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括真是纸上谈兵的无能之将吗?长平之战失败,有三大原因

赵括真是纸上谈兵的无能之将吗?长平之战失败,有三大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480 更新时间:2024/1/25 20:32:58

长平之战的结局众所周知,秦国大将白起获得了全胜,赵国有四十多万降卒被活埋。

长平之战发生在秦国统一前四十年,此战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而赵国惨败,不仅国力受到了重创,也给东方六国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此战之后,秦国对东方六国的出击就没有停止过。

[var1]

赵国从赵武灵王开始,到惠文王时期已经发展成为了东方最大的诸侯国之一。那么,这个国家为什么会有长平之战这样的巨创呢?难道仅仅因为赵括纸上谈兵,赵国就一蹶不振了吗?

千百年来,人们一谈到长平之战,都会说是赵括误了赵国。就连韩非子这样的名人都说:“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平之患。”

就连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都说:“兵法空谈家赵括凭他的空谈便断送了四十万人的生命。”也因此,赵括成为了后世之人揶揄的对象,那么,长平之战的失败,究竟是不是因为赵括这一个人呢?很显然不是的。我们从以下三方面来说说长平之战失败的原因。

赵国对上党地区轻视、不在乎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到长平之战时,已非常强大了,秦国的力量已经超越战国任何一个国家了。赵国的统治者连连感叹自己不如秦国。

在秦国统一的过程中,他们国家涌现了大量的才能。范睢进入秦国当丞相后,为秦国统治者分析了天下的形势,并向秦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

范睢直接对亲王说:“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中枢也。王欲其霸,必亲中国以天下为枢,以威楚、赵。”

范睢还对秦王说:“三晋与秦接壤,抗秦之心必坚,齐燕秦之远则缓。楚对秦既怕又怨,敢怒而不敢动,况秦韩之地形,相错交互。秦之有韩也,比如木有蠹也,人心之腹之病也。”

根据范睢的建议,秦国第一个消灭的国家就是韩国,于是秦国先占据韩国沁阳,以断绝韩国与上党之间的联系,之后秦国有相继攻占(gou)氏、兰等地,使上党成为了秦国的囊中之物。

上党战略地位异常重要,如果此地不被秦国掌握,韩国就能大规模向秦国东部大面积部署军队。相反,秦国如果拿下上党,就可以居高临下,对三晋之地形成巨大威胁。

此地对赵国的重要性也非比寻常,赵国如果占据上党,就可以扼守国土西部,大大阻断秦国东进的步伐。上党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决定了此地会发生巨大的争斗。

而当秦国占据沁阳之后,上党郡守冯亭刚好投降了赵国。当时去收割上党的人是赵国的平原军。然而,赵国在收归上党之后,却没有看清楚此地的重要性,赵国当时的策略是积极防御。史书记载“(赵国)无故得一郡,受之便。”

如此看轻上党的地位,导致赵国在长达三年时间内,没有加强对此地的军事部署。当出现“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的局面后,赵国才派遣廉颇加大对此地的守护,人都没有了,还守护什么啊!

赵括主动出击的无奈之举

廉颇驻守长平之后,采用防御的策略。其目的有两个,第一是固守避开秦国锋芒,挫秦国锐气,然后找机会对秦国进行反击。第二个目的就是等待援军的到来。

但是,当赵括率军到达长平之后,他面对长平的局势,认识到廉颇的策略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战局。于是他改为了进攻的策略。

而赵括的到来,也让赵军士兵增加了一倍。士兵的增加,意味着后勤供应需要加大。然而,当赵括到达长平前线的时候,赵国的后勤已经断绝了,因为援军实在太多了。

史书记载:“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前线无粮草供应,向别人要又不给,四十万赵国士兵纵然改变了秦赵两国的军事力量,可是赵军的后路也断了,没粮食,还打什么仗呢。

[var1]

就在这危急时刻,秦国看出了赵国粮草不足这一问题,于是“秦王自河内,赐民爵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断赵救及粮食。”就这样,赵国在长平前线的士兵不但没有粮草,从都城运粮的通道也被秦国阻断了。

