有躲过。雍正为了稳固自己的根基,在登基之后,将八弟发配西北,十四弟圈禁在京城。无论雍正在位期

  • “瘸龙”咸丰:天下残局中逐渐迷失的短命天子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咸丰为何31岁就早逝,咸丰是怎么变成瘸子的,历史上咸丰是怎么华丽转身的

    丑时,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划破了窗外夜晚的宁静。大清道光帝第四子,爱新觉罗奕詝,诞生于圆明园湛静斋之中。皇子降生,御医、稳婆、宫女、太监一阵忙碌,此际母子均脉象平稳,众人便纷纷向这里的女主人,二十三岁的全贵妃跪拜道喜。望着啼哭不止的婴儿,刚刚从分娩虚弱中醒转的全贵妃,心内泛起一阵难以抑制的激动,她知

  • 孙科:孙中山先生唯一的儿子,1949年没跟老蒋去台湾,结局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眼前这位老人在当年也是响当当的大人物,而且还有众多头衔,他曾三次担任广州市市长,国民政府三院院长。同时他还有一个伟大的父亲,“国父哲嗣”便是他响当当的名号。他就是孙科。一、辉煌的起点孙科的出生可谓是幸运的,他的名字以后也必将在历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因为他是孙中山的独子。1891年

  • 董鄂妃有何魅力,为什么顺治皇帝对她深陷迷恋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董鄂妃是顺治抢来的吗,董鄂妃和顺治差多少岁,顺治与董鄂妃怎么认识的

    董鄂妃入宫时年方十八,早已过了选秀的年龄。关于董鄂妃的身世,《清史稿》讳莫如深,并未有所记载。而流传下来的说法主要有三种:第一是董小宛说;第二是襄亲王福晋说;第三种来自汤若望的记载。根据后人推测,汤若望的说法虽时间对不上号,却是最有可能的。清宫里曾有一项制度,即有品级的官员夫人轮流到宫中侍奉后妃。也

  • 民国“人精”杜月笙,晚年是如何败落的?孟小冬到老才明白被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杜月笙与孟小冬故事,孟小冬最漂亮照片,杜月笙的晚年如何

    民国动荡时期,上海滩有着3位传奇人物,他们就是被称为“上海三大亨”的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他们独霸、垄断上海的经济和地盘,哪怕是当时的军阀也对他们礼让三分。而这三人都是出自社会最底层,凭借自己过硬的胆识、气魄、才干,才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自古乱世出英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杜月笙靠着自己的胆识、奋勇做

  • 清朝最后3位皇帝,为何都没有生下皇子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的最后三位皇帝,清朝最后的三个皇帝都没有子女,清朝皇帝一共只能有九个阿哥吗

    单纯从表面来看,很多人都认为清末三代皇帝绝后是客观原因导致的,可我们深入分析问题本质之后,你会发现这一切的背后,远远没有那么简单,所谓事在人为,并非没有道理,客观原因只是理由,主观因素才是本质,为何这么说呢?且听我详细分析。从客观原因来看事实上不仅是清末三个皇帝,从咸丰皇帝开始,清朝皇帝的子嗣就已经

  • 磐石卫城之战:清朝守军2300余人全军覆没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清朝守城战,一片石之战清军损失,松山之战清军留守兵力

    此时,原清澄海守将,现任郑军后冲镇镇将刘进忠(辽东人,原为黄得功部下)再次降清,逃入海门所城,郑成功大怒,发兵围攻,围攻了五天之后破之“尚拿残虏百余,俱斩手鼻发回”,又攻破海门卫城,四处搜括粮草,当然啦,刘进忠是没有捉到,后来到三藩之乱,这个人依旧在各方之间活动。10月22日,郑军战船兵临温州的磐石

  • 李鸿章为何敢在苏州违背承诺,设局诛杀天国八王和上万降兵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李鸿章是怎样杀八王部下,李鸿章杀八王过程,李鸿章为什么杀死八王

    1863年,苏州的太平军守军由英国“常胜军”将领戈登作保,因此向李鸿章的淮军投降。李鸿章不但要确保他们个人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更要让他们进入满清官僚体系。但开门献城投降之后,李鸿章将所有的太平军将士包括八位王爷(慕王谭绍光,纳王郜云官、康王汪安均、宁王周文佳、比王伍贵文,以及“四将”:张大洲、汪花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