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公主不好嫁,如果名门望族被赐婚,不是当场回绝,就是痛哭流涕,仿佛如临大敌,至于不愿意娶公主的原因,我们在唐高宗小妹新城公主的身上可以看出一二。
新城公主一生命运多舛,有过三段婚约两段婚姻,年纪轻轻突然暴亡,死后,疼爱她的哥哥高宗李治,以皇后礼仪将她下葬,杀了她的第二任丈夫韦正矩,并流放韦氏全族。
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故事就从公主的三段婚约两段婚姻说起。
唐朝公主改嫁可谓家常便饭,据《新唐书》统计,唐代公主改嫁的人数多达26人,其中定安公主、齐国公主更是三嫁,新城公主也经历了这样的婚姻。
唐太宗和长孙皇后的感情很好,李世民有14个皇子,21个公主,其中有三分之一出自长孙皇后,这七个孩子分别是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长乐公主、晋阳公主、城阳公主和新城公主,此外,豫章公主也是由她抚养大的。
新城公主是太宗最小的女儿,生于贞观八年,与高宗李治约相差十岁左右。长孙皇后去世时,她才两岁,之后太宗亲自为她挑选乳母,在她八岁时被册封为衡山郡公主(后由李治改封为新城郡长公主)。
说到这个封号,新城公主是有些例外的。在唐朝原本名山大川是不能作为封号的,而她就用了名山;而且不止如此,太宗对她的册封还是实封。何谓实封?就是不仅有名号还有封地有汤沐邑。在当时,一般出嫁的公主才会有汤沐邑。由此足见唐太宗对这个小女儿是何等的偏爱。
高宗李治与新城公主为同胞兄妹,李治对这个小妹也是疼爱有加。长孙皇后去世后,李治、晋阳公主和新城公主皆年幼,他们一起都随父皇一起生活。晋阳公主不满十二岁就早亡了,此后,只剩下了李治与新城公主兄妹二人。
李治在15岁时被立为皇太子,之后搬进了东宫,李世民长年巡游在外,立政殿内常常只有新城公主居住,李治对这个小妹更加疼爱。因此,新城公主与李治兄妹二人的感情甚为深厚。
李治没有来得及参与新城公主的第一次婚约,但此后全程见证了新城公主的两段婚姻,作为帝王之女,她的人生与她的姐姐们一样,受制于政治因素的影响,都以悲剧收场。
第一次婚约
新城公主的第一次婚约是名臣魏征之子魏叔玉,但还没嫁出去,婚事就告吹了。
魏征曾当过太子李承乾的老师,不过没当多久就去世了。在他生病期间,李世民曾带着太子李承乾和衡山公主去看望他,并将衡山郡公主指婚给了魏征的长子魏叔玉,以此让魏征瞑目。
但是在魏征去世三个月后,就发生了一件谋反案。太子李承乾叛乱,同党杜正伦被罢黜,侯君集被斩首,而杜、侯二人曾是魏征生前举荐为宰相的人选,于是,太宗怀疑魏征有私下结党的行为。
此后,太宗又发现,魏征每有谏书,必留副本于家中,并且还曾给史官褚遂良看过,于是,太宗又怀疑魏征有沽名钓誉之嫌。
在震怒之下,他下令推倒了魏征的墓碑,并下旨解除婚约,衡山郡公主不再嫁往魏家。但后来李世民东征失败后,又怀念起魏征的好,于是又重塑了石碑,但婚约之事却没有再提。
就这样,新城公主的第一次婚约被迫流产。
第一段婚姻
新城公主的第一次婚约被太宗单方面撕毁后,至贞观二十三年,新城公主已到婚嫁年龄,太宗又将她指婚给了长孙家族,即长孙操之子长孙诠。
我们知道长孙皇后与长孙无忌是同胞兄妹,长孙操是他们的从父,而长孙诠作为长孙操的儿子,与长孙兄妹就是同一个辈分,算是新城公主的堂舅。对于这样的神操作,我们现代人称之为乱伦或近亲婚姻,既有为伦理也不利于后代健康,但封建社会管这种婚姻叫“亲上加亲”。
这场婚姻从一开始就遭遇了波折,由于公主的婚礼过程太过复杂,到太宗去世时也没筹备好,之后由于操办太宗丧事,以及此后的守孝问题,新城公主的婚事就一直被耽搁着。
至永徽元年正月(650年)除丧服后,新城公主的婚礼才被提上日程。高宗出于对小妹的疼爱,决定要把婚礼办得风风光光的,他将衡山郡公主改封为新城郡长公主,并增邑至5000户。
唐朝公主的食封一般也不过三百五十户,太平公主在参与过神龙政变后,食邑才加封至5000户。而高宗将新城公主的食封加至5000户,足见兄妹情深。
婚后新城公主与夫君感情和睦,琴瑟相谐,这一点公主的墓志也可以证明:“调谐琴瑟,韵偃笙簧。标海内之嫔风,为天下之妇则者矣。”,可以想见婚后的新城公主还是很幸福的。
然而天不遂人愿,在帝王世家,当权利与人性相遇时,占上风的往往是权利。李治继位后,基本上所有事情都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拿主意,弄得李治一点自主权都没有。
为了改变这个局面,显庆四年(659年),许敬宗为迎合武后的意旨,使人诬告长孙无忌谋反,高宗听说后,只是含泪问道:“兹事若实,如之何?”,许敬宗便以天下以为明主为例来宽慰高宗。
高宗在得到答案之后,便下诏削去了长孙无忌的官职和封邑,流放黔州,其子也被罢官除名,流放岭南。长孙无忌最后被逼自缢,其家族也受到波及,近支亲属也遭到流放,这其中就包括新城公主的驸马长孙诠。他因受到长孙无忌谋反牵连被流放巂州,最后死于当地官员之手。