前线的赵括得不到粮草也就算了,他连赵王从邯郸发出的号令都收不到,得不到赵王退兵的命令,赵括当然不会退兵了。

于是,赵括在不能退兵的前提下只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固守,最后士兵没粮草活活饿死或投降,第二种就是主动出击,争取一线生机。与其活活饿死,不如主动出击,这是身为将领的赵括的无奈之举,也是英雄之举。

然而,赵括在主动出击的过程中,中了白起“纵奇兵,佯败走”的计策,结果赵括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

所以,赵括的失败,并不是不选择固守,而是无法选择固守,只能主动出击。从这里我们也能够看出,“纸上谈兵”的赵括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一个捐躯战场的英雄。

[var1]

赵国上层外交上的失误

赵国和秦国对峙长平的过程中,久久无法分出胜负,赵国的情势非常危急。此时,赵国除了战争手段之外,还可以使用外交手段,如果通过外交,让列国前来帮忙,总会有一个国家来援助赵国。

然而,赵国在军事被动的情况下,却没有这样做。不过,赵国并不是没有尝试外交手段,可是赵国上层却不同意这样做。

史书记载,赵国的谋臣楼昌、卿建议赵王利用外交手段请求他国帮忙,两位大臣不但讲明了外交的好处,而且连讲和的策略都说好了:“发使以重宝,附楚魏,楚魏受之,则秦疑天下之合纵,媾乃可成也。”

[var1]

然而,赵王却派出使者去和秦国讲和,秦国不但没有答应赵国的讲和,反而让秦国利用这个机会,大肆宣传赵国软弱,即将兵败。这导致列国更加孤立赵国。

当各国听到秦国的宣传时,纷纷庆贺秦国即将胜利。赵国就这样错过了与列国合作的机会,长平之战也就注定是赵国失败了。

所以,从上面这三大因素来讲,长平之战的失败,绝对不是因为赵括主动出击。长平之战的失败,领导层面的失误才是主要原因,要说赵括是长平之战失败的原因,也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主观原因罢了。

[var1]

文章参考资料《史记》《中国通史》《资治通鉴》

更多文章

  • 长平之战后白起建议直攻邯郸,为何秦昭襄王拒绝,若同意能灭赵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白起长平之战真的杀了40万赵军吗,长平之战后白起能打败赵国吗,白起长平论兵完整视频

    想想看,整个赵国一共只有300万人,长平之战一战就损失了45万作战部队,而且还是青壮年男子为主的精锐部队,包括一些十几岁的少年,和四五十岁的中老年人,按照战国时期的人口比例来说,300万人口也就是30~40万青壮年男子,也就是说,赵国几乎损失了90%以上的青壮年男子。[var1] 白起 这是对赵国差

  • 解析晋吴长江水战:西晋老将王俊,是如何摧毁吴国的江上封锁线?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王俊对吴国的评价,吴国水战,三国里的吴国水战

    [var1]一、吴国强大的水军三国之中,吴国地处东南沿海,是以水军立国的国家,所以格外重视舟师建设。吴在建安(今福建建瓯南)设有一个很大的造船厂。建立了一支拥有战船五千艘的强大舰队。为了确保江东,吴将水军主力放在长江,并在北边修建水上要塞濡须坞(今安徽巢县东南)以防魏军,在西边置长江重镇于宜昌,以防

  • 说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真的合适吗?白起的三句话足以说明一切!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赵括真的只会在纸上谈兵吗,白起和赵括谈兵,白起与赵括的关系

    [var1]我们来看看关于长平之战的记载:“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从这短短几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赵括被白起围困了四十余天,军中极度缺粮导致将士们饥饿难耐,赵括不得已出兵死拼秦军,最终战败被杀。虽然赵括战败是铁定的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把全部责任推给赵括。[var1]事实上,

  • “鲁国鼓铁,以铸刑鼎”:为何说中国的“铁器时代”始于汉代?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铸刑鼎事件,鲁国铁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铁器

