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八年(1457年),景泰帝朱祁钰病重。这一消息也让此时的大明朝堂暗流涌动,因为景泰帝无后,其先前所册立的太子朱见济也早已于景泰四年夭折。
谁来承位,显然也已经是摆在明面上问题。而“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传统之下,大臣徐有贞、将军石亨、宦官曹吉祥等,很快便有了自己的决断——拥立南宫的太上皇朱祁镇复位。
太上皇朱祁镇登位的优点很明显,一则他本就是皇嗣正统,二则他还有年龄渐长的皇太子朱见深。显然比之诸王,他的优势是最大的,而对于这些浸淫朝堂多年的人物而言,唾手可得的从龙之功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同时,这还是他们能够扳倒于谦的唯一机会。因为于谦名动天下,手握兵权,深得景泰帝重用,性格上更是刚强不折,不慕私利,他就像他诗中的所写的石灰一般无二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可这些优点却阻挠了徐有贞、石亨、曹吉祥们升官发财、卖官鬻爵的机会。
没有办法,人总是如此,以群分。
正月壬午(十七),石亨、徐有贞率兵控制了紫禁城长安门、东华门,并随即撞开了幽禁太上皇朱祁镇的南宫大门,高呼“请陛下登位”。就这样,在众人的搀扶之下朱祁镇登上龙舆,赶往奉天殿承位。宫中守卫自然不敢阻拦,待到百官上朝时,徐有贞当众宣布太上皇朱祁镇已经复辟。无疑此时的百官已然别无选择,就这样朱祁镇时隔八年重登宝座。
史称此次政变为“夺门之变”。
而在这次政变中,很容易便能发现一个“蹊跷之处”——那就是身为少保、兵部尚书,景泰帝股肱之臣的于谦“未有动作”。
对于夺门之变,徐有贞、石亨等人的密谋,《明史》中是这样记载的:
“夺门之役,徐石密谋,左右悉知,而以报谦。时重兵在握,灭徐石如摧枯拉朽耳”。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对于徐有贞、石亨等人的“密谋”其实众所周知的,也曾报给重兵在握的于谦。于谦倘若出兵镇压,也是轻而易举之事。可是于谦终究没有出兵,反倒是选择了听之任之。
莫非是于谦“骄傲自负”?显然不是的。要知道,于谦可是“挽大厦于将倾”的人物。当年明英宗朱祁镇不顾众臣劝阻,在王振鼓动之下,率20万大军直指瓦剌,酿成土木堡之变,自己都深陷囹圄,以致于有了北京之围。
面对危局,无论是孙太后还是众臣,无不劝说迁都。然而,正是身为兵部侍郎(当时兵部尚书战死,算是留京最高兵部官员)的于谦劝说之下,拥戴郕王朱祁钰继统大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组织力量进行北京保卫战才得以力挽狂澜。
在朱祁钰执政的八年里,于谦也一直作为股肱之臣、绝对核心署理政务。《明史》称明代宗对他甚至达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期间于谦整肃朝纲,严惩作奸犯科之徒;军事上更是创造团营之制,用兵以精。而也正是这些举措“得罪”了曹吉祥、石亨、徐有贞、张辄。
曹吉祥乃是王振之余党,然于谦诛杀王振,曹吉祥遂怀恨在心;石亨则因举荐于谦之子于冕被于谦拒绝,而愧疚、怀恨在心;至于徐有贞则因在土木堡之变后,力主迁都,被于谦贬斥怀恨在心;张辄则因征苗不守律令,被于谦弹劾怀恨在心。
从这种种举措而言,于谦并不是骄傲自负之人。而对于夺门之变的默许,更多的是源于他对于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地位的认定,但显然他还是高估了明英宗这个昏聩之君。
在封建社会讲究宗法制,强调正统地位。而在明英宗朱祁镇被也先掳掠而去后,面对危局于谦只得以大明江山为重,尊郕王朱祁钰为帝,算是应急之措。
可对于朱祁钰而言,他是庶出、非嫡,法统地位上自然是难以逾越的鸿沟,尤其是在朱祁镇被瓦剌放归之后,可皇位的诱惑任谁能够忍受得了。景泰帝于是也就有了册封自己的儿子朱见济,意图续统的举动,对于这一点上于谦是反对的,但他终究也只是大臣。而在景泰四年朱见济早夭之后,朱祁钰再无所出,也成为了压垮朱祁钰一脉的重要因子。
待到朱祁钰病重,显然传祚于明英宗朱祁镇之长子朱见深是最好的选择(其实,这也应该是朱祁钰最终要做的选择),这样既能理顺正统传续,又能实现平稳交接。
可夺门之变显然改变了这一切,毕竟当时的朱见深不过10岁,而在曹、石等投机者看来朱祁镇是更好的投资。
退一步讲,其实对于于谦而言,真要平定了夺门之变,他又要如何选定继承人呢?又要如何面对朱见深呢?
就这样,在于谦默许,曹、石等人的投机之下,朱祁镇复辟。可这时对于朱祁镇而言,同样需要为这场夺门之变寻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于是,《明史》里有了朱祁镇对于谦肯定的评价——“于谦实有功”之外,徐有贞的那句:“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
举事必有名,而于谦的罪名也就被定为了不轨、策划谋立襄王的谋反之罪,被判斩立决、抄没全家。
史载,锦衣卫抄没其家时,于谦家中更是连余财都没有一点,唯有正屋紧锁,待到破门而入但见是景泰帝赏赐的的蟒袍、剑器,不禁潸然泪下。
于谦被斩那天,天空阴云密布,而百姓尽皆送行。行刑之时就连刽子手都难以忍心,还是在于谦劝说下才行刑。可或许是心中愧疚,不日这名刽子手便自裁而死谢罪。
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正所谓:“忠者,与人无隐,尽心奉上也。肃者,敬也,应机敏达,临事恪勤也”,于谦当之无愧。
参考资料:《明史》,(图片皆来自网络,侵权必删)