这样一来,新城公主的第一段婚姻就这样以不幸告终。
第二段婚姻
长孙诠死后,新城公主从此陷入消沉之中,唐高宗不忍看小妹如此下去,于是又给她赐婚,新的驸马就是出自京兆韦氏的奉冕大夫韦正矩。
说到韦氏家族,早在太宗年间就与韦氏有着较深的渊源。韦正矩的父亲韦庆嗣,在武德年间担任太子家令,是李建成的心腹。玄武门之变时,韦家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政治牺牲品,韦庆嗣有无被杀史书没有记载。
但从韦正矩能娶到新城公主这一婚姻来看,韦庆嗣理论上是没有被杀,因为父亲被杀,儿子被株连,这才是常规操作。
韦庆嗣有个从父弟叫韦云起,当时在益州作行台兵部尚书。所谓行台即指行尚书台,隶属于尚书省,集军事、行政、民政、人事任免等大权于一身的机构。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小朝廷”呢?因为行台是武德年间政局不稳形势下的特殊产物。
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机构,其一把手也只能是自己人,此人就是李世民舅舅家的远房表哥窦轨,他在政治上爱搞独裁。
韦云起吃着官饭又赚着私钱,私下和川西少数民族搞走私置私产。一把手窦轨对于这种行为自然不能容忍,于是就对外宣称川獠谋反,要求朝廷派兵镇压,韦云起此事因他而起,此后二人矛盾公开化。
而就在此时长安发生了玄武门之变,窦轨正好借此东风,说韦家与李建成往来过密,在未奉诏旨的情况下,就以谋反的罪名把韦云起给杀了。
当然事后唐太宗并没有深究,只是次年就把表哥窦轨调回朝廷当右卫大将军了,其目的也是不想再让窦轨生事。
所以,韦李两家从根源上就不对付,李治将小妹新城公主赐婚韦正矩,实在是耐人寻味,但又在情理之中,此话怎讲呢?
我们知道李世民修订过《氏族志》,武则天也修过《姓氏录》,皇族为何对姓氏如此看重,这就涉及到东汉时兴起的门阀制度。
门阀士族起源于东汉,至隋唐才逐渐走向衰亡,时间跨度长达七百年。不论李世民还是武则天,他们修订姓氏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抬高皇族的地位,加强皇权,削弱传统门阀势力,降低他们的待遇,把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提拔上来,这也是隋唐科举制度兴起的原因之一。
但是,在李治武则天时代,门阀势力仍旧强大,比如代表关陇贵族的长孙家族仍旧制约着皇权,李治想废除王皇后把武则天顶上去,遭到长孙无忌、褚遂良的强烈反对,原因就在于王氏是豪门大族,而武氏只是寒门小姓,这也是导致武则天设计谋杀长孙无忌的原因之一。
李氏政权为了缓和皇族与门阀之间的矛盾,就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婚配就是最好的调和剂。所以,李治将小妹新城公主指婚京兆韦氏家族的韦正矩,从统治者阶级的角度来说,这是说得过去的。
而从人性的角度上来说,这则是一个冒险的举动,因为韦氏与窦氏之前的矛盾必然要迁怒于李氏身上,这种矛盾不可言说,又无从消除。所以,在他们婚后不久就传出韦氏对公主失礼的传言。
有很多人将韦氏对新城公主的失礼解释为“家暴”,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一定是冷暴力,或者说他们夫妻之间本来就是貌合神离的结合,新城公主对前任念念不忘,而韦正矩则对李氏家族没有好感,这样的相处模式下,肯定传不出什么“琴瑟和鸣”、“相敬如宾”的流言。
龙朔三年(663年)三月,新城公主突然死亡,终年三十岁。对于她的暴亡, 笔者更倾向于抑郁而亡。
新城公主死后,李治悲痛不已,质问韦正矩,而韦无言以对,李治竟因此而诛杀了韦正矩。所谓旧仇新恨在李治身上表现得已再明显不过了。
李治,作为新城公主的兄长,私人感情甚好,他自然是希望小妹过得好。但作为一国之君,他又不得不从皇权的角度出发。而要兼顾这两种情感,犹如鱼和熊掌,难以兼得。
他要打击关陇贵族回收皇权,因而葬送了新城公主的第一段婚姻。为了调和与门阀士族的矛盾,他将小妹许配给了韦正矩,却因此而葬送了小妹的性命。作为国君,他问心无愧,但作为亲人,他心如刀割。
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之下,抱着对小妹的补偿,以皇后礼仪厚葬了新城公主,让她陪葬在离长孙皇后最近的地方。
新城公主在她活着的时候,没有得到最高荣誉,但在她死后,李治给了她最大的排面。公主以皇后的葬礼规格下葬,这在唐朝仅此一例。如此破格的行为,也是高宗对妹妹最后的心意。
综上,通过了解新城公主的不幸人生和婚姻,相信大家已然看出了,为何唐朝公主难嫁的几个原因,那么就在评论区评一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