    [var1]一、中国古代的铜锡合金工艺在中国古代,铜经常是以自然铜的形式出产的,这种纯铜经过成型加工工艺,即可作为器具使用。由于这种铜质比较软,虽然可以用来制做装饰品,但却不能用来制造武器或生产工具。为了提高它的硬度以利于铸造,古代中国采取了在铜中掺进其他金属以得到铜合金的工艺。铜合金中最普遍的是铜

  • 满清为何能稳坐汉族江山296年?看看孔子后人的举动,就全明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孔子后人照片,清朝对孔子的态度,清朝孔子后人现状

    满清是少数民族,相比汉族的庞大人口,满族的人口实在太少,如果单靠满清自己的力量,根本不可能统治天下,如果汉族重新恢复了力量,推翻满清的统治易如反掌,而满清的统治者也早早就看到了这一点,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满清统治者一边拉拢可以拉拢的汉族势力,一边打压不服者。采用汉人治汉的策略,再加上强有力的文化控制

  • 工作中如何避免“商鞅的悲剧”?强大了秦国,自己却成了替罪羊!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商鞅怎么使秦国变强大,商鞅在秦国经历,商鞅与秦国的关系

    [var1]经过商鞅的一系列改革之后,秦国不论是在经济、军事还是其他任何方面,都逐渐的强大起来了,不仅使得东方六国再也不敢小视秦国,而且奠定了秦国霸主的地位。可是秦孝公去世后,商鞅却被人告发“欲反”被捕,最终被秦惠文王以车裂之刑将其杀了。为何商鞅为秦国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最后却反遭杀害呢?[var

  • 秦二世胡亥,自秦国建立以来最差劲的继承者,3年败完大秦帝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二世胡亥的一生,秦朝胡亥有多厉害,秦二世与胡亥谁厉害

    [var1]按照秦始皇的理想,秦朝应该可以传至千秋万代,但是不幸的是,秦始皇一死,秦朝的命运就发生了转折。原本打算让扶苏继位,最终却被昏庸无能的胡亥篡夺皇位,把偌大的一个大秦帝国搞得摇摇欲坠。居然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就彻底败光了大秦的家业。看看胡亥是如何创造奇迹,如何把家业挥霍一空的![var1]一、

  • 范蠡功成身退,他是如何知道勾践“只可共患难,不能共享乐”?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勾践最后为什么要杀范蠡,范蠡功成身退给勾践写信,范蠡遇到勾践时多少岁

    [var1]与他一起辅佐勾践,贡献巨大的还有一人,那就是文种。可以说,没有文种和范蠡二人的尽心辅佐谋划,越王复国的希望机会为零。因此,足以说明文种、范蠡的功劳有多大,按理说,用功之臣重赏之,更何况他们有着如此的复国之功呢!可是范蠡却早早地抽身离开,也多次劝说文种离开朝堂,他认为勾践“只可共患难,不能

  • 古代四位不败战神,一位硬抗秦国30年,一位杀敌超百万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名将是可以败的,战神不能败。能够百战百胜,攻无不克守无不坚的,才是真正的“战神”。今天我们就用这篇文章来梳理一下中国历史上的四位不败战神。他们四人,一生征战不曾一败。请各位读者耐心的看完这篇文章后,再考虑一下要不要说“为什么没有赵云、吕布、马超”这种话。4、霍去病(大汉“冠军侯”)在华夏五千年历史上

  • 魏延于汉中扬言吞十万魏军的豪言壮语,最终被这名魏国降将实现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魏延大破魏军,魏延豪言壮语,能打过魏延的魏国大将有几人

    刘备问魏延:“委托给你这个重任,你想说点什么吗?”魏延高声回答:“如果曹操亲率举国大军前来,我为大王抵挡住他;如果是偏将率领十万大军攻来,我替大王消灭他。”魏延的这番豪言壮语很是豪迈,刘备听后也是非常满意。[var1]《新三国》魏延这名将领原本是魏将,他成长于军旅之中,虽然大字认识不了几个,但是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