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关外满清又虎视眈眈,大明藩属国朝鲜投降了满清,而一重要的对敌军事基地――皮岛也被攻陷,满清没有了后顾之忧,几次冲破长城入关进行抢掠。而当时明朝军队竟没有一支军队能与之抗衡,纷纷避战。而这时杨嗣昌向崇祯皇帝提出与满清和谈,而且满清皇太极开出的条件也是非常不错的,对于明朝能够缓解很大的压力,但最后崇祯为何不同意和谈了呢?
一、首先来自于祖训
明朝建立以来从未和任何敌国签订过条约,明朝是一个很硬气的朝代,“不割地、不和亲、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建立时与元朝残余势力进行了多次战争,没有丝毫妥协,一直给你打到服为止。面对土木堡之变,皇帝都被俘虏了,也没有一丁点妥协示弱的表现,一直都是跟你硬碰硬,大明这二百年了没有哪个皇帝敢这么做,因为当时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自认为是天朝上国,对于满清这样的蛮夷是丝毫不放在眼里的。但是历朝历代有作为的皇帝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不会被外界一切的影响所束缚,而崇祯帝显然是不具有这个远大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战略眼光的。
二、迫于舆论的压力
崇祯皇帝当时接受了杨嗣昌的建议,派人与皇太极进行和谈,明目张胆又害怕言官的反对,于是崇祯秘密授权兵部尚书陈新甲去与皇太极协商和谈一事,陈新甲对于此事认为此去凶多吉少,又派遣了兵部主事马绍愉前去谈判。虽然派来的不是一个高官,只是一个五品官,但皇太极还是很重视这次和谈的,出盛京二十里前去迎接,这是比较高规格的了。也表明皇太极对这次和谈的诚意,其实满清内部是主张议和的,他们认为以满清的军事实力还不足以吃掉明朝,并且皇太极害怕满清入关降伏不了明朝百姓,而满族还具有被通化的危险,而关内的土地对他们而言,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他们只是需要通过开市互商来保证他们的生活所需,而主张南下的只是范文程、祖大寿等明朝降将,并不能左右皇太极的抉择。
而和谈的结果就是:第一,两国以宁远,塔山为界,互不侵犯,第二,明朝逃往清国的百姓,清国会遣送给明朝,第三,明朝每年为清国提供100万两白银,1万两黄金,清国提供明朝1000斤人参,1000张貂皮,第四由崇祯皇帝或者内阁高官前来辽东会盟,双方宣誓为兄弟之国。和谈官员一想,反正宁远,塔山以北的土地,他们也占领了,给他们就给他们吧,一百万两白银相对于几千万的军费开销也相当划算了,但是这第四条,他们万不敢做主,遂传密信给陈新甲,陈新甲把密信整理成奏疏,见天色已晚,准备明天把奏疏秘密呈给崇祯皇帝,就把这奏疏放在了桌上。这到第二天就不得了了,这份奏疏引起了轩然大波,京城就跟炸了窝似的,一个个言官站出来弹劾陈新甲,说陈新甲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明朝的头号卖国贼,总之是把陈新甲骂的是狗血淋头。这原来是因为陈新甲的家仆太过于勤快,把这份准备秘密呈给崇祯的奏疏当做普通公文上交到了内阁,耽误了大事。
这崇祯一直想做一个圣名的君主,彪炳史册,不希望有这有损自己形象的污点出现,所以就把责任都推给了陈新甲,给陈新甲定了一个“私通外国”的罪名给斩了,可伶这忠心耿耿的大臣,这去和谈的官员还没回来,这和谈的计划也就胎死腹中了。这次和谈本来已经挺好的了,明朝可以获得一个喘息的机会,剿灭各地的农民军,然后再去收拾满清,可惜因为一大帮官员百姓的舆论就打退堂鼓,生生错过了这中兴大明的好机会。
三、崇祯自己的脸皮太薄
历史上哪个贤明的君主不是脸厚心黑之人。刘备在曹操的手下种菜煮茶,在刘表手下招募贤士,韬光养晦,最后得到了天下三分的局面。又如朱元璋火烧庆功楼,大肆杀害威胁自己统治的功臣,巩固了自己的政权。这都是脸厚心黑的人。崇祯的目标定的很远大,要中兴明朝,自身也很勤勉,可是太过于心胸狭隘,刚愎自用,以至于不能堪当大任。
也正是因为这种种原因,崇祯错过了绝好时机。1640年皇太极突然去世,顺治皇帝继位,由皇叔多尔衮执政,多尔衮受汉人将领怂恿要南下占领关内,以至于明朝又要提供大量的粮饷来防御满清,迫不得已明朝只能向百姓增赋加税,百姓更加不堪重负,纷纷起义造反,最后在满清和关内农民军的双重打击下,明朝灭亡了,崇祯本人也落了一个自缢煤